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校本前四史曾為國慶十周年獻禮作品。 2006年4月,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專家論證會後,專家們合影,坐於前排中間的老者為任繼愈,徐俊為國史修訂工程工作委員會的辦公室主任(後排左三)。 新中國二次大修『國史』修什麼? 中華書局總編輯講述重修理由,點校本『二十四史』、【清史稿】因受時代局限存在缺憾,重修5年後完成 - 對話動機 被譽為五千年『國史』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新中國成立後整理出版點校本,是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古籍整理出版項目,但由於當時政治、經濟、學術等客觀條件的制約,點校本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和缺憾。 2005年,中華書局着手點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修訂準備工作。今年7月11日,第四次修纂工作會議在上海召開。預計2015年全部完成。此次為什麼要修訂?如何修訂?本報對話中華書局總編輯徐俊。 - 對話人物 徐俊中華書局總編輯,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 為何重修國史? 『存有缺憾,閱讀不便』 新京報:為什麼要對點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進行修訂? 徐俊:先要了解的是,宋元以來歷代都有整理刊印正史的傳統,形成不同時期的通行版本,如宋代通行的『十七史』、明代通行的『二十一史』,清乾隆時期整理刊刻武英殿本『二十四史』。上世紀30年代,商務印書館整理出版百衲本『二十四史』,是近代最通行版本。 新京報:歷次校刻,重點都是什麼地方? 徐俊:重點是文字校訂和勘誤,也有些是出於某種政治需要,如清朝的殿本前後兩次校刻,就對少數民族的稱謂進行較多改動,此外,【明史】殿本與庫本差異甚大,【元史】乾隆殿本與道光殿本也多有不同。 新京報:最近一次整理是什麼時候? 徐俊: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央指示下,中華書局組織實施『二十四史』的整理,形成第一部有完整標點校勘的點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第一次將全套正史從古董書架上請了下來,成為人人可讀的現代整理本』。整理工作從1958年到1978年,經歷了20年。 新京報:但點校本出齊剛過去三十年,如今為什麼又要修訂? 徐俊:這主要由於受當時政治、學術等客觀條件的制約,點校本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和缺憾,給讀者利用帶來不便。 存有哪些缺憾? 『二十四史,體例不一』 新京報:能否詳細解釋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不足和缺憾在哪裏? 徐俊:1956年,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鄭振鐸在【人民日報】撰文,提出要整理出版『面貌全新、校勘精良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版二十四史』。1958年,毛澤東指示吳晗、范文瀾組織標點『前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作為國慶十周年獻禮。隨即在中華書局組織下,制訂了【二十四史整理計劃】。 由於時間比較緊,導致『前四史』的整理方式、體例都不一樣。最後只有【史記】趕在1959年國慶前夕出版,其他三種直到1965年才陸續完成。 新京報:其他各史什麼時候整理出版的? 徐俊:在整理『前四史』的時候,其餘二十史的整理工作也陸續展開,由於參加點校的學者分散在全國各地,時間難以保證,1963年,中宣部發文將各地點校者全部借調到中華書局。那一段沒有太多政治干擾,後來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和點校體例,在這一時段基本得以確立。1966年,『文革』爆發,整理工作停滯。 1967年5月,中央文革小組成員戚本禹要求中華書局繼續點校『二十四史』,但由於政治干擾嚴重,隨着戚本禹的垮台,點校班子自然解體。 1971年,『二十四史』點校重新上馬。【清史稿】的點校,雖然1958年就提出了,但真正開始是1971年『二十四史』點校恢復後的事情。 1977年底【清史稿】和【宋史】相繼付型,次年初出版,點校工作完成。 新京報:其他各史也存在體例不統一的問題嗎? 徐俊:也有,整理工作歷時20年,前後三個時段工作方式、校勘標準都略有差異。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