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六一前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了《中国通史故事》首发仪式。本次活动以“引领读者遨游历史长河,打牢中国孩子历史观根基”为主题,阅读和研讨《中国通史故事》。
《中国通史故事》是由十多位专家学者耗时多年编写而成的200万字的历史故事长卷。从远古和原始社会开始,一直讲到1999年。按朝代和时代分为18段,每段有导言概述本时期的基本情况和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依据史实讲述的565个故事,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思想、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民间生活等各个方面,多角度反映了社会历史面貌。 中少总社社长李学谦表示,历史读物不仅仅是知识读物,阅读《中国通史故事》不仅仅是了解五千年来中国发生了哪些事件,涌现了哪些人物,而是要使孩子们潜移默化地知道,今天的中国是怎么来的,自己生活的这个环境是怎么来的,又在怎样影响自己。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但是把握历史才能把握未来。 是一本新书,也是一本老书 孙学刚(中少总社原副总编):我从头到尾参加了这套书的编辑工作,也是主要设计者兼作者。 我先谈一下这套书的来龙去脉。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恢复出版工作,当时的少年儿童极其缺乏知识类图书。我们那时的领导,包括叶至善先生、遇衍滨先生想策划一套书,一共花了十年,出了二百本的少年百科丛书。其中就有一套是中国历史故事,一共编了17本,从上古西周开始一直到近代。到上世纪80年代初出齐了。虽然整体不错,销得非常好,但是由于上马比较仓促,十几个作者沟通也不够,编辑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决定重新设定方案、重新编辑并由我来主编,于是就有了《中国通史故事》。 《中国通史故事》第一版是1990年出版的,当时影响很大,连续再版了十几次。戴逸先生、李学勤先生、管桦先生、汪曾祺先生等都给以了好评。 到了二十世纪末,史学界发现了很多新的材料,也有很多新的观点出现。再看《中国通史故事》就觉得有点落伍了,必须进行再次修订。比如原始社会那块,增加了考古新发现的内容,是由朱仲玉先生生前写的,写完不久就不幸去世了。中间也有很多的修改、补充和删节,主要是更适合历史的发展。而且二十世纪结束了,我们觉得通史故事延续到二十世纪末比较合适,又进行了大量的修订,补充了很多新的内容。 《中国通史故事》今年在原来的基础上又进行一些技术的新处理,三卷本变成四卷本。我们原来考虑换一个封面,比较之后,特别是征求了广大读者、书店和出版人员的意见后,普遍还是认为原来的封面有历史感,而且色彩庄重,非常耐看,要是变得花里胡哨的就没有历史感了。 今天读者看到的四卷本的《中国通史故事》既是一本新书,也是一本老书。出版的价值在于它有延续性,能够不断修订再版,为不同时期的读者所欣赏。如果一套书是短命的,出了几年就没有人问津了,这也是出版者的失败。 比演义更严谨,比学术更通俗 齐渝华(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学会会长、历史教研员): 我是做基础教育的教育培训工作的,上世纪90年代时我指导了一位老师做课,课做得非常好,他专门到我家给我送了一套老版的《中国通史故事》。 学校确实是进行历史教育的重要渠道,但是由于课时有限、教材的容量有限,在更丰富地反映历史的发展、展现历史故事方面还是有限的。因此历史教育离不开优秀的历史课外读物辅助。 我认为《中国通史故事》是依据史实来说,而且有画龙点睛的评述。没有虚构妄说,比戏说等演义类的作品更可信和严谨,比学校的历史教科书更丰富、生动,比历史著作更通俗易懂,所以我觉得这是一套适合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的高年级和初中学生阅读的很有分量的历史教育读物,对这个阶段的老师也是有帮助的。这套书的再次出版发行会带来一批新的《中国通史故事》的热心读者和一批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学生。 如果有机会再进一步修订的,我认为近代、现代这一部分可以更加贴近学生和社会生活的演变发展,包括中国社会的技术进步这块,希望能够再加强,中学教材里是有一点,但还是很有限的,就给一课书,一下子就带过去了。技术进步可说的故事还是很多的,而且让学生觉得这些和我有直接关系,感到很亲切。 另外还可以有一些配套的东西,包括请名家讲历史故事,从这套书上选择一些经典的组织成有声故事书。《百家讲坛》是给社会大众讲,也可以有一些电视、网络平台给孩子们讲历史文化,影响会更大,社会效益也会更好。 历史教育让人知道根 张静(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历史教研室主任): 我1976年开始当中学历史老师,后来上了大学,又上了研究生,专门研究历史教育。现在这二十多年一直从事历史教育的工作,也编北京市义务教育的教材。我在工作中发现一个问题:学生不喜欢历史教科书,喜欢历史读物;对历史的兴趣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对历史教科书的兴趣却是递减的。到了高中,老师简直没有办法了,学生根本不想学。 目前我们的课程标准也有缺憾,不是按照通史编的,尤其是近代史是按照专题编,第一个单元就讲近代的侵略和反侵略,把义和团运动放到洋务运动前面讲了,学生都搞糊涂了。现在课标也在改,据说要推通史类的,按照学生的认知兴趣来定,以至于教材也要变化。所以我认为《中国通史故事》这套书太及时了。 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人的素养很大程度上需要知道“根”。我感到《中国通史故事》写得特别大气,今天这个时代是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的时代,网络穿越小说、戏说历史电视剧对孩子都是误导。《中国通史故事》可以给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也是对现在的历史教学的有益补充。 这套书的小标题和文字叙述风格都特别抓人。比如成语故事字数都不多,简明扼要点明主旨,既提高学生的兴趣,又扩大了知识面,也能和历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老师们在课堂上问:有哪些和三国有关的成语故事?学生看过这套书就能够回答得出来。 我对孩子们喜欢的历史写作风格进行过一些调查,发现孩子们比较喜欢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扫起落叶好过冬》。林达是把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叙述故事。比如讲到华盛顿,先讲华盛顿的故居、照片,再引出他的故事。我们中国也有很多历史遗迹,能不能把时空结合起来讲故事?可能更能够吸引孩子。 另外还可以编文化和军事方面的系列,如果有可能,我也特别希望能有机会参与到给孩子们提供精神食粮的活动中去,这是我的幸福。 李峥嵘整理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