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視細節,缺乏總導演』 其實,即便是技術,馬岩松認為,『我們做的也不夠好。』 現居愛爾蘭的華人設計師彭士佛,曾設計吉薩大埃及博物館和倫敦2012奧林匹克公園內的Carpenter's Lock步行橋(連接多個場館和景觀),他到北京參觀國家大劇院、鳥巢等大型公建時,會特地去廁所、走廊拐角等小地方看看。『細節最能體現出設計的水平。』他說。 可細節恰恰是本土設計師容易忽略的地方。『建築的每個細節都需要當成一個美學元素,細節應該成為一個基本標準,每年我們建成的建築很多,細節上合格的太少。』邵韋平說,現在國內的普遍做法是用裝修來包裹建築的內部空間。比如很多建築的衛生間、大堂、電梯轎廂、走廊,乃至燈光、標識等都不能做到精確控制,而是請裝修隊隨便弄一弄。『這是不對的。這些地方都應該一次性設計完成。應該用建築本身的構建來營造美感。』 就以T3航站樓為例,邵韋平稱讚它是細部控制的典範,也是高標準建築設計的典範,為業界樹立了新的標杆。 『T3航站樓充滿細節,沒有失控的地方。所有你能看到的地方都有設計。』邵韋平介紹,比如航站樓內所有線條都是南北向的,方向感很強,天花板顏色的變化幫助區分各個功能區等。後來,北京南站等全國各大交通樞紐都在模仿它。 邵韋平還提出,所有建築設計的最終目標是質量。但國內目前流行的是設計、結構、機電等分頭設計,設計師們各管一段兒,分開看,各個方面都合格,但整體效果不理想,缺乏『總導演』。 來源:北京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