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認真拜讀貴刊2011年1月第1期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皖南事變真相始末】 (下簡稱為【同】文 )一文,感受頗深,獲益良多。但對其中有些史料及評述有不同看法。該文對基本史料和最新史料掌握不透徹,論證方法不夠客觀、辯證,在一些重大問題上不符合史實,沒有把一個接近真實的『皖南事變始末』呈獻給讀者。應該說,皖南事變的基本史實是清楚的,不像【同】文所說『70年前皖南那片山區里究竟發生了什麼,直到今天,依舊撲朔迷離,眾說紛紜。』現就皖南事變中部分史實,綜合新四軍研究中部分最新成果一併解析如下,也歡迎有不同見解的辨析 皖南事變的發生,有着深刻複雜的歷史背景,客觀上講,是國民黨自抗戰以來推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政策的必然結果,這個主要原因是毫無疑義的,絕不是因為曹甸戰役,共產黨『得隴望蜀』,錯誤在先引發的。而是由於中共對形勢判斷上過於樂觀,皖南新四軍軍事行動部署不周、指揮不力等原因造成的。 蔣介石早有消滅新四軍的方略 國民黨自始至終處心積慮要消滅心頭之患新四軍。早在1940年5月,國民黨制定了三路進攻新四軍的計劃:以顧祝同、冷欣部進攻我皖南、蘇南部隊,以韓德勤部進攻我蘇北部隊和皖東第5支隊,以李品仙部進攻我第4支隊。6月,當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率主力向溧(水)武(進)路以北開進時,冷欣以重兵尾追我北進,並派兵楔入我茅山根據地。我軍被迫自衛,取得了西塔山戰鬥勝利,鞏固了蘇南抗日根據地。接着,國民黨又企圖逼令華中(包括江南)所有新四軍、八路軍一律限期撤到黃河以北,再憑藉黃河天險,堵塞歸路,借日軍之手消滅我軍。7月16日,國民黨提出了一個『中央提示案』,其主要內容是:『(一)劃定陝甘寧邊區範圍(此時准其包括18縣),改稱為陝北行政區,暫隸行政院,但歸陝西省政府領導;(二)劃定第18集團軍及新四軍作戰地境。將冀察戰區取消,其冀察兩省及魯省黃河以北,併入第二戰區,仍以閻錫山為司令長官,以朱德為副司令長官,秉承軍事委員會命令,指揮作戰;(三)第18集團軍及新四軍於奉令1個月後全部開到前條規定地區之內;(四)第18集團軍准編為3個軍6個師,3個補充團,另再增2個補充團。新四軍准編為2個師』。 『提示案』規定,我軍在調赴上述指定地區後,不得在原駐地設立留守處、辦事處、通訊處及其它一切類似機關,不得以變更名義,留置部隊或武器彈藥,不得借抗日民眾力量為掩護,留置秘密武裝在原地活動,非奉軍事委員會命令,不得擅自越出境界線外;在其它各戰區及任何地方,一律不得再有第18集團軍及新四軍名義之部隊;我軍除上述所允編制外,要將所有縱隊、支隊及其它一切游擊隊一律限期收束,編軍之後不得再用其它名義或自由成立部隊。在日本占領軍大敵當前,國民黨卻要通過這個『提示案』,在作戰地區、編制數量等方面進一步限制我軍發展,將我抗日武裝由當時的50萬人左右削減為10萬人。解析皖南事變,不能不提這個『提示案』。『提示案』的發出,比皖南事變早了近半年。正是根據這個『提示案』,國民黨發動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包括發動皖南事變。 曹甸戰役只是個導火索 1940年下半年,蔣介石為了貫徹既定政策,鞏固其在蘇北的反共陣地,一再嚴令國民黨江蘇省主席韓德勤和地方實力派李明揚、陳泰運等密切合作,不斷向我抗日根據地進攻。此時,韓調集了26個團共3萬餘人向我姜堰、黃橋地區進攻。而此時蘇北新四軍只有7000餘人,其中戰鬥部隊僅5000餘人,形勢異常嚴峻。但為團結韓德勤,我軍主動退讓了黃橋以北的重鎮姜堰。韓不思停止進攻,於9月30日集中主力1.5萬餘人向我黃橋陣地發起進攻。我軍在陳毅、粟裕指揮下,果斷反擊,一舉消滅韓的主力1.1萬餘人。 黃橋決戰,奠定了蘇北根據地的鞏固基礎,使國民黨在華中的反共計劃與反共活動受到嚴重打擊。黃橋決戰同時證明,是國民黨的韓德勤糾集『二李』、陳運泰部主動向我進攻,我打的是黃橋保衛戰。我不打黃橋之戰,難道坐以待斃不成!曹甸戰役只是黃橋戰鬥的延伸,沒有韓德勤部在黃橋的挑釁,也不會有新四軍在曹甸的乘勝反擊,何來【同】文中中共的『得隴望蜀』?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