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內蒙古自治區滿洲裏國門景區被企業承包一事引起熱議,普通遊客門票費在國門景區遭承包後迅速高漲,從去年價格為每人次50元到如今已為80元。邊防官兵對國門景區的治安隱患表示擔憂。另經調查,承包企業當年競標時有『借殼』中標嫌疑。(9月16日【京華時報】) 這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內蒙古自治區的『國門』景區,自然也不是無緣無故地轉給企業承包。媒體披露稱,按照滿洲裏市政府的相關要求,景區經營權委託金每年不少於2000萬元,而2011年國門景區的收入僅為461萬元。一言以概之,『國門』景區轉讓,『錢景』着實可觀。 輕輕鬆鬆一『轉』,千萬贏利立『見』。內蒙古『國門』景區看起來大大地『得』了,而隱於其後諸多『失』的憂慮,則也在媒體調查之下逐一呈現:譬如當地政府此前曾為『國門』景區對外承包一事舉行過招標活動,但最終的中標單位卻是個當時尚未取得營業手續的『空殼』公司;又如按照以往規定,外籍人士不得進入『國門』,但如今卻沒了核實遊客身份的人員,原有重要制度已形同虛設……這種種疑慮與變化,自然讓人感到不安:錢眼裏的『國門』是否依然牢固? 『國門』是一處景區,但顯然,它更應該是一種國家形象和治安典範;『國門』景區再怎麼『轉讓』或『開發』,它的『國門衛士』,它的『固若金湯』等等一貫標誌與形象,絕不容受到絲毫的輕視及改變。否則的話,鑽進錢眼的『國門』,恐怕非但不能給人以『亡羊補牢』的安心,因這『天大地大、金錢最大』的明顯隱患,可能更會催生一種『引羊出牢』的負面鼓動。 有關專家稱,『界碑以及邊境線歸邊防管理,旅遊公司對這些地帶沒有管理權』,而地方政府將『國門』景區經營權打包對外轉讓,實際上是打了一個『擦邊球』。經濟活動中的『擦邊球』現象,的確到處存在、屢見不鮮;然而,作為政府部門,竟然把『國門』也當作一種可供轉讓謀利的『旅遊資源』,那就無疑是一種最不該有的『貪小失大』――這樣的『擦邊球』倘若也能打、也敢打,再不抑制或是明確阻止其『打球』的權力,後果實在堪憂。 『國門』無小事,『開發』宜慎重。即便人微言輕如筆者這樣的,也懂得轉讓『國門』景區,切切不可有意無意地漠視了『安全』二字。更何況,負責邊境管理的公安邊防官兵們,同樣向記者表達了他們的擔憂,擔心『國門』景區以後會出現問題,影響國家形象和邊境治安。而對這種顯而易見的隱憂與漏洞,有些拍板決策的地方官員,是真的一時疏忽,還是根本就視若無睹呢?(司馬童) 來源:人民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