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漢學研究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歡迎使用國學論壇學社百科書閣問答等全站內容搜索

裘錫圭先生談古代語文學習和研究的一些經驗教訓(2)

國學新聞| 漢學研究

2011-7-25 09:52| 發佈者: 偷月| 查看: 1838| 評論: 0|來自: 國學網

摘要: 2 分辨古今詞義 古今詞義的問題很多書都講到,比如王力【古代漢語】強調了這一點。比如"走路"的"走",在古代是"疾走"、"小跑"的意思。又如"湯"古代指開水。事實上有許多看似普通的古書詞義並沒有掌握, ...
2 分辨古今詞義


古今詞義的問題很多書都講到,比如王力【古代漢語】強調了這一點。比如"走路"的"走",在古代是"疾走"、"小跑"的意思。又如"湯"古代指開水。事實上有許多看似普通的古書詞義並沒有掌握,包括編古漢語詞典的學者。如"金"【辭源】等以"黃金"為第一義,又有"金屬通稱",而無"銅"義。但我們知道古書中如【左傳】、【周禮考工記】中"金" 就是指"銅"或者"青銅",黃金稱"金"是很晚的。【辭源】"金石三:金銀、玉石之屬,常以喻堅固、堅貞。【荀子・勸學】:'鍥而不捨,金石可鏤'。"這顯然是錯誤的,喻堅固、堅貞當然指硬度較高的金屬,金銀都是硬度並不高的,顯然指古代最常見的銅。


牒,【辭源】:①書札②授官之薄錄③訟辭④譜牒,唯獨基本義沒有,【說文】:札也。札,牒也。牒札互訓,木札就是木簡,竹簡為簡,木簡為札。書札並不是它的本義,手札手簡是引申義,至於後面的意思是引申義之外了。"牒"【辭源】說能做"訟辭"講,它引的原文"訊碟""訟牒"都是和前面詞連用才表示"訟辭",牒本身沒有此義,又如家譜沒有叫"家牒"是因為"譜牒"連稱。作為一本古漢語的詞典是很不應該的。我要申明這不等於我比【辭源】要高明,我經常翻【辭源】,一個人的知識是有限的,但是它有錯誤要指出來。編【辭源】的人很多,水平不一,不能被他們牽着鼻子走。我所知道的東西和【辭源】比起來是微乎其微的。 止( )最早就是象腳板,就是現在腳的意思,趾原指腳板。腳趾頭的"趾"本來就應該寫成手指的"指",是引申出來的。後來認為腳趾與手指不同就也寫成"趾"。"趾"表示腳趾中古就有,但是在上古是沒有這個意義的。【漢書・食貨志】:"敢私鑄鐵器鬻鹽者,K左趾"就是指在左腳上釘刑具,當然不是指腳趾的意思。【辭海】"趾"②腳指,引左思【吳都賦】:"足趾之所不蹈"。這是錯誤的,因為"足"字義和後來的也有轉移,"足 "、"疋"一個字分化而來的原指整條腿,"趾"指腳板,它的解釋是不對的。鎖,現在一般就是開鎖的鎖,古代就有,但最早"鎖"是"鏈條"的意思,現在還有"鎖鏈"、"枷鎖"用的是古義。有一位很有名的學者,他有一篇文章用實物來解釋古代的"鎖"他指的是鑰匙開的鎖,他引古書就不知其古今義,"【三輔黃圖】:'飛燕今璺芍士,以 金鎖攬雲舟于波上',金鎖蓋銅鎖。能鎖舟於水上,其鎖必大。……【漢書・王莽傳】下:'鐵鎖琅當其頸',師古曰:'琅當,長鎖也',此刑具之鎖亦必長大。"很明顯指長的鐵鏈,他也搞錯。


詭,現在都是壞的意思,古代其實是中性的,不是貶義的。下面是搞古代思想史的人的例子,但往往古漢語並不怎麼通,往往誤解。【論衡・卜筮】:"魯伐越,筮之得'鼎折足'。子貢占之以為凶……孔子占之以為吉,曰越人水居,行用舟不用足,故謂之吉。魯伐越,果克之。……周多子貢直占之知,寡若孔子詭論之材,故G非常之兆,不能審也。"有一種【中國哲學史】講王充思想時說:"他指出卜筮完全是人根據自己的主觀願望祈求福佑,關於占卜吉凶,全系人們隨意解釋。如象同為一件事,子貢占卜得凶,而孔子占卜得吉。乃是因為孔子較子貢有詭論之材。"他顯然認為孔子會詭辯,一方面是不理解詭字的含義,一方面也是沒有全面地去看【論衡】。【論衡】雖然有"問孔"但王充的立場是對孔子很尊敬的,另外王充是個命定論者,他認為沒有必要卜筮,但是並不認為卜筮沒有吉凶,他認為吉人去占卜一定得到吉兆,凶人占卜一定得到凶兆。其實詭字原本中性詞往往還有好的意義,如【論衡】本書【吉驗】篇:"堯體就之如日,望之若雲……有殊奇之骨,故有詭異之驗。"這個詭異就是與眾不同的意思。【論衡・講瑞】:"然則鳳凰、麒麟,都與鳥獸同一類,體色詭耳,安得異種。"這個"詭耳"就是"異耳"表示不同。


