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化自身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文化的特性和發展規律所決定的。
什麼叫文化?教科書上有很多種解釋,我想每一種解釋都有道理,『橫看成嶺側成峯』,每一種解釋可能都只是文化的豐富內涵的一部分。我以為,『文化』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所在,也就是說文化是人的本質特徵。荀子講過這樣的話:『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智);禽獸有知而無義;而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水火有氣而無生――就是說水和火有氣但沒有生命,我們早上從江邊河邊散步可以看到蒸發起來的水氣霧氣慢慢升騰的樣子,火也同樣是有氣勢的;草木有生而無智――草木有生命但是沒有智慧,現在進入夏天了萬木蔥蘢,到了秋天呢葉子就開始掉落了,『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禽獸有智而無義――動物有智慧,有自己的語言,不然它們怎麼交流啊,我們經常看到一群烏鴉聚集在樹上哇哇叫,那不就是在集會和交流嘛。動物從娘肚子裏生出來,長成以後接着就跟自己的母親交配,這是禽獸,它不懂得禮義。荀子說,人與別的物類相比,不僅有氣息,有生命,有智慧,而且還懂得禮義,所以說人為萬物之靈,人是最高貴的。荀子接着又說:人啊,『力不如牛,走不如馬,而牛馬為用,何也?』就是說,人的力氣不如牛大,跑的也不如馬快,但是牛馬卻為人類所驅使,這是什麼道理呀?他解釋說:『人能群,彼不能群也。』意思是說,人有社會屬性,有禮義廉恥,人有精神世界,有精神追求,這就是人高於萬物的區別所在。因此,文化是人類所特有的,這個世界上如果沒有人,也就沒有文化,所以說文化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所在。可見,人是文化的創造者,同時也是文化的創造物。文化是人創造的,但一定的文化反過來又會影響人的生存和發展。人類就是這樣不斷地創造新的文化、新的歷史和新的文明,不斷地向前發展。 我曾經在一次演講中說過這樣的話:『一切物質的東西都會隨着時間的推移化為塵土,唯有精神文化的創造在歷史長河的淘洗中顯出永恆的光輝。』這就是文化的特性,也是人類發展的規律。可以說一部人類文明發展史就是各民族、各地域文化創造的歷史。當一個時代一旦成為歷史,它留給後人的是什麼?兩個字:文化。李白有這樣兩句詩:『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屈平就是屈原,屈原的辭賦像日月一樣萬古不滅,經天緯地。而楚王呢,雖然顯赫一時,如今卻早已化為一g黃土,你的宮殿和所擁有的一切早已灰飛煙滅不復存在。當年楚懷王聽信讒言罷免了屈原的官職,使得這位滿腔熱情的愛國主義詩人其抱負不能實現,只能到澤畔做一個行吟詩人,但是『國家不幸詩家幸』,卻成就了這樣一位偉大的詩人。屈原的瑰麗詩篇,我看一萬年以後,只要中華民族存在,只要中國人存在,就會有讀者,就會有人喜愛它。因此我們可以說,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對人類文明演進的貢獻大小,最突出的坐標是什麼?我認為,不是財富,更不是武力,而是文化。是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及其不朽的精神文化創造。 那麼今天我們國家的文化創造情況怎麼樣呢?我們國民的創造精神和創造力怎麼樣呢?我這裏舉幾個例子。我在【新華文摘】上看過馬大猷院士的一篇文章,裏面的數字讓我大吃一驚:全世界4000位引用率最高的科學家,中國只有13人,其中11位在香港,內地只有兩位。我想這位老院士引用的資料應該是可信的(見【新華文摘】2005年第七期)。 我在文化部的時候,搞文化體制改革(事實上文化體制改革已經經歷過很多年了,不是現在才提出的),當時我們把文化部直屬的院團請來開座談會,同時把財政部等相關部門的同志也請來了,讓他們直接聽聽院團長們的呼聲。許多院團講了一些困難,希望財政加大支持力度。財政部的同志說:我相信你們說的都是實際情況,我們也認為國家對院團的支持力度不夠。但他說,文化部有十幾個院團,你們這些年來出了什麼好作品?像『一紅一白』(指【紅色娘子軍】和【白毛女】)這樣的作品你們拿出一部來,我們投入10個億8個億也值啊。問得我們的院團長們啞口無言。 我們中國藝術研究院旁邊有一座現代文學館,裏面展示的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七位大家的生平資料和他們的作品,這七位大家是:魯迅、郭沫若、矛盾、巴金、老舍、曹禺,再加上謝冰心。