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矛盾之二◎
-明末三帝萬曆、天啟、崇禎與清初三領袖差距太大 -崇禎帝雖然勤政,卻暴戾濫殺;皇太極與屬下關係很融洽 明亡清興的60年間,在清的政壇上,主要有三位君主――天命汗開創基業,兢兢業業地做事;崇德帝長於謀略,文治武功取得成效;睿親王(實際君主地位)抓住歷史機遇,入關定鼎北京。 僅就個人因素而言,萬曆帝、天啟帝、崇禎帝都不是天命汗、崇德帝、睿親王的對手。 在萬曆朝。長期怠政,君臣阻隔,彼此不協。萬曆帝二十幾年不上朝,大臣跪在宮門外,幾個時辰得不到接見。後金呢?清鄭親王濟爾哈朗說:『太祖創業之初,日與四大貝勒、五大臣討論政事得失。咨訪士民疾苦,上下交孚,鮮有壅蔽,故能掃清群雄,肇興大業。』(【清史稿・濟爾哈朗傳】) 在天啟朝。天啟帝日夜貪玩,委政於魏閹忠賢。明大學士、兵部尚書兼薊遼督師孫承宗想借給天啟帝過生日的機會諫言,卻不能相見。 在崇禎朝。崇禎帝雖然勤政,卻剛愎暴戾濫殺。17年間共有50名大學士,被稱為『崇禎五十相』。其中,被罷、免、戍、死(非正常死亡)者27位,占其總數的54%。沒有一位大學士陪伴他始終的。共80位七卿(六部尚書加左都御史),在13位兵部尚書中王洽、陳新甲、袁崇煥、傅宗龍被下獄、或被殺,8位戶部尚書中有4位下獄、削職或殉職。被他殺死的總督、巡撫,有人統計為19人。而崇禎後期的將領,總兵巢丕昌剃髮投降、兵部尚書張鳳翼日服大黃求速死、總督梁廷棟尾隨清軍而不擊。兵部尚書陳新甲受崇禎帝命,遣使與清議和,秘密進行。崇禎帝手詔往返者數十。一日,所遣職方司郎中馬紹愉以密語報,新甲看完後放在書案上。他的家僮誤以為是『塘報』,就拿出去抄傳。於是官員譁然。崇禎帝很生氣,將新甲下獄。新甲從獄中上書乞宥,不許,遂棄新甲於市(【明史・陳新甲傳】)。 清朝皇太極呢?范文程掌管軍政機密事,每入對,必漏下數十刻始出;或未及吃飯和休息,又被召入。一次,皇太極請范文程吃飯,有珍味佳餚,文程想念父親所未嘗,逡巡不下筷。皇太極察其意,即命撤饌以賜他的父親(【清史稿・范文程傳】)。可以說,整個有清一代,執政集團雖有矛盾與衝突,但內部沒有嚴重破裂與軍事衝突。 ◎亡國之君◎ -崇禎皇帝最後殺老婆、殺女兒,只剩下孤家寡人 -『君臣分』則讓『民族分』與『官民分』的矛盾無法緩和、化解 崇禎帝在民族分、官民分、君臣分之後,只剩下孤家寡人。何以見得?舉三條史料。 其一,【明史・莊烈帝本紀】記載:崇禎帝后來對文武大臣全不信任,而派親信宮奴、太監去監軍,去守北京的城門,守居庸關等重要關口,最後派太監王承恩提督北京城的守衛。北京城防『惟內監數萬人而已』。後康熙帝從故明太監口中得知:李自成兵攻阜成門,『崇禎率內監數人,微行至襄城伯(襄城伯李國楨時為太子太保、總京營,後城陷被殺)家,其家方閉門演戲,不得入,回登萬壽山,四顧無策,猶豫出奔。太監王承恩止之曰:「出恐受辱於賊!」崇禎乃止,以身殉國。 』(【清聖祖實錄】卷二四○) 其二,【明史・后妃傳】記載:『帝令後自裁。後入室闔戶,宮人出奏,猶云「皇后領旨」。後遂先帝崩。帝又命袁貴妃自縊,系絕,久之蘇。帝拔劍斫其肩,又斫所御妃嬪數人,袁妃卒不殊。』 其三,【明史・公主傳】記載:『長平公主,年十六,帝選周顯尚主,將婚,以寇警暫停。城陷,帝入壽寧宮,主牽帝衣哭。帝曰:「汝何故生我家!」以劍揮斫之,斷左臂;又斫昭仁公主於昭仁殿。』 崇禎皇帝最後殺老婆、殺女兒,只剩下孤家寡人,面對崛起的大清和強勢的大順,以寡對眾,以分對合,所以必然滅亡。 明末的社會危機,主要是民族分、官民分、君臣分所直接造成的結果。民族分,是外層因素;官民分,是內層因素;君臣分,則是核心因素。如果沒有君臣分,而是君臣一體,同心籌謀,那麼,民族分的矛盾可以緩和、化解、消除,官民分的矛盾也可以緩和、化解、消除。在民族分、官民分的嚴重局勢面前,再加上君臣分,那就面臨江山易主、社稷傾覆的嚴重局面。明朝就是在民族分、官民分和君臣分的危局下覆亡的。 明亡也好,清興也好,都不是皇帝個人,也都不是滿族或漢族的民族事情,而是中華民族的事情,要有正確歷史觀,而不要有狹隘民族觀。 總而言之,明末的民族分、官民分、君臣分,清初的民族合、官民合、君臣合――雙方矛盾與鬥爭匯成總的結果,就是明亡清興。 綜上,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啟示是:中華民族歷史的漫長演變過程,不斷地調整民族、官民、君臣關係。中華民族合則盛,分則衰;合則強,分則弱;合則眾,分則寡;合則治,分則亂。明亡清興60年的歷史,再次充分地證明了這一點。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