古音方面,【古今字音手冊】把住斬脊槲耕部。從""的"炯"等都歸耕部沒問題, 但是""應該是歸陽部,反切也和""不同,表示光透進來,光明的"明"原來從""。又如餓殍的"殍",這位先生就把它放在幽部,認為從孚,孚幽部。但其實原來寫作" "右邊上下兩個手,這個字【說文解字】有,通 biao4,因為字形讀音相近所以寫成"殍"。聲旁訛變,古今分合不清楚的話,那麼沒有辦法講古音。【辭海】、【辭源】這樣的錯誤很多,絕大部分是因為訓詁上面的問題,因為古代音和義是配合的,有時候不注意就注錯了。怵,恐懼的意思,反切是丑律切,chu4;利誘的意思,辛聿切,xu4。結果【辭海】都注為chu4。又如【辭源】:唬xia4,①虎吼②哭。其實第二個意思"唬"就是""的異體應讀為hao2,字典把它們都歸為xia4顯失妥當。


訓詁有問題的話字音也會跟着錯。這些是最基礎的問題,字形、字音、字義,掌握起來也不是太神秘的,根據基礎知識和道理大部分都是可以解決的,但是稍一疏忽就會出很多問題。




3 關於全面考慮


不能像鐵路巡警各管一段,我們進行研究當然是要斷代的功夫,但是要有全局的觀念。


第一要照顧到以前的情況。【魏晉南北朝詞語例釋】:"繽紛,糾纏扭斗貌"他看到魏晉南北朝資料裏往往有這樣的意思,指出當然是好的,但是卻沒有追溯的功夫,【說文・ 三下・Y部】: bin1,`也。從Y,e省聲。 fen1,從`,燹聲,`連結 紛相牽也。【說文】解釋的用字往往和正文不一樣,到底是原文就用相通的字還是後人改的很難判斷。 紛就是這個繽紛,在語言裏是一個詞。可見他指出的魏晉南北朝用法和【說文】裏一樣,講這個用法不追溯到【說文】是不應該的。所謂沒有"上連"。下面是我自己錯誤的一個例子,沒有往下面看。我的【論衡札記】(19)拔訛作投 【知實】:T有狂夫,投刃而候。澤有猛虎,利牙而望。知見之者,不敢前進。按:"投刃"無義,當為"拔刃"之誤。【異虛】:"衛獻公大子……投殿將死,其御止之,不能禁,遂伏劍而死。""投殿"本當作"拔劍"(王暉【論衡校釋】),"拔"字因形近訛作 "投",與此同例。(收入【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時加編按:"拔刃"為古代常語。【漢書・酷吏・嚴延年傳】:"道路張弓拔刃,然後敢行。")"投刃"講不通,"投"和"拔"又很 相近,也有"拔刃"的用法,那麼我認為就是"拔刃"好像理由很充足,但後來看到劉百順【魏晉南北朝史書詞語札記】有一條"投刀、投戈、投斤"條據魏晉以下古書中此類用例頗多,謂此種"投"字當解作"揮",並明確指出【論衡】"投刃"亦屬此類。我覺得他是對的。而且後面說老虎利牙是很積極的動作,投刃解為揮刃就相符合了,如果僅僅拔刃就消極防備了。"道路張弓拔刃"是防備性的。所以我是所謂"以不誤為誤",沒有注意到稍 晚的資料。所以一定要上貫下聯。以前關於"使動""意動"的問題有錯誤的觀點,70年代以前一直認為是一種修辭手段,使文字簡練。我在70年代末一篇講甲骨文的短文裏指出這是不對的,因為他們沒有注意到以前的情況。我們現在所掌握,靠得住的又是比較豐富成系統的語料最早就是商代後期的甲骨文。甲骨文裏看不到"以…為…"的結構,但是後來人解釋為"使動"、"意動"的格式是有的。50年代陳夢家就指出過,甲骨文中有"王吉茲卜"就是王認為這個占卜是吉利的。並非先有"以…""使…"的結構再有意動使動,而是原本就普遍存在"使動"、"意動"。而且反倒是後來為了表意明確才用"以…""使…"。


