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由武漢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與四川大學共建的『長江文明傳承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在漢正式成立。這標誌着,我國對長江文明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據了解,該中心將以長江文明傳承發展為宗旨,推動高校內部資源和外部創新力量的融合,與文化部、財政部、國家文物局、武漢市人民政府等政府部門和行業企業開展合作,實現長江文明的創新和成果轉化,建立科學研究與國家需求相連接的產、學、研、政、商綜合協作體。武漢大學著名教授馮天瑜任中心主任。 長江流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之一,蘊含着豐富的中華文化元素,是中華民族發展、延續、升華的重要承載地。馮天瑜介紹,我國長江流域文化研究多以區段的、單個學科研究為主,且都取得了巨大成果,但協同研究不足。中心成立的一大重點工作,就是將分割的區域文化進行整合和綜合研究,並引入多學科的研究手法,實現長江流域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據悉,該中心還將與武漢市政府建立長江文明研究院,舉辦『長江文明國際論壇』等活動,以此搭建民間國際流域文明對話平台。 人類文明為何只有中華文明沒有中斷? 馮天瑜:黃河長江 兩大文明互動互補互助 昨天,馮天瑜稱,這主要得益於黃河和長江兩大文明的互補、互動和互助。 馮天瑜介紹,軸心時代形成的世界諸多古文明,多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尼羅河文明最終被羅馬化、阿拉伯化,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被波斯征服,而印度河文明被亞利安化,惟有中華文明傳承不輟。這是為何?馮天瑜給出答案: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國不僅限於一個大河文明,而是兩個大河文明互補、互動和互助。經由長江文明對黃河文明的承接與創造性發揮,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中華精義才得以光大。馮天瑜稱,這是中華文明的幸運和優勢。 馮天瑜還介紹,最近的考古成果證明,長江文明與黃河文明幾乎是同時興起的。只不過,在遠古,黃河文明要比長江文明發達一些。這是因為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北方更容易被人類開發。木器、石器時代,黃河文明自然就走在了前面。後來,隨着金屬工具的發明和普及,適於人類對長江流域的開發。慢慢地,長江文明迎頭趕上。長江文明以老莊哲思、莊騷文學撐起中國文化的半壁江山。 那麼長江文明主要又有哪些重點的代表文化?馮天瑜稱,從上、中、下游按照區域劃分,長江文明主要包括藏羌文化、巴蜀文化、荊楚文化和吳越文化,其中湖北屬於荊楚文化之一。 在這裡,有先民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發明了最古老的舟船,還有高度發達的鹽業採集技術,玉石器文化,尤其是繁衍出輝煌燦爛的城市文明。 四川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羅中樞稱,從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河姆渡文化、盤龍城遺址,到春秋戰國的楚簡,宋元明清的儒釋道文化、書院文化,以及歷代統一、近代新政,長江文明始終扮演着重要角色。 美國【國家地理】評出的未來十大超級大都市,中國兩城市入圍,就是長江流域的武漢和上海,其中武漢列第二位,上海列第四位。(屈建成 吳江龍) 來源:武漢晚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