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距在縮小,本土設計師需要機會 雖然存在一些差距,但不能否認,近年來,中國本土設計師成長迅速,有些人已在國際舞台嶄露頭角。 今年5月,49歲的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王澍獲得了普利茲克獎,成為獲得該獎的第一位中國人。此前,他在國內已很有名氣,他設計的寧波博物館和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占據同濟大學建築學院四年級學生『心目中最好的五個中國建築』中的兩個席位。他被業界認為是非常有獨立文化判斷力和責任感的民族設計師。 據寧波博物館副館長,曾負責該館籌建工作的錢路介紹,2005年寧波博物館招標時,曾設計首都博物館的法國AREP公司和曾參與國家博物館設計的德國GIP公司都來參加競標,最終,王澍憑藉其『新鄉土主義』的想法,被專家評審團評選為第一名。 『招標開始前,我們為參賽的各國設計師安排了寧波歷史文化的考察。但有的外國設計師把博物館設計成廠房的樣子,我們覺得這樣不能體現本地文化。』不過,在當時的市民投票排行中,排第一名的不是王澍的作品。 在他的方案里,最具寧波地域特色的瓦爿牆被用作博物館外牆。而且,牆上用的老磚瓦都是寧波舊城改造中拆下來的廢棄物,這些磚瓦從漢代到清代中晚期都有,用在博物館的牆面上,更能體現出這是個收藏歷史記憶的地方。錢路覺得,建築內部也充滿美感。王澍拿竹子做模板,用水泥澆築牆面,等到把竹子拿掉,竹竿自然的弧度就留在了牆面上。『自然的肌理非常美。』錢路說,『每天工作在這裡,還能感受到很多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舒服』。 據錢路介紹,王澍的瓦爿牆想法早就存在於他的頭腦中和圖紙上,直到寧波博物館採納他的方案,才有了實施的機會。可見,只要有好的想法,有了機會,本土設計師也能拿出好作品。 更多的機會意味着更多更快的成長。 就拿武漢琴台大劇院的設計者、廣州珠江外資建築設計院院長黃捷來說,他設計的琴台大劇院,是新世紀第一個由本土設計師設計、建造的現代化劇院。2003年,他憑藉對本土文化的深入理解,在國際招標中拿下了這個項目,那時他還是第一次設計劇院。到了廣州歌劇院招標時,黃捷雖然未能中標,但他憑藉在琴台大劇院積累的豐富經驗贏得了與扎哈合作的機會。『我把為設計建造琴台劇院畫的圖紙攤了滿滿一桌子,十幾盒子,她們當時就決定合作了。扎哈設計的劇院也是第一次落地,很多方面都沒經驗,當然願意找有經驗的人合作。』廣州歌劇院之後,黃捷中標長春淨月潭保利劇院的建築設計,如今又殺入了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建築方案競賽的最後一輪。 來源:北京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