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是我嚮往的地方,又是對我而言非常遙遠的地方,恰是文學將我與西藏的距離拉近了。楊志軍的【西藏的戰爭】再一次讓我領略到西藏的魅力,尤其可貴的是,這部小說凸顯了西藏的浪漫主義精神。
作者描寫的是100多年前英國殖民者發起的侵藏戰爭。英國殖民者憑藉洋槍洋炮打進了拉薩,逼着當時的噶廈政府簽訂不公平的『拉薩條約』。但作者要告訴我們的,是藏族同胞如何以他們頑強的意志對抗洋槍洋炮的,他們雖然失敗了,但他們在侵略者面前始終高昂着頭,讓趾高氣揚的勝利者在拉薩寸步難行。
以小說的方式再現歷史,似乎是當下小說創作中一股潮流,許多被歲月塵埃所湮沒的歷史都被小說家們挖掘出來。但楊志軍的這部小說,並不是要通過小說的形象化敘述來再現這一段並不被眾人所知的歷史,這是一部表現大於再現的小說。楊志軍是抱着理解西藏人心靈的意圖來寫這場戰爭的,他從這場戰爭中看到了西藏人可貴的精神氣質。這是一種浪漫的精神氣質,這種精神浸透楊志軍的筆端,他提起筆來就飛翔出浪漫的彩雲。我以為這正是這部小說最值得稱道之處:他是以浪漫主義的方式來敘述戰爭的。
與其他正面書寫戰爭的小說不同,楊志軍並沒有刻意渲染戰爭的殘酷和慘烈,而是通過戰爭去展現藏族人的精神信仰。藏族人具有濃郁的宗教情懷,他們甚至把精神生活看得比物質生活還要重要,這也決定了藏族人對待死亡的態度。戰爭無疑首先就要直面死亡,但藏族人並不把死亡看得多麼恐怖,看着楊志軍筆下的藏族人在戰場上的表現,或許會想到『視死如歸』這個詞,不過顯然這個詞是難以概括藏族人的死亡觀的,因為這個詞的內涵過於沉重,藏族人以一種豁達的姿態對待死亡,在他們的精神世界裡,生與死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一如他們認為現實世界與精神世界二者之間沒有截然分明的界限一樣。正因為如此,藏族人的生活才充滿了浪漫的精神。當然他們的浪漫精神來自他們的信仰。他們不被現實的物質所困,他們用自己的想象去彌補現實的缺失。所以統率英國軍隊的戈藍上校在戰場上看到前來迎戰的西甲喇嘛,竟然是『一雙皮黑筋爆的赤腳』,心中的疑惑大增,他沒想到他所面對的『是一個想象比實際更重要的民族』。西甲喇嘛真像一個藏族人的精靈,他抱着死的念想走向戰場,他用神奇的想象去與『洋魔』作戰,成為了會打『洋魔』的前線總管,在西藏人的眼裡,西甲喇嘛就是神的化身,說他『嘴裡出來什麼,什麼就是經』。而在我看來,西甲喇嘛完全是一個浪漫的化身,他的身上濃縮着藏族文化的精髓。
藏族文化的浪漫精神激活了楊志軍的想象。在小說中有一幅最神奇的畫面讓我感到震驚:獲勝的英國士兵把十字架插在城堡的廢墟上,西藏百姓卻在十字架上掛上了經幡,用來超度在城堡上戰死的亡魂。十字架和經幡,就這樣糾纏在一起――這也許是楊志軍提供給我們的一個偉大的想象。
(賀紹俊)
來源:人民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