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已過去10天,但有關月餅的話題仍層出不窮。
逾期提貨,有的商家給有的不給 過完長假上班,南京市民張先生拉開辦公室的抽屜,發現還有一張月餅券,不過已經過了9月30日的最後提取期。『我試着給酒店打電話,得到了不能提取的答覆。』 按照老百姓的消費習慣,中秋一過,月餅的消費高峰也過去了。但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工商部門要求商家廢除類似『月餅券過期作廢』的『霸王條款』。昨日下午,記者隨機調查了20位朋友發現,今年逾期未提取月餅的有3人,而去年卻只有1人。南京一家五星級酒店的情況同樣印證了這一點:今年逾期未提取的月餅券占總數的2%,去年只有1%。 『截止日期是9月30日,但我們延長了9天。』金陵飯店工作人員介紹,他們的月餅券主要是單位團購,適當延長時間既是照顧顧客也是維護酒店聲譽。不過,這幾天真正到金陵飯店提取月餅的人少之又少。蘇州香格里拉大酒店延期了3天,南京索菲特大酒店過期作廢。南京新紀元大酒店則表示,庫存月餅兌完為止。所有被調查企業都表示,『不折現』和『不能按照票面原價提取其他商品』。 其實,商家有顧慮:消費者遲遲不提貨,月餅一直留着也會過期。南京中山路一家酒店營銷部的經理楊女士坦言,購買月餅券不是實名制,商家和消費者『信息不對稱』,不能簡單用『霸王條款』打壓商家。她建議,商家儘可能延長提貨期是應該的,當然,按照合同約定,消費者應儘快提取月餅,既避免自身利益受損也照顧商家的經營秩序。 豪華退場,節前是月餅節後是燒餅 昨晚,記者在南京建鄴路一家超市看到,標價一兩百元的禮盒月餅被下架。當記者感嘆扔掉多可惜時,店主卻說:『送回生產廠家處理,不會留到明年再生產。』 南京一家食品廠負責人告訴記者,賣不完的月餅一般通過以下渠道處理:一是在保質期內低價打折銷售;二是內部處理給員工;三是在保質期內,把月餅餡料用來做其他糕點;最後就是集中銷毀,或賣給回收站做牲畜家禽的飼料。不過,業內人士也坦言,目前對這方面還缺乏有效監管。 『我們每年中秋月餅只生產2000盒,今年餘下的50盒月餅在9月30日就處理了。』南京鼓樓一家酒店餐飲部負責人透露,這些月餅都送給了當天入住以及餐飲消費達到一定額度的客人。 實體商店的月餅陸續下架,網店卻還有不少。記者在淘寶網上看到,9月10日至9月26日是網店銷售月餅的旺季,之後成交量便直線下滑。『月餅券全國通用至10月30日』――在一家名叫『上品』的淘寶店,這條宣傳語格外醒目。『節前是月餅,節後就成了燒餅沒人要。』店主坦言。 難處理的還有月餅盒。在南京朝天宮一家廢品收購點,月餅紙盒的回收價是3角錢一斤,比廢報紙便宜2角錢。『盒子很漂亮,但裡面海綿、綢緞、泡沫塑料等都不值錢,回收後還得拆開分類,增加了成本,還不如不收。』收購點的師傅告訴記者。記者在附近小區看到,不少精美的月餅禮盒被扔進垃圾桶。 傳統『太閒』,凸顯社會價值觀迷失 有人形容中秋節是『忙死賣月餅的、累死送月餅的、愁死吃月餅的』。這話雖有些誇張卻也反映了幾分現實――每到中秋節,月餅『太忙』、傳統『太閒』。 南京財經大學經濟系一名教授分析,不管是逾期未提月餅還是過剩月餅,背後其實是供求關係的結構性失衡,『吃的人不買、買的人不吃,就導致部分人群月餅太多,最後只能棄之不要。從機會成本來看,部分人去酒店取個月餅都是虧本的。』 『月餅花樣再多都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消費它們的是誰。現在,月餅早已偏離了食物的範疇,成為拉關係走後門的「鋪路餅」,甚至是權錢勾兌的「腐敗餅」。』南京大學社會學專家周曉虹表示,歸根結底,月餅之所以成為人們的社交道具,背後是人情經濟在作祟,是社交心理的異變。 其實,不僅僅是中秋成了『月餅節』,還有春節沒了『年味』、端午節成了『粽子節』,這些現實都在提醒我們,當物質文明日益發達,傳統節日的文化氛圍也正一點點被侵蝕。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副所長陳竟認為,『作為傳統食品,月餅寓意團圓的節慶功能一直傳承着。但現在,月餅饋贈的親情效應已經發生異化,夾雜了太多不該承受的功能。』 來源:新華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