這七位除了魯迅去世的比較早,其餘的六位都進入了新中國。據有人研究,他們進入新中國之後寫的作品沒有一位的一部作品超過自己。這是什麼道理呢?難道他們集體江郎才盡了嗎?這不可能,也不符合文學的發展規律。陳毅副總理1963年在廣州有一篇講話涉及到這個問題,就是長期以來強調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對知識分子缺少應有的信任和尊重,所以陳老總要為知識分子『脫帽加冕』――『脫帽』是指舊中國舊社會舊知識分子這頂帽子,『加冕』就是說知識分子是勞動人民的一部分,是主人翁,那個時候就提出來了。陳老總他自己就以身作則,對學者和藝術家特別尊重。他從上海調北京擔任管文教的副總理,有一次他要找郭老(郭沫若),秘書拿起電話就給郭老打電話,要他馬上過來一趟,陳老總立即制止了秘書的做法,親自登門拜訪。他在這個講話中列舉了很多的專家學者、藝術家的名字,他說這些是我們的國家之寶,我們就是為他們服務的。他說,你們要醬油醋我們給你們醬油醋,你們要豬肉我們給你們豬肉,我們為你們服務,讓你們的聰明才智充分發揮出來、貢獻出來。我們文聯是文藝家之家,我們從事的工作很神聖啊,相信大家深有體會。 前年我們中國藝術研究院與台灣文化總會聯合舉辦兩岸首屆漢字藝術節,台灣文化總會的會長劉兆玄來北京參加活動,我陪他到清華大學做了個演講。台灣文化總會,是當年蔣介石(我們在搞『文革』的時候)推行中華傳統文化復興運動的時候成立的,一直是由最高領導人擔任會長。劉兆玄在台灣做過清華大學校長、東吳大學校長,還做過『交通部長』,最後做到『行政院長』,因為8・8洪水引咎辭職,馬英九把文化總會會長這個位置讓給了他。劉兆玄在清華大學演講的題目是『21世紀究竟是誰的世紀』,他在演講中說,他在『行政院長』的任上,接受了一位美國記者的採訪,這位記者說,中國正在崛起,很多人認為21世紀是屬於中國的世紀,你怎麼看?劉兆玄說,中國的崛起是客觀事實,這個沒有問題,而且還會進一步發展。但是21世紀是不是中國的世紀,這不僅要看中國在經濟上取得的成就,更要看中國在文化上取得的成就。他說,假如中國僅僅是一個巨大的世界工廠的話,僅僅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的話,21世紀肯定不屬於中國。假如中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在文化上也有突出的成就,能夠像19世紀的英國、20世紀的美國那樣對人類作出那麼大的貢獻,這樣21世紀才有可能屬於中國。我覺得劉兆玄講的很有道理。 中華民族具有輝煌燦爛、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對人類文明作出過重大貢獻,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民族之一。今天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必將是經濟、政治、文化的全面復興,甚至從一定意義上說,文化的復興及其所達到的高度和成就較之於政治和經濟更具有持久的競爭力和永恆的生命力,因此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顯更加重要和緊迫。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如果只是經濟發達和武力強盛而文化、外交方面的影響力不夠,就算不上世界強國。中華民族要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實現民族復興,就必須依靠全體中華兒女向着文化強國的目標不懈努力,這是毫無疑問的! 演講者小傳 王能憲 江西瑞昌人,北京大學文學博士,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理事,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副會長。長期在高校工作,從事教學和學術研究;後到文化部機關工作,主要從事文化政策和文化理論研究。先後擔任文化部政策法規司研究處負責人、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央文化管理幹部學院副院長等職務。專著有【世說新語研究】【含咀編】【文化建設論――王能憲演講集】;校點古籍【魏叔子文集】。主持文化部理論建設重點工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建設叢書】,主編【中國文化如何應對WTO】、【足跡――著名文學家採訪錄】等。 來源:光明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