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兩條『准文化』新聞,引人關注。第一件是發生在文化重地故宮博物院;第二條,則發生在武漢大學。
先說頭一樁:日前有一位曾從事過編校工作的濟南市民,職業病發,從女婿隨身帶回的一本名為【故宮導遊圖】的小冊子中,挑出了100多處錯誤,於是向媒體爆料。當然,博物院已聲明,該導遊圖為無照游商兜售的非法印製品,並非故宮官方發售。 翻開這版導遊圖,你會發現錯謬之處,不可思議。其實,平心而論,謬誤如此觸目驚心的印刷品,確實不大可能出自故宮博物院之手。就算故宮再沒文化,也不大可能鬧出這類笑話。 這個本不該算在故宮頭上的錯,卻仍成為輿論焦點,或許是故宮在為其他的『沒文化』行為買單。比如,去年『撼祖國強盛,衛京都泰安』的錦旗,回想起來,錯謬依然刺眼;更糟的是,其拒不認錯的詭詞強辯,更是讓其形象大為受損。 國慶中秋大假剛過,故宮紅牆碧瓦被烏泱泱的人群吞沒,人擠人的痛苦觀覽經歷,都讓人們對故宮不顧承載能力和文化傳承,只顧收票而不限客的逐利嘴臉印象深刻。這樣的故宮裏,飛揚着『山寨二十四帝』的導遊圖,你說這錯,民眾願意算在誰頭上? 而武大似乎很委屈。只是自家換個門臉,孰料引起軒然大波。而且,雖然『珞山櫻花』和『武大牌坊』是武大兩處地標性景觀,但這次拆除的,並非當年那個木質牌坊,而只是20年前翻造的水泥結構的『假古董』。 但是,在三十年的建築都算有年頭的『歷史古蹟』的語境下,20年的武大牌坊,何止只是水泥大門這麼簡單?何況,它一直是這所名校的文化名片,是武大乃至華中地區傳承的一種文化記憶。 當然,也正如同濟大學張閎教授所言,雖然之後會重建,但這次引起民眾情緒牴觸,還是因為『「拆」的動作』。而進一步而言,相比拆樓拆門等具象的建築變更,民眾更反感更牴觸的,是對文化和記憶的拆除與毀損。就像故宮裏,一些濃郁的商業因素的入侵,是對文化鄉愁的毀滅性侵蝕。 而作為另一個文化記憶和文脈傳習的聖地,一些人文高校,如果在這方面也逐漸失守淪陷,那麼,人文香火就只能在歷史記憶中憑弔鈎沉。一個錯字導遊圖,一片牌坊廢墟,之所以引起爭議和關注,是因為它們攪動激起了人們關於捍衛『文化記憶』的決絕之心。 (李曉亮) 來源:華西都市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