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定條件下找到圖書 29

家禮PDF

朱子全書

【家禮】又稱【朱子家禮】,原載【朱子全書】第7冊。 【家禮】是朱熹所有著作中流傳最廣,受眾最多的書籍。自其成書之宋代起,直至滿清,但凡私塾書院,俱以為教材,是學生必學內容。然而,也有人考究得出,【家禮】並非朱熹所著,乃是宋人偽托之作。 【家禮】見世之後,歷經三山楊氏,以及上饒周氏,先後考訂,並托朱熹之名刊行於世。而書中謬誤者眾,後人雖然有所質疑,卻因朱熹之名而盲從。明代邱濬作【家禮儀節】,提出疑點,並指出了其中數十條謬誤。【四庫全書總目】亦指出書中部分論述與朱熹晚年觀點不合,滿清時人王懋竑著有【白田雜著】,其中的【家禮考】篇考究認為【家禮】非朱熹所著:『【家禮】非朱子之書也。』 【家禮】一書敘述的是禮儀具體情節,主要包括冠(䈂)禮、婚(昏)禮、喪禮、祭禮等禮儀的細節情形。可以說,【家禮】是宋代以後,庶民接受儒學教化的產物,而在之前,儒學教化的對象一直是中國特有的士族階層,所謂士族,就是以『學而優則仕』為目的的讀書人,亦稱士人。士人作為讀書人,對儒學的造詣都比較深刻,其禮儀學習一般來自儒學經典【儀禮】【禮記】等,像【家禮】這種『形而下』,不講義理只講具體操作情形的書籍,並沒有存在的必要。在宋代以前,『禮不下庶民』,庶民一般只是粗糙地參照、模仿士族鄉紳。 【家禮】可以說是儒學宗教化的初探著作,與【弟子規】一樣,是一部具體化、細節化、形象化的宗教教條,專供平民百姓規範日常行為之用。由於平民百姓學識淺薄,並未能深入理解這些禮儀的內涵,只是作為行為規範嚴格執行罷了,即便其中有謬誤也不能認識得到,因此本書在千百年來流傳過程中,成為庶民受眾廣為歡迎,人人必學的書籍,卻不為士族所用,甚至士族階層對其中的謬誤(與儒學義理衝突)直接批判並抵制。 【家禮】既然收入【朱子全書】,即應修訂補正,再流諸民。讀者在閱讀學習本書時,亦當謹慎思辨。

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

王羲之,房弘毅

房弘毅抄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附譯文。 【筆勢論十二章】又名【筆陣圖十二章】,傳王羲之撰,又傳後人雜燴而成,是對寫字技法的揭秘的書論名篇。初載唐代·韋續【墨藪】。南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謂『不知何代所輯』。孫過庭【書譜】云『代傳羲之【與子敬筆勢論十章】』,疑似【筆陣圖十二章】在初唐已流傳坊間。 孫過庭認為『右軍位重才高,調清詞雅』,而【筆勢論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所以他斷定此文絕非出於右軍之手。孫過庭所說的【筆勢十章】是否是我們今天所見的十二章已無從查考。【筆勢論十二章】是否是王羲之所撰仍值得探討,但認為是王羲之一派的書論,則無大的爭議。 【筆勢論十二章】對寫字技法的揭秘,其從用筆而方,論及藏鋒、側筆、結筆、翻筆、起筆、打筆等方法和筆勢;從結體而言,合體字,則有『並不宜闊,重不宜長,單不宜小,復不宜大,密勝乎疏,短勝乎長』;若大小,則『大字促之貴小,小字寬之貴大,自然寬狹得所,不失其宜』;從布白而言,則論『分間布白,遠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穩。當須遞相掩蓋』等等。

