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小鎮莫如扶持文學
卉紅 來自福建媒體消息,福建省漳州平和縣政府準備做大文化大師林語堂這一品牌,擬斥資30億元將林語堂故里打造成世界級文學小鎮。目前文學小鎮的規劃已經完成。據稱,規劃的最大亮點在於『依託林語堂的文化成就和思想造詣將 「林語堂」式的閒適生活再現到建築產品中,讓來到這裡的遊客切實感受文化大師的平和、閒適、快樂、幽默』。 眾所周知,英國有個莎士比亞文學小鎮頗富盛名,平和縣政府此番『大手筆』,最終能否遂當地政府所願,為其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尚待時間來揭開謎底。 現在有相當一部分地方政府,對於文化產業尤其是文學事業的扶持熱情,實在讓人不敢恭維。他們的目光,更多地緊盯着上級考核的各項看得見的經濟發展指標,縱然嘴裡喊着要『推動文學大發展大繁榮』,卻也有點兒葉公好龍意味。正基於此,當前許多地方的文學發展難以做到與經濟發展同頻共振,文學處於缺乏真正受人關注與呵護的境地,這種狀況,制約着地方文學的崛起,影響着地方文學創作與欣賞水平的提升。 這不由得讓人想到,這麼些年來,我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難以大規模『走出去』一直讓業內人士耿耿於懷,其中固然有諸多客觀原因,但我們是否也應該反思――許多地方政府的扶持政策落實到位了沒有? 最近,有記者採訪瑞典兒童文學作家馬丁・維德馬克,他認為,中國作家未獲諾貝爾文學獎其主要原因可能在於語言差異;他同時坦言,在瑞典能買到的瑞典文中國文學作品非常少。為此,他建議,政府部門在這方面應該做得更多。馬丁舉例說,他的作品能被引進到中國,他能與中國作家開展合作,瑞典駐華使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橋梁作用。馬丁的建議與所舉事例,我想,對於我國各地政府部門,應該具有一定啟發作用。 仔細觀察與回想一下,近些年來,各地打着發展文化、文學之類招牌推進項目建設的情形不勝枚舉,但往往其中很多曾經引起轟動、被當地政府看好的項目虎頭蛇尾難以為繼。這既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也是在一再地拉文化、文學墊背,使之受到傷害。如此教訓太多了,這樣的情形也不該再發生了。地方政府真要為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考慮,真要有心振興地方文學事業發展,就該腳踏實地多做一些有意義的實事。 來源:文學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