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歷史的天空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袁偉時:讓現代文明在中國土地上生長(1)

國學新聞| 歷史的天空

2010-8-13 10:51| 發布者: 沙舟| 查看: 1892| 評論: 0|來自: 鳳凰周刊

摘要: 摘自【鳳凰周刊】2010年第21期 作者:特約撰稿員 武雲溥 本文有摘編 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袁偉時對於當下中國發展路徑有着深刻的思索,這種思索是建立在一系列對當下中國社會現況的研究基礎上的;面對歷史對現實 ...

摘自【鳳凰周刊】2010年第21期 作者:特約撰稿員 武雲溥 本文有摘編

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袁偉時對於當下中國發展路徑有着深刻的思索,這種思索是建立在一系列對當下中國社會現況的研究基礎上的;面對歷史對現實的感召,面對生存與發展的期待,袁偉時教授針對當下發展的深層根本課題,近期,答【鳳凰周刊】問;以下是其觀點全文:

儒學裂變與工商文明的抗爭

鴉片戰爭以後社會思潮變化是比較複雜的,然而主線很清楚:一個是儒學裂變,另外一個是西方的思潮進入中國。 『經世致用』是儒學的一個優良傳統,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傳統社會,碰到的問題在中國原有的知識框架裡面大致可以找到答案,它足以應對自如。但是鴉片戰爭以後,中國人面對的是嶄新的思想文化體系,兩個體系碰撞透出的信息是『中國不如外國』。這種情況下,必然面臨知識更新問題。有好多開明的官僚、士紳,用『經世致用』這種思維方法研究外國的思想、文化和制度,這對中國轉型起到很大作用。但是另外一面,『經世致用』的前提,是堅持中國文化的原有特質,尤其是『道』不能變。於是它也可能變成抵抗外來思想的堡壘,從而產生很多矛盾。

19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馮桂芬為代表,提出『中體西用』的綱領,在當時來講是很先進的,但沒有成為主流思想。問題在外國人即所謂『蠻夷』與華夏民族之間的關係定性。大部分人堅持認為,華夏文明從根本上比蠻夷文明高尚、高明。我們現在還在堅持『天朝上國』的思維定勢。這方面問題非常嚴重。一些著名學者,認為『師夷長技』是絕對不能接受的。

廣東的梁廷是學界重鎮,他撰寫的【粵海關志】至今仍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他的【海國四說】和【夷氛聞記】也是近代中國思想史上的名著。他注意研究外國,不是頑固派。但他堅決認為:『今天下非無講求勝夷之法也,不曰以夷攻夷,即曰師夷長技……天朝全盛之日,既資其力,又師其能,延其人而受其學,失體孰甚!』(【夷氛聞記】)直截了當批評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出的師夷長技,是對天朝的侮辱。這表明儒學要應對外來的挑戰,阻力非常大。不要講整個制度的改革,就連細微末節的改革都碰到重重障礙。鴉片戰爭之後,基本的問題是原有的制度、傳統的觀念,成為中國向現代社會轉型的主要障礙。有些人把外來侵略看作是主要障礙。外來侵略當然要反對,但唯一的辦法是先學習它,改革自己。日本的明治維新走的就是這條路。我們卻走向另外一條荊棘密布的路。

思想上的障礙主要是『天朝上國』不用向『蠻夷』學習,相應地頑固地堅持以三綱為核心的宗法專制體系,極力阻礙中國人衝破網羅成為可以自由、自主地施展才華的權利主體。從制度上來講,最根本的一條,就是抵抗商業化――市場經濟制度。什麼東西都是政治掛帥,什麼東西都講儀禮、體制――那些不是實質問題,只是一些很枝節的東西。現在看起來很好笑,當時朝野官紳卻認為是關乎國家體制的很大的事。

抵抗商業化,導致很多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有益的東西都被拒絕。比如,鴉片戰爭以後,外國的輪船進入到中國來,開始搞航運業。這時候中國的商人非常敏銳,馬上冀圖發展自己的航運業,官方就是不准。一直到20世紀,很多所謂外國的航運企業,大批資金是中國商人的,其實是假洋鬼子。最近三十年也有不少假外資、合資企業,一模一樣啊!李鴻章是中國航運業很重要的推動者,創辦了輪船招商局。但是19世紀60年代,商人們申請購買輪船發展航運的時候,他死活不批准,實際上限制乃至剝奪了公民的經濟自由。

商業化代表新的工商文明,是摧毀舊制度的革命性的力量,可以推動中國經濟制度的變革。但它在中國不能順暢發展,不是中國商人不敏銳,也不缺經商的才華,問題在官方要壟斷經濟活動。一直到今天,這個問題還沒有徹底解決。發達國家,國有經濟占整個國民經濟的比重,一般都沒有超過百分之七、百分之八的,百分之五以下的比較多。發展中國家的國有企業比重高一些,也不過百分之十左右。另一個基本情況,全世界的國有企業,大部分辦得不好,虧錢的很多。有些國家比如新加坡,國有企業辦得較好,但它只有710平方公里,364萬多人,面積相當於香港70%,人口約一半,這個城市國家本身就像一個大公司,不具普遍意義。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