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胡謅的解說詞難為景區"代言" 旅遊背後要有文化(1)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2-9-21 17:27| 發布者: 真衣| 查看: 1462| 評論: 0|來自: 北京日報

摘要: 這是一組漂亮的數據:今年上半年,我國旅遊總收入突破1.28萬億元,同比增長17.3%;國內旅遊與入境旅遊總人數也分別攀升至15.5億人次和6625萬人次……這意味着,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入境旅遊接待國,並擁有世界上最 ...

這是一組漂亮的數據:今年上半年,我國旅遊總收入突破1.28萬億元,同比增長17.3%;國內旅遊與入境旅遊總人數也分別攀升至15.5億人次和6625萬人次……這意味着,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入境旅遊接待國,並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國內旅遊市場。

但景點的講解卻往往不能令人滿意,其中,神說自然景觀、粗鄙媚俗者有之;胡編傳說、以訛傳訛者有之;戲說歷史、生拉硬扯者,亦有之。廣大遊客嘖有煩言。

作為旅遊景點『形象代言』的解說詞,緣何被貼上『景區牛皮癬』、『人肉大喇叭』之類的標籤?正處於蓬勃發展中的旅遊業,如何為傳播中華文化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這些都是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諸葛亮死後葬身於此?

剛剛還拽着張春生在崎嶇隧道里『噌噌噌』猛往前躥的張玲玲,走進平谷京東大溶洞的瞬間,卻在左顧右盼中放緩了腳步。

這裡是號稱有15億年歷史的『天下第一古洞』。在這裡,一截長約1厘米的鐘乳石,也比觀賞隊伍中年齡最大的人更年長。更誘人的,還有一幅幅絢麗多姿的自然奇觀:長長的鐘乳石自洞頂倒掛下來,宛如巨大的冰柱從天而降;鱗次櫛比的石筍直立洞中,晶瑩剔透,錯落有致;密密麻麻的鵝管,色若白玉,質似凝脂,連綴成一片,在昏暗的燈光下熠熠生輝……

洞內溫度很低,大家的興致卻很高。這支12人的觀賞隊伍,落在最後的王浚夫婦身着短袖,不自覺地拿手搓着胳膊,二人的眼神兒里,滿是驚訝和讚嘆。『5個多小時的顛簸,還是很值的!』王浚感慨地說。

『後面的快跟上!』解說員一聲催促,將大家從美妙的遐思中猛地拽回到眼前,『這裡是關公「刮骨療毒」的地方:鐘乳石上端坐着的,就是關羽。看這兒,這是他的長髯。再看上邊,這是他緊鎖的雙眉。這兒呢,是他挽起袖口,正讓華佗刮着呢……』

大家愣愣地圍在四周,順着她快速移動的電筒光線走馬觀花。

『我咋就這麼沒想象力呢?』張玲玲嘀咕道。

『不是你想象力太匱乏,是他們想象力太豐富。』爸爸張春生有些無奈。

『豐富個啥!這跟我兩年前在雲南看鐘乳石聽到得差不多,難道全國都用一個稿?』緊隨其後的蘇鵬輝一句話,把大伙兒都樂翻了。

說笑間,不明所以的解說員又指着一個景點『繪聲繪色』地發揮起來:『唐僧師徒四人歷盡千難萬險,最終來到這裡:露着肚皮的,是豬八戒;最前邊探路的,是猴頭猴臉的孫悟空……』

接二連三,大家紛紛走神兒。張玲玲和張春生議論起『石筍有沒有生命』的話題;一位中年大媽則指着一旁的石筍問蘇鵬輝:『小伙子,石柱是不是就是這個呀?』眼瞧着下一批遊客就要跟過來,掉在後面的王浚夫婦趕忙快走幾步……

解說員的聲音還在耳邊打轉兒:『這裡是定軍山,諸葛亮死後就葬在這裡。平台上邊,就是諸葛亮死後的墓。他死後在天庭之上,仍為蜀國的前途而憂慮。這兒呢,就是天庭上的諸葛亮,你們看,他頭戴綸巾,身披鶴氅,羽扇靠背,手捻長髯……』

不是離地三尺自吹,便是裝神弄鬼諂媚

京東大溶洞中的『解說』,不過是文化旅遊市場『文化缺位症』的一個縮影。其中最常見的作法,便是將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造化附會成歷史上的名人或神話傳說中的人物。記者走訪門頭溝區爨(cuàn)底下村,解說員生吞活剝的講解,讓人哭笑不得。她在解說中硬是將獨具一格的明清古山村『推銷』成了風水寶地:踏在青石紫石鋪就的地面上,便叫作『腳踏青雲、紫氣東來』;置身於堪稱天然屏風的兩座大山之間,又稱為『前有照山,後有靠山』;就連村頭的三座小山,也被看作是『福祿壽』的象徵。講解員講道:『最左邊這個山是只老虎,咱們叫它威虎鎮山;中間這山像只烏龜,你看它仰頭朝天,我們叫它神龜嘯天;右邊這個是蝙蝠山,蝙蝠獻福,福到眼前,中間長着的那棵樹,是蝙蝠吐出來的一口氣,那就是福氣……』

這種對自然景觀的解說,顯然融入了當下比較時髦的觀念和價值判斷,突出了祈福、吉祥、長壽、發財等心理訴求。評論家邵江天數年前也曾撰文批評個別景點:明明乾隆和劉墉都未涉足此地,卻偏要編造出一個『乾隆劉墉對弈處』來;明明範仲淹沒在這裡潑過墨,又非要在一方本來還有幾分看相的荷塘邊立塊木牌,當成『范仲淹洗硯池』。這裡暗含的無非是皇權崇拜和名人崇拜。旅遊研究專家呂正龍直言,時至今日,解說員在講解之時仍會通過戲說歷史、拿經典開涮來擴大影響、招徠遊客,『我自己就曾碰見過,明明是皇帝祭天用的蒼璧,有人非要將其講解成檢測皇帝奶媽乳房是否合格的測量儀。』

備遭詬病的,還有編造民俗傳說的作法。在談及村莊由來時,爨底下村解說員給遊客講了一則『推石磨』的傳說:有一年,洪水沖毀了山村,只有一對同宗同族的青年男女倖免於難。近親攜手,還是各奔東西,他倆懸而未決,陷入兩難。這時,他們遇到一個德高望重的老人,老人掐指一算,沉思半晌,然後說,這事兒還是由天意來決定吧。你們各背一塊石磨到山頂,同時把石磨推下山,如果兩個石磨滾到溝底,合在一起,你們就結婚,否則,便各奔東西吧。這兩個年輕人經過千辛萬苦,終於把兩個石磨背到山頂,然後one two three推下山去。當他們趕到溝底時,果然看到兩塊石磨合在了一起。於是,他們結婚生子,繁衍成這樣一個村落。

這個故事聽上去很美,但對今天的聽眾來說,卻有很多不科學之處,特別是對青少年來說,只能造成思想的混亂。數月前,在蘇州寒山寺,便有解說員『與時俱進』地調侃起當時的熱點人物:『韋馱是很能跑的,劉翔小時候經常拜韋馱,所以成了世界冠軍;後來不再拜了,所以連續兩屆奧運會都沒拿到名次……』

旅遊作家羅昭倫評價說:『無論是借戲說歷史朝自己身上貼金,還是靠胡編民俗給景區歷史添料,本質上都是脫離實際、不負責任的瞎發揮:它不是離地三尺自吹,便是裝神弄鬼諂媚。』


來源:北京日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