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余里是一条东临黄浦江、南抵苏州河、建成于上世纪30年代初的弄堂,包括慎余里在内的唐家弄区域,是闸北为数不多的石库门式历史建筑,既体现了闸北的历史进程,也保存了上海建筑的多样性。如今,历经80年沧桑的慎余里身陷“被拆除”的困境。在拆迁现场看到,过街楼以及天潼路临街的建筑拆除过半,被拆房屋的砖瓦、木料几乎都被毁。闸北区旧改办明确表示,慎余里及周边里弄都将全部拆除。曾经在“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公示”上榜上有名的慎余里,却已不见昔日的风貌,几乎成为废墟。
自1949年初起,笔者的父母来到上海成家谋生即入住在慎余里第三条弄堂的18号后厢房。在慎余里居住了50多年之久。全家七口人,都堪称慎余里老资格的“原住民”了。 作为慎余里的“原住民”,我很难抑制对这条堪称石库门精品之作的慎余里即将“灰飞烟灭”的惋惜之情。和有关专家以及网上议论的众多网民一样,笔者认为,拆除慎余里这样有代表性的石库门,实在是得不偿失的一种短视行为。拆掉一条旧里弄是很容易的,然而,随之而来的城市原貌的不再、城市历史记忆的消失,是今后即便再花多少代价也难以恢复的。 我们这条弄堂 “一二八”、“八一三”这两次战争都未被波及,至今仍堪称是上海保存最为完整的石库门建筑群之一,和同在一条天潼路上的四平里、延吉里、泰安里以及承吉里等“左邻右舍”相比,当之无愧是石库门弄堂的“精品”,是昔日“海派风情”的见证。 城市是有生命的,包括石库门弄堂在内的上海老建筑就是上海这座城市的“记忆”。而诸如老北站、十六铺、董家渡、大自鸣钟等等老建筑,如今都在旧城的改造中渐次消失;这让我们众多的“老上海”不免为之怅惘和生出些许伤感。 怎样在城市的改造和更新中,保住和维护城市建筑风貌的多元化和历史感?怎样留住城市的根,保住城市的魂,这是一个难题,也是一个城市建设中必须跨过去的“坎”。 读者 缪迅 来源:文汇报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