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屆首都電視節目推介會中,尤小剛炮轟網絡購劇價格過低,『威脅』要自辦視頻網。不過,他也沒有忘記自己首都廣播電視節目製作業協會會長的身份,在發言中對目前電視劇市場量多質差的現象表示了擔憂,並分析了目前內地電視劇行業的困惑與難題。 今年,全國各家影視公司向國家廣電總局申請立項拍攝的電視劇數量達到1040部,總共33877集,大大超出了業內預測,超過了市場承受能力的近5倍,將有3/4的電視劇無法播出。對此,尤小剛表示:『今年參加展會的有200多家製作機構,展出了430多部、約15000集電視劇,其中新劇340多部,佔總數的80%。電視劇產量過剩是一個讓人擔心的問題,希望我們的從業者保持理性。1.5萬集電視劇已經相當於去年一年的電視劇生產量,而在這麼一個季節性的交易會上就推出這麼多新劇實在讓人擔憂。目前電視劇市場存在情感劇泛濫、題材範圍狹小等問題,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包括:製作公司受市場影響跟風創作;一些大題材的作品涉及的敏感問題較多,令很多公司不敢碰;製作周期短,創作者沉澱的時間不夠。為此,廣電總局將對電視劇製作單位提出「減少產量、推出精品」的發展要求。本屆參展的電視劇涵蓋古代、近代、現代、當代、現實、生活情感、革命軍事、武俠動作等題材類型,其中的生活情感劇佔大多數,且情節大同小異,與眾不同的精品劇基本沒有。現在的情感劇都是橋段的堆砌,我管這叫「槍手編劇、橋段文章」,編劇閉門造車怎麼創新?大作家都去「接活兒」成了包工頭,沒時間打磨劇本精品從哪來?不可否認,現在內地電視劇市場已經遇到了發展瓶頸,一方面生產數量過大,造成供大於求,但是另一方面精品卻依然供不應求,資源性浮躁比較明顯。實際上,業內雖然都希望增加產量、擴大生產規模賺取更多利潤,但卻沒有時間、不願付出精力去研究、製作精品,整個行業都難以變得更加冷靜和成熟,尤其是目前部分網絡自製劇、自製節目不去提高劇情內容,僅靠「大尺度」博眼球的現象更是需要全行業一同來規範。這些問題都警醒着影視劇行業企業,市場是需要磨礪的。我們發現,進入電視劇產業中的熱錢、熱投太多,導致部分拍攝單位單純以增加生產量的模式發展。此外,近年來雖然內地電視劇的海外銷售成績還不錯,但仍然存在着銷售規模不夠大、價格不夠高、專業化程度不夠強的問題。我們銷往海外的電視劇還是以古裝戲、歷史題材為主,雖然最近一個時期國產情感類偶像劇海外銷售數量有所提升,但現實題材的作品並不被市場看好。』 尤小剛也提到了解決方法:『要解決量大於求、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就要堅持適度適量、保質保量的生產原則,保持發展均衡,否則就會造成浪費。現在,各製作單位都忙着生產更多的影視劇作品,演員永遠有接不完的戲,片酬自然會一路上漲。原本演員一年出演兩部片子的時候,還能有時間細心研究劇情、演技,演繹出更好的作品,但現在一線演員可能同時需要出演兩三部影視劇,根本無暇去顧及作品質量。編劇們原本可以用一年時間踏實創作一部好的劇本,現在卻只需三個月就交出一部「作業」,行業無法不浮躁,而生產力也是不可能產生飛躍的。我們承認,現在首都甚至全國的電視劇行業都發展得很快,但是過快的速度已經超越了應有的發展規律。文化建設是長期的,我們需要有清醒的認識,文化產品是專業化的,有一定的思想儲備、有一定的價值導向,具有良好專業知識的作品才能成為好作品,而好作品才能成為產品,因此,只有專業化的方式操作才能真正促進企業發展、盈利。』(記者 張鋼) 來源:每日新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