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化的前提是產業化,僅靠有限的藏家和美術館需求來推動藝術行業完成產業化和市場化是不現實的,只有藝術的平民化、消費化,才是藝術真正的市場化 我們現在談學術市場的定價機制,把它當作一個很嚴肅的題目來討論。但從整個國民經濟的角度去衡量,這實在是一個小得不起眼的市場,甚至抵不上萬科一年的樓盤銷售額。而且,由於人爲製造的交易信息不對稱和客觀上的專業門檻,學術市場還基本處於一種自給自足、自娛自樂的『小農經濟』狀態,更多的表現爲『交易』而非『市場的概念』。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現在把它當作一個真正的『市場』來討論還爲時尚早。 消費市場不應被漠 市場的前提是產業化,表現爲從生產到消費,有充足的、層次各異的生產主體和消費需求以及豐富、完善的中間渠道;有明確的產業鏈條和上下游;標準化的評價體系和明確的交易規則。嚴格來講,我們現在所討論和關注的『藝術市場』其實只是藝術市場中的『學術市場』,這也是目前市場體量弱小,市場化不徹底的根本原因;而作爲整個藝術市場的支撐基礎,潛力巨大的『消費市場』則一直處於被漠視的狀態,甚至被有意地排除於藝術市場之外。簡單來說,『學術市場』中所流通的是被學術認可的,代表了時代的某種價值的藝術品,它們通常價格昂貴、以畫廊和拍賣行作爲主要的流通渠道,被藏家或者美術館等收藏,通常具備相當的投資價值;『消費市場』中流通的主要是滿足普通家庭和市民階層日常審美和裝飾需求的『平價藝術品』,它們通常價格便宜,不強調學術價值。消費市場與學術市場共同組成了一個金字塔結構的藝術市場――基數巨大的以裝飾爲目的的消費市場構成了金字塔的底座,成爲藝術市場產業化、市場化的基礎;而學術市場則移至塔尖。兩者的定價邏輯、交易制度等差異顯著卻並不存在明顯的鴻溝。 眼下針對藝術市場的研究,往往強調藝術市場的交易制度而忽視了藝術市場的產業基礎。其實,當前藝術市場的很多交易制度層面的問題恰恰在於市場參與者人爲地忽視了消費市場的存在(他們認爲『平價藝術品』根本就不是藝術),把處於金字塔尖的學術市場當成了藝術市場的全部,單純地在學術市場中談投資、談定價,談市場化、金融化,談構建學術標準。而這一切又都是學術市場根本不能獨自承載的。正如剛剛所提到的,學術市場現有問題的解決路徑其實已經非常清晰:重點在於構建中國當代藝術的學術標準;同時,提高整個市場中的藝術品的流通程度,使價格得以在足夠的交易中得到矯正,發揮市場的定價功能。而這兩者僅憑學術市場的自我進化幾乎不可能實現,都需要消費市場去支撐。在現有學術市場之外發展消費市場的意義在於:第一,它是藝術實現產業化的基礎;第二,在產業化的基礎上,藝術品的流通程度大幅提高,使之能夠在活躍的交易中被市場化定價;第三,它爲整個學術市場提供了學術來源。其實國內已經具備了這樣的產業化的準備。普通市民階層對裝飾性藝術品的消費能力已經達到了進入市場的門檻,而與此同時,每年從美院畢業的大量畢業生也爲這個市場提供了充足的生產源頭。 來源:中國經濟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