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放樣書的木盒質地為金絲柚木,很是精美
接受專家『檢閱』的樣書。
3500多種書,7.9萬卷,3.6萬冊,230萬張宣紙,約8億字,紀曉嵐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時間長達15年……清代【四庫全書】是一項規模驚人的文化工程。 備受關注的文津閣本【四庫全書】原大原色原樣出版專家審評會昨在古城揚州舉行。文津閣本【四庫全書】將在古籍刻印『世界非遺』傳承地揚州通過現代激光數碼打印技術重新出版。7部【四庫全書】珍藏於包括揚州文匯閣在內的國內7座藏書樓內,後來其中3部半毀於戰火,揚州的文匯閣則連樓帶書化為灰燼。文津閣本【四庫全書】原大原色原樣全套將於明年印成。 涅之旅 數碼化記錄【四庫全書】,『累壞』10台數碼相機 昨天上午,中國出版集團、揚州市政府舉辦『【四庫全書】(文津閣本)原大原色原樣出版專家審評會。 記者採訪獲悉,現存於世的【四庫全書】中,最為完整的文津閣本珍藏於國家圖書館,為國家圖書館鎮館之寶,此次付梓的即為文津閣本【四庫全書】。負責出版印刷的揚州國書文化傳播公司董事長王根寶介紹,早在2002年,他們就開始對【四庫全書】進行數碼化記錄,採用當時最為先進的500萬像素的數碼相機,先後使用了16台,其中10台因為工作頻率太高而損壞報廢。全部拍攝工作投入了10多個人,歷時兩年才完成。 【四庫全書】出版工作委員會執行主任盧仁龍還回憶了有關細節。【四庫全書】異常珍貴,10年前在國家圖書館拍攝時,都有武警『看着』。翻看時要小心翼翼,手汗、口水都不能沾上去。他們製作了特別的玻璃櫃,戴上手套,用玻璃把書壓平,再用4個冷光源照射,在隔離的狀態下翻拍。 重建閨閣 600平米房子才能裝下,文匯閣將在2014年前復建 昨天,專家們仔細觀摩了原大原色原樣出版的【四庫全書】樣書,共8函58冊。在評審現場,一批樣書攤放在書桌上。【四庫全書】分經史子集四部,依春夏秋冬四季分色裝幀,封面分別為綠紅藍灰四色,而【四庫全書總目】是全書綱領,因而選用皇家專用的黃色。翻開樣書,字體莊重優雅,正文同樣有黑紅綠藍四色,皇帝的眉批則使用淡淡的鵝黃色,觀之賞心悅目。 原國家文物局博物館專家組組長,原國家文物局局長、故宮博物院院長呂濟民表示,看了文津閣本【四庫全書】原大原色原樣出版樣書,倍感吃驚,既佩服也高興。專家王濤則認為,原大原色原樣出版【四庫全書】,將這一文化國寶首次全部按原制、原式傳承於世,不僅是一項出版史上規模空前巨大的工程,也是一項舉世震撼的文化工程。 據悉,【四庫全書】每函書裝一個木盒,這套書要用上6144個盒子。專家介紹,光把這套書進行倉儲式陳列,就要兩三個月時間;而要裝下這些書,起碼要有600多平米大的房子。 15日,揚州市委書記謝正義會見出席審評會的專家時表示,文津閣本【四庫全書】原大原色原樣出版,不僅是揚州文化的大事,也是代表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一件盛事。【四庫全書】以及分別貯藏該書的七閣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揚州『文匯閣』毀於太平天國戰火,是揚州歷史上的重大文化損失。揚州市委、市政府將以此次【四庫全書】(文津閣本)原大原色原樣出版為契機,研究新建『文匯閣』,傳承中華文化。 據悉,揚州相關部門已經給出明確答覆,文匯閣將在2014年之前復建。 原大原色原樣【四庫全書】怎麼『復原』的? 紙張:追根溯源找『真正的宣紙』 王根寶介紹,【四庫全書】的原版為開化紙,早已不再生產,現存的原書也大部分發生了霉變。