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有關莫言作品是否該入選中學生教材的話題引起熱議。語文出版社稱,目前該社已確定將莫言作品收錄在高中語文選修課程中。【人民文學】雜誌主編李敬澤認為,不要低估中學生的理解能力,莫言早期的短篇小說充滿詩意,非常適合中學生讀。(【京華時報】10月14日)
在莫言作品是否該入選中學生教材話題上,質疑或反對的意見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獲獎後就進教材,這是否太功利?二是莫言的作品是否適合中學生? 李主編的觀點很好地化解了第二個問題,莫言中後期的一些作品,對暴力描寫非常細緻和逼真,比如【檀香刑】等,但早期作品不存在這樣的情況。然而,問題在於,既然莫言的早期作品本來就適合中學生閱讀,為何不早選入? 這個問題看起來很好回答,因為『適合中學生閱讀』只是一個『有之不必然,無之必不然』的入選條件,並不是說只要是適合中學生閱讀的作品,都鐵定應該入選教材。但如果進一步深究,到底是哪些因素最終影響了莫言作品在獲獎前入選教材? 筆者支持莫言作品入選教材,但我認為一定要經過嚴肅認真的論證程序,莫言獲得諾貝爾獎才幾天,入選教材已成定局,編寫組是否有過充分的討論?是否過於倉促?莫言的早期作品也很多,將【透明的紅蘿蔔】選入,其標準又是什麼? 教材編寫是一個嚴肅的事情,入選作品應該嚴格按照篩選程序來進行,但語文出版社中學語文教研組張夏放稱,莫言作品的入選和他這次獲得諾獎有關係,因為莫言這次得獎是中國文學界的大好事,將被載入歷史,對於中學生來說也有了解其作品的需要。 張夏放的直言不諱,印證了入選程序某種程度上的缺位。儘管我以為,若是嚴格按照程序來篩選,莫言的作品一樣也能入選,甚至早就該在獲獎前入選,但必要的程序不應該讓位於諾貝爾獎。追逐新聞人物,不能完全保證教材編寫的科學性、合理性,在莫言入選教材問題上,編寫組還是要尊重一貫的程序。 近年來,幾乎每次教材入選作品的改動都引起爭議,我覺得這其中最大的問題,就在於目前教材編寫有意無意地追逐流行。當初,從前莫言作品進不了教材,是否因為莫言作品還不夠流行呢?但願答案是否定的。總而言之,教材編寫組應該把這次莫言作品『超速』入選教材的引發爭議當成藥,找准自身的『病症』,對症吃藥。 (歐木華) 來源:華西都市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