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南懷瑾 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超越文化的局限(2)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2-10-9 16:28| 發布者: 順天道化| 查看: 1883| 評論: 0|來自: 海南日報

摘要: 2004年,南懷瑾移居中國上海,後移居到蘇州,創建太湖大學堂。此舉旨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同時與現代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相結合,發展認知科學與生命科學研究。這在某種程度上延伸了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太湖大學堂 ...

2004年,南懷瑾移居中國上海,後移居到蘇州,創建太湖大學堂。此舉旨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同時與現代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相結合,發展認知科學與生命科學研究。這在某種程度上延伸了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太湖大學堂建立後,吸引了正統高校的知名教授和政商兩界的名流。在成人教學之外,學堂還有一個小學部。南懷瑾以實際行動踐行對教育的理解。作為南懷瑾的『試驗田』,這裡不同於普通的民辦教育,不涉及數理化,更強調古文、武術、中醫等傳統教育,以誦讀和釋義為主。這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傳承文化的作用。

在解釋創辦太湖大學堂的原因時,南懷瑾表示,他想運用認知科學、生命科學與傳統文化結合的研究與傳播,挽回這個時代所面臨的危機。『凡事我但盡心,成功不必在我』,對於是否陳義過高的問題,太湖大學堂解釋道,『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超越文化的局限

在曾王君的眼裡,『他年紀大,可和我們在一起的時候,卻像個小孩子,很活潑。飯桌上看他抽煙,是覺得很爽的樣子。他曾閉關兩次,又寫了那麼多傳統文化的書,但在他身上我們卻看不到傳統文化的後遺症,不做作。』

對於南懷瑾的去世,華師國學研究院院長唐翼明感嘆,如今這樣的前輩越來越少了,季羨林先生走了,周汝昌先生也走了。中國學術界的大師,越來越少了,令人不勝『悲哀』。

1976年,根據南懷瑾演講輯錄的【論語別裁】在台灣地區出版,受到狂熱追捧,到1988年時已再版高達18次之多;1990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將【論語別裁】等南懷瑾著作引進大陸,同樣掀起『南懷瑾熱』。時至今日,『南懷瑾』這個名字已經堪稱『名播遐邇』,譽之者尊稱其為『國學大師』、『一代宗師』、『大居士』;但圍繞着他和他的作品的爭議也從來沒有停止過,毀之者直斥其『篡改三教混淆古今』。

關於【論語別裁】,學者張中行就曾撰文,從3個方面痛批了被稱為『學兼儒道釋』的台灣文化名人南懷瑾先生的著作【論語別裁】。他認為該書對【論語】原文的有些解釋『不管語文規律,自己高興怎麼講就怎麼講,這就箋注的路數說,或只是就膽量說,確是前無古人』。不過,在有的學者看來,對傳統文化的詮釋本來就是見仁見智的事,需要不同的視覺給予解釋,這樣才符合學術發展的道理。

復旦大學教授朱維錚生前在談及南懷瑾時表示,南懷瑾值得佩服的一點是,他有勇氣講出他自己思考過的東西,『他未必懂但是他思考過』。

但面對各種質疑時,南懷瑾幾乎沒有相應的回應,這或許表明了他對質疑的態度。『他是豁達的,當然很有智慧,他也更是超越的,超越文化的局限……』在不少人眼裡,南懷瑾以這樣的形象影響着世人。王國平說,南懷瑾經歷的事情很多,不管是怎樣的質疑,他看得都很淡,甚至很少去談論這些,在他看來,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在南懷瑾的一生中,才能不斷地創造,『南懷瑾先生把深奧的傳統文化哲理融入生動的現實生活中,他給人們的不是教條,而是知行合一的道理和應用……』在網上亦有網友對南懷瑾如此評價。質疑或追隨,對南懷瑾來說,都需要更多的智慧,建構在對傳統文化的重建上,如此,文化才會具有長久的生命力。

(朱曉劍)


來源:海南日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