現在國內不少單位影印古籍採用富陽紙,成分為龍鬚草加木漿竹漿和化學原料,這種紙5到7年會產生黃斑,紙張變脆。為了印好【四庫全書】,他們抱定一個宗旨,一定要選用『真正的宣紙』。為此,他們多次去安徽涇縣考察,特別去宣紙的發源地小嶺重點調研,要求當地的生產廠家,用傳統的工藝,用最好的檀皮和龍鬚草為原料生產專用紙張。經過反覆試用,最終確定用含30%檀皮的7斤重(一刀)、3分熟的宣紙,為此次出版四庫全書的用紙。 印刷:8億字巨著激光打印在宣紙上 如果沒有激光數碼打印技術,【四庫全書】彩色再版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然而激光打印手工宣紙卻是一個從未有人攻克的難題。據介紹,揚州相關部門研發4年,掌握了一項全新的數字印刷技術――四色宣紙印刷術,這在全球絕無僅有,目前第一階段裝機15台已經投產。 裝訂:復原清朝皇家『包背裝』 原大原色原樣【四庫全書】的封皮為湖州絹面,每本書封皮的重量,都有科學的數據。書的裝訂採用『包背裝』,而非線裝。包背裝為清皇家採用的形式,工藝複雜,也很耗材。盧仁龍介紹,目前全國只有兩種書為包背裝,一是【永樂大典】,另外一套就是【四庫全書】。 外盒:取材金絲柚木,書架是樟木 外盒原來有楠木和楸木兩種材質,金絲楠木目前材料稀缺,印刷方採用了和金絲楠木材質接近的金絲柚木,這種木料木質堅硬,紋理細膩,呈金黃色。除盒子外,安置盒子的為樟木書架,也很古典美觀。 編纂【四庫全書】紀曉嵐稱 『揚州人貢獻第一』 【四庫全書】是乾隆皇帝親自組織編纂的中國歷史上一部規模最大的叢書。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它基本囊括了中國古代所有圖書,故稱『全書』。 『七部』全書中江蘇曾佔兩席 【四庫全書】共抄寫七部,分別存藏於北四閣和南三閣,北四閣為北京紫禁城文淵閣、北京圓明園文源閣、瀋陽盛京文溯閣、河北承德避暑山莊文津閣;南三閣為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杭州文瀾閣。七部四庫中,北京文源閣本毀於火燒圓明園;鎮江文宗閣、揚州文匯閣本在太平天國運動期間被毀;杭州文瀾閣本有所損毀;文淵閣原藏北京故宮,後轉運至台灣,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四庫全書】『南三閣』中,文匯閣在揚州,文宗閣在鎮江,為何要在揚州和鎮江兩座緊鄰的城市,分別建閣藏書?揚州文化研究所所長韋明鏵介紹,史料記載,當時位於金山的文宗閣也屬揚州管轄。當時的南北要衝、鹽業中心、經濟文化重鎮揚州獨佔兩部【四庫全書】,這反映了乾隆皇帝對於揚州的重視和偏愛,也是當時揚州自身地位的真實體現。 揚州多位學者傾注心血 記者了解到,【四庫全書】與歷史文化名城揚州有着不一般的淵源。當年乾隆帝發起徵集藏書,揚州馬氏兄弟馬曰g、馬曰璐系進獻書籍776種,為全國各地私人獻書之最,受到朝廷特別嘉獎。【四庫全書】總編纂紀昀(即紀曉嵐)曾云:『天下秘籍……目不給賞。然私心評品,以揚州所獻為第一。』 纂修【四庫全書】,揚州學派代表人物任大椿、王念孫成績突出;揚州大儒阮元遍搜【四庫全書】遺珠,編著了大量的研究著作。另一位揚州人汪中則因勞累過度,心力交瘁,殉職於管理【四庫全書】任上,為世人讚揚。據悉,汪中時任典文宗閣秘書,住金山精法樓,檢理本書,校正文字,竭二年之力,寫出校記二十餘萬字。從汪中【文宗閣雜記】、【續編】、【三編】的隨手札記看,其檢校之勤勉和嚴謹,審讀之廣泛,可見一斑。 (陳詠 文/攝)
來源:揚子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