性理字訓

程若庸

【性理字訓】傳南宋程蒙齋先生端蒙撰,程達原先生若庸補輯,大明朱楓林先生升又增善字一條。今多疑者,不能掩其瑜也。【性理字訓】編撰的宗旨,是方便兒童入門學習理學。本書是程端蒙創編,並由後學增補的一本理學基礎知識的啟蒙教材。 【性理字訓】全書分六卷,為造化第一、情性第二、學力第三、善惡第四、成德第五、治道第六。程端蒙初撰共三十條,體裁類似現代詞典,內容來源是從【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以及朱熹的【四書集注】中提煉而來,對三十個理學範疇的知識點,加以通俗疏釋,和以聲韻,以便於記誦。提煉出來的三十條有:命、性、心、情、才、志、仁、義、禮、智、道、德、誠、信、忠、恕、中、和、敬、一、孝、悌、天理、人慾、義利、善、惡、公、私等,語句多為四字一句,琅琅上口,容易記憶。 程若庸增補並編目為造化、性情、學力、善惡、成德、治道六門,條目增至一百八十三條。明朝初期朱升又增加善字一條,摭採袁甫之說增補完善為一百八十四條。 增補後的一百八十四條: 造化:太極、元氣、陽、陰、天、地、乾、坤、五行、五材、元、亨、利、貞、道、器、帝、魂、魄、鬼神、易、變化、神化、道體、造化 情性:天道、人道、命、分、理一、分殊、氣、質、人、物、天命、人事、性、心、情、良知、良能、魂、魄、靈、才、志、意、仁、禮、義、智、道、理、德、業、誠、信、中、和、大本、達道、大德、小德、體、用、本、文、彝、庸、明德、至善、浩氣 學力:教、學、習、小學、大學、格物、致知、力行、敬、一、恕、弟、主靜、慎獨、養正、致曲、博文、約禮、尊德性、求放心、知言、養氣、剛、勇、養、動心、忍性、克己、復禮 善惡:天理、人慾、道心、人心、義、利、公、私、上達、下達、善、惡、過、剛惡、柔惡、自暴、自棄、驕、吝、尤、悔、狂、狷、強、弱、小道、異端、吉、凶、幾、復 成德:知至、知止、知崇、禮卑、盡性、盡心、意誠、心正、止、定、弘、毅、充、達、生知、安行、聖、賢、踐形、至命、不動心、不逾矩、道統、一貫、天德、良貴 治道:善政、善教、禮、樂、經、權、典、則、法、正己、新民、時中、絜矩、過化、存神、皇極、天子、大順、小康、王、霸

天工開物

宋應星

【天工開物】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初刊於明崇禎十年(1637年)。 宋應星在任分宜縣教諭期間,將他平時所調查研究的農業和手工業方面的技術整理成書,在崇禎十年,由其朋友涂紹煃資助出版。 【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被歐洲學者稱為『技術的百科全書』。它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進行了系統地總結,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技術體系。對農業方面的豐富經驗進行了總結,全面反映了工藝技術的成就。書中記述的許多生產技術,一直沿用到近代。 天工開物先後被翻譯成多種文字,但是在國內卻長期失傳。在1920年代才從日本傳回來。後來也在浙江寧波發現了初刻本。 本電子書【天工開物】是免費對外開放的,某些章節少量地收取 0.1 元,只是為防止內容被粗濫複製,並保護校對作者的勞動。

傳習錄

王陽明

【傳習錄】是王陽明與其門生的書信集錄,由其門生徐愛、薛侃、南大吉、錢德洪等先後集撰匯編而成。 王陽明將其發明的心學理論分別論述於與諸門生的書信來往中,研究這些書信是研究發展陽明心學的主要渠道。 此版本【傳習錄】原名【傳習錄注釋白話翻譯版】,今已廣泛流傳於網絡之上,作者佚。編者重複收錄於華韻國學網,一是由於網絡流傳版本排版不明晰,不利於閱讀,而且多有錯漏,二是利於編者對陽明先生的【傳習錄】加以解讀。 流行本【傳習錄】包含上卷中卷下卷三卷,共十九篇目:1、徐愛錄之心即是理;2、陸澄錄之格物無分動靜;3、薛侃錄之『一以貫之』的功夫;4、錢德洪序;5、答顧東橋書之知行合一;6、答陸原靜書之元神·元氣·元精;7、答陸原靜之良知即是未發之中;8、答歐陽崇一之萬物皆備於我心;9、答羅整庵少宰書之正心誠意;10、答聶文蔚之人即天地之心;11、答聶文蔚之致其良知;12、訓蒙大意示教讀之劉伯頌等啟蒙之道;13、教約之神而明之;14、陳九川錄之戒懼恐懼在心念;15、黃直錄之過分矜持亦弊端;16、黃修易錄之生之謂性;17、黃省曾錄之良知是造化的精靈;18、黃以方錄之一草一木皆有理;19、錢德洪跋之輾轉刊行。編者依據明版篇目,將流行本第5篇目【答顧東橋書之知行合一】分編出【啟問道通書之磨練於事上】 【傳習錄】模仿【論語】僅記錄王陽明與其門生的語錄,但其用語半文半白,且對於各理論觀點又未能形成系統化理論;又,【傳習錄】中的理論觀點,僅經諸門生的實踐驗證,而馬克思主義哲學及毛澤東思想,與【傳習錄】,存在一定的理論衝突;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經過歷史充分論證的定論,與知行合一的思想就存在根本上的衝突。因此對於【傳習錄】的學習,需要我們進一步加以實踐驗證。

反經(長短經)

