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招標中的中國國家美術館建築設計方案,進入最後一輪,4位世界頂級設計師:弗蘭克・蓋里、扎哈・哈迪德、讓・努維爾、莫瑟・薩夫迪,名列前茅,本土設計師均未能勝出。近年來,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城市地標性大型公共建築中,近8成是洋設計師設計的。為什麼很少見到中國設計師的作品呢?是才華被遮蔽,還是確有差距? 19個地標建築,15個出自洋設計師 外國設計師在中國的『大作品』究竟有多少?記者從各地媒體評選、百姓口碑等幾個角度考量,發現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大城市2006年以來建成投入使用的地標性建築,多數為大型公共建築,也就是劇場、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展覽館、體育館或大型交通場站,總共19座,其中15座的主設計師為洋設計師。 這些一流洋設計師在中國設計的作品是不是真的很優秀?國內建築界是有不同意見的。 持肯定態度的人認為,一流洋設計師的設計水平沒問題,他們拿到項目憑的是實力。 曾出版【中國現代劇場的演進】一書的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盧向東,曾是國家大劇院幾輪競標的親歷者,也是安德魯方案最終實施過程的親歷者。他說:『在當時,國內設計師整體的設計水準跟西方一流設計師之間的差異,是不能否認的。』 曾在英國諾曼・福斯特建築事務所任職多年,如今是齊欣建築設計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的建築師齊欣,曾以外國設計師身份和中國設計師身份參加過眾多項目的競標,也為一些項目當過評審。他認為,客觀上講,如今的中國業主已不那麼盲目崇洋媚外。真正能中標的設計師,都是有相當水準的。據傳,中國國家美術館的建築設計招標,落選方案中也不乏其他普利茲克獎獲獎者的作品,可見,這裡不存在偏見。 不過,持否定態度的人認為,一流洋設計師的設計水平雖然沒有問題,但他們缺乏誠意,作品個性十足,為當地文化考慮不夠多。 就拿廣州地標性建築廣州歌劇院來說。設計者是『建築界諾貝爾獎』普利茲克獎的獲獎者扎哈・哈迪德,這位設計師也是如今闖入中國國家美術館最後一輪競賽的建築師之一。她設計的廣州歌劇院『圓潤雙礫』,從外形看很像散落在江邊的兩塊石頭。雖然很美,與周邊小環境也較融洽,但有人認為,扎哈的『石頭』放在廣州可以,放在東京、紐約也可以。 另一位普利茲克獎獲獎者、日本著名設計師安藤忠雄也不能令國人滿意。7月,微博上有消息稱,他將在吳江濱湖新城創造『最太湖』作品。消息一出,建築評論家、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李翔寧就在微博中回應:『又一座城市要被蹂躪。』 『具有中國特色』、『具有地方特色』,這是很多國內大型公建設計任務書中都會列出的要求。然而,中國特色沒有明確的實體標準可以參照。盧向東認為,『傳統中式建築體系在材料、空間技術、功能類型劃分上都無法滿足當代社會對建築的需求,建築設計師們要想傳承「中國風」就得靠提煉傳統建築哲學中的精髓。』 但是,描述這些所謂精髓的語言,如今的洋設計師們也都輕車熟路。評標會上做闡述時,洋設計師們也會給作品罩上『天圓地方』、『天人合一』、『融於自然』等一套說辭。『甚至有洋設計師會在評標會上背誦毛主席詩詞,來彰顯自己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和理解。其實作品表達的根本不是這個意思。』一位建築師說。 既然洋設計師的作品不能令人完全滿意,為什麼勝出的又總是他們呢? 來源:北京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