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保衛傳統節日:捍衛文化(2)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2-9-11 22:45| 發布者: 阿土伯呀| 查看: 1769| 評論: 0|來自: 新華網

摘要: 不少學者認爲,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核是中華民族情感和生活的特殊標誌。除夕是豐收和希望的象徵,清明是對先輩的敬仰,端午是崇尚風骨、民族凝聚力的集中體現;中秋是謀求團圓、幸福平安的折射……除夕『祭灶』、清明祭 ...
不少學者認爲,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核是中華民族情感和生活的特殊標誌。除夕是豐收和希望的象徵,清明是對先輩的敬仰,端午是崇尚風骨、民族凝聚力的集中體現;中秋是謀求團圓、幸福平安的折射……除夕『祭灶』、清明祭祖、端午吃粽子、中秋嘗月餅,都是對傳統文化的顯影和致禮。通過回歸傳統節日保衛傳統文化,就應該注重這些核心價值觀的錘鍊。

    三大困境亟待正視  『傳統』市場潛力巨大

    『缺少市場、缺少細節、缺少氛圍』這幾乎是每一位記者採訪的商家普遍的反映。桂林不少旅行社經營者普遍認爲,少了『五一黃金周』,一年的收入很可能就減少了1/3。但對於如何挖掘新興的中秋、清明、端午市場,不少人沒有心理準備。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我國香港特區對這些傳統節日的重視。香港市場營銷專業人士黨小建作了這樣的比較:內地將端午節、中秋節概括爲『粽子節』、『月餅節』,但這在香港人心目中只是外在的載體,重視團圓氛圍,家族親友中互贈禮物、互相勉勵,相互溝通,才是香港人對這些傳統節日的深刻認識。

    研究傳統民俗的學者黨小建認爲,僅僅看到傳統文化孕育的窗花年畫、門神春聯、舞龍舞獅、秧歌鑼鼓、元宵燈謎……『傳統市場』,並不能了解民族的精神實質。他說:『隨著中國人從大眾化的節日走向個性化、家族式的傳統,其中蘊藏著上千億元的市場。』

    張枚暢隸屬於新加坡著名的華美雅諮詢公司,早在10多年前,公司創立不久就開始關注現代化對傳統文化節日的衝擊,並試圖從『衝擊-回應』角度來尋找潛在的巨大商機。如今,公司在新加坡  、馬來西亞、印尼等海外華人社區開闢的春節市場,每年都能帶來可觀的收入。

    張枚暢說:『商家目前還只挖掘了淺層次的消費市場,對於消費者個性化心理的需求尚未來得及深入研究。』

    『天地人』激活節日溫情

    記者採訪的不少專家學者普遍認爲,除夕、清明、端午、中秋成爲法定節假日僅僅是賦予傳統節日良好的『天時』,要真正激活傳統文化,就必須隨之而來進行『地利』、『人和』氛圍的塑造和經營。

    記者在廣西、湖北等地採訪時發現,不少商家開始著手挖掘市場中的深層次消費方式。湖北一家服務公司就著手準備推出『春節掃除套餐』、『清明祭祖培訓』、『中秋浪漫之夜』等一系列、以傳統民俗爲核心的服務體系。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廣西儒學學會副會長錢宗范『自己動手』來概括營造傳統節日『人和』的方式。他說:『快樂感與賺錢多少並不成正比,快樂感來自於對自己喜歡事物的投入程度,傳統節日成爲法定節假日的實質在於營造一種家族和家庭共同參與、共同努力的氛圍,最大限度地實現家庭成員間感情溝通。』
來源:新華網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