上下貫通是一方面,再一方面也不能受表面現象迷惑。甲骨卜辭中的"出於"。商代甲骨卜辭:"丁巳卜, 貞:王出於 ……貞:王勿出於 。"甲骨文裏所謂正反對貞。還有" 貞於庚申出於 "表面上一看我們很熟悉的"青出於藍而甚於藍"的"出於"就是"從…出來" ,但其實表面一樣,在看幾條卜辭:"戊辰卜,亘貞:王出於 。"這條我覺得說明問題了,按照我們解釋"青出於藍"的辦法來解釋就是"王去從 出來"這話就講不通,其實這 裏就是王出到 ,和"往"字意思一致。所以"出於"就是"出到",關健在"於"的訓釋,古書訓詁裏很多,"於,往也"跟後來的"出於"不同。另外我們對於語言資料的性質要正確認識。下面舉個例子就是對語料性質不明確最後結論也有問題。批評對象我一般都不舉名字,張玉金是我學生就可以舉了,他的【殷虛甲骨文代詞系統研究】討論殷代有無疑問代詞。他說:"在殷代甲骨文裏,未見疑問代詞;在殷代金文中亦然。這就給我們提出一個問題:是殷代語言中已有疑問代詞而這種語料至今還未發現呢?還是殷代語言中根本就沒有疑問代詞呢?我個人傾向於後者。根據如下:其一,已發現的殷代語言原始資料已有一定數量了,應該有疑問代詞出現的機會。其二殷商時代已有'替代'疑問代詞的語言手段。我們知道,卜辭中的貞辭往往都是問句。……卜辭中有沒有特指問句?按着一般人的想像既然沒有疑問代詞,就一定不會有特指問。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在卜辭裏相當於特指問的問句是有的。例如:'自示壬至毓,有大雨?自大乙至毓,有大雨?''庚申卜:唯河害禾?庚申卜:唯夔害禾?''⌒臉缶疲⌒梁ゾ疲浚д庋看來,殷代語言中雖然沒有疑問代詞,但是也可以表達特指問。"他認為殷代沒有疑問代詞,我覺得就是沒有很好的認識甲骨卜辭的性質,很難說特指問和疑問代詞的必然關係,語料很多了但還是沒有出現疑問代詞,所以就是沒有疑問代詞,但是有表示特指問的方式。這是有問題的,先來看卜辭,已著錄的大概就6萬片左右,平均每片10個字,也就60萬字,語料也不算少,一般常用詞彙都有,但是說因為甲骨卜辭沒有疑問代詞所以殷代語言沒有疑問代詞是不對的,因為甲骨卜辭根本上告訴人吉還是凶。如果是比較複雜的事情,可以派的人有五個abcde,到底讓哪個去好呢?不可能用疑問代詞,因為甲骨沒有那麼靈驗,直接問哪個去好就能回答,甲骨只能回答好或者不好,占卜的人只能一個一個問,這是很明白的道理。所以不可能用疑問代詞只能特指問。


金文的數量少得多,而且金文是為了紀念某事很少會有疑問句的,所以他的論證可以說是沒有道理的。關鍵就在於對語料性質沒有充分考慮。我剛才談了那麼多不希望有副作用,大家不要認為要求相當高望而生畏,我就是想提醒大家注意這些問題。打基礎要慢慢來,我們不是特別聰明的人。當然確實有特別聰明的人,像梁啓超他的【飲冰室合集】數量有多少,他壽命不長但是做了許多事,像他這樣寫那麼多東西要我們來寫,不加考慮一天到晚的寫也寫不出那麼多東西。有些人的確天分比我們高,記性比我們好所以工作效率能那麼高。我們是一般的人,就我的經驗真正記住一個字,翻字典不知要翻多少次,不要怕麻煩就是一點點積累,通過學習研究來慢慢積累,能夠深入、能夠解決問題。以前好多先生的確基礎很好,古人更加了,他們需要讀的書也少也不用管那麼多事,應該讀的書基本上都讀過了。像章黃學派,他們的觀點我未盡同意,但是他們讀書確實很紮實,根據黃侃等人的日記記載他們對於一些基礎的大書都是讀過好幾遍,幾處非常紮實。但現在這樣要求是不切實際的,比如研究古文字要求【說文解字】或者【段注】先讀一兩遍,這往往事半功倍。我可以坦白的說我搞古文字學,到現在沒有把【說文解字】一個字一個字都看過一遍,當然這不足為訓。不能作為一個好經驗介紹給大家,我就是說不用害怕。今天研究古漢語要充分發揮現代的優勢,如果方法和材料還和段玉裁、王念孫、章太炎、黃侃一樣,那一輩子也追不上他們,他們功夫深,人又聰明,這樣我們是斷斷趕不上的。我們今天之所以能糾正許多他們的錯誤、知道他們所不知道的知識,就是靠着我們特有的條件,首先就是新資料,特別是出土資料,另一方面就是靠工具書,靠電腦,運用逐字索引、電腦檢索,不論他們讀的多熟,肯定不及檢索出來的多,所以我們不必悲觀。為什麼我前面要將打基礎等等就是頭腦裏要有這些東西,以提高警惕知道深淺,這樣才能學得好。我常常喜歡打一個比喻,我們這一代沒有辦法和段、王、章、黃等前人相比,但也有好處:我們知道路上哪裏有大坑,就可以繞過去,實在繞不過去可以鋪一塊板再走過去,有好些年輕人經驗不足已經掉在坑裏了,還自我感覺良好。我就是告訴你們路上有很多坑,具體有哪些坑,就要各位自己去摸索了。 編輯:王蕾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