趙蕤

【反經】,即【長短經】,共九卷六十四篇,是唐朝趙蕤所著,所謂『長短』,即是非、得失、長短、優劣之意。可見【反經】是一本韜略類書,書中所論述的觀點,以唐朝以前的歷史為實證材料,同時又引用諸子學說以為理據,如道家、儒家、兵家、法家、陰陽家、農家等皆有所引,記述國家興亡、權變謀略、舉薦賢能、人間善惡四大內容,又以權謀政治和知人善任兩個重點為核心。【反經】一書同時具文學、史料、鏡鑒三重價值。 【反經】所論述的領域較廣,其中又以政治(帝王術)、軍事、外交等為重點,因此深得歷代帝王賞識,甚至被譽為『小資治通鑑』。今人則廣泛將其中智慧應用於企業管理、待人處世。 【反經】中的觀點不時與儒家人文倫理背道而馳,但其所論述,又實證於歷史事實,所謂實踐是真理的唯一檢驗標準,我們認為此書確實具有學習踐行的價值。 然而,正如奸狡與老實同為人性的一面,並時刻體現於不同的人(甚至相同的人)身上,只是導向的命運有所差異,因此,我們還是鼓勵讀者積極參考【反經】的觀點,並在生活中結合經驗進行取捨。特別是儒學研習者,『攻於異端』,積極參詳【反經】觀點在生活中的實踐結果,將會對儒家學說有更切實更深刻的理解。 此本【反經】電子書,採集於互聯網上的公開流行版本,原作者(翻譯者)佚,並依據不同的流行版本,進行校訂、修正、補漏、排版,本電子書僅限於學習研究用,不得下載並用於商業途徑。

經典釋文序錄疏證

吳承仕

熟讀【經典釋文序錄疏證】可以了解諸經(十五經)的起源及經學發展史。 【經典釋文序錄疏證】是清末吳承仕為【經典釋文序錄】所作的考證、註疏。 【經典釋文序錄】是唐朝經學家陸德明所著【經典釋文】的第一卷,【經典釋文】共三十卷,其中【周易】一卷,【古文尚書】二卷,【毛詩】三卷,【周禮】二卷,【儀禮】一卷,【禮記】四卷,【春秋左氏傳】六卷,【公羊傳】一卷,【穀梁傳】一卷,【孝經】一卷,【論語】一卷,【老子】一卷,【莊子】三卷,【爾雅】二卷。 吳承仕認為,【經典釋文序錄】成書於經學史上,一個承前啟後的時期,具有非凡的意義。通過此書,可以了解到唐朝以前經學發展史的主線,有助於對經學的深入研究及創新發展。 吳承仕在書中做了大量的詳徵博引,並考證了各經典的興衰史,及經學史上重要時期的重大事件、代表學者及其著作。 上傳本電子書,僅限於學習研究,嚴禁下載並商業途徑利用。

孔子家語PDF

孔子,弟子

【孔子家語】,也稱【孔氏家語】【孔聖家語】【儒家者言】,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思想的語錄,【論語】是其精粹版本,但【孔子家語】所記錄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思想,與【論語】有很大出入,許多地方甚至是南轅北轍的,但也有許多時候,【家語】相當於對【論語】的註解。歷代均認為【孔子家語】是偽書,但近代考古發掘的【儒家者言】,在一些章句上與【孔子家語】是相近或相符的。我們認為,【孔子家語】是經過了大量篡改的,或許其原始版本,在言行思想上與【論語】是一致的,但後世添加或篡改了許多章句,比如書中大量出現孔子師詢老子的語句,而老子究竟是否是東周的老聃,沒有確切的史載說明,【道德經】也是漢朝才出現的,最早版本雖然是戰國楚簡,但內容與流行本很不同,而且『絕聖棄智』的思想,具有深刻的戰國思想印記(反禮制),卻少了許多三代到春秋時期官學禮制的內容,因此,可以說【孔子家語】中孔子問道老聃的語句,是十分明顯的偽造痕跡。我們建議讀者在學習【孔子家語】時,應當以【論語】為準則,但凡與【論語】衝突的章句,都應當謹慎對待。 【孔子家語】最早流行版本是三國時期,曹魏王肅注本,共十卷,而最早的相關記錄,則在【漢書·藝文志】,謂之孔子門人編撰,共二十七卷。二者顯然差別很大,唐朝顏師古註解【漢書】時就指出,【藝文志】記錄的【孔子家語】『非今所有家語』。 【孔子家語】版本繁雜,再加上歷代不入主流,並沒有形成廣泛採用的流行版本,因此【孔子家語】歷來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當然,也可能是由於一些人所謂的『諸弟子各自為記,不盡相同』。今天互聯網上流行的古籍,特別是儒家道家經典,一些人隨意篡改內容,簡直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本書特地選取了兩本明代的【孔子家語】,這兩個版本均做了句讀標點,再加上明代學者的註疏,能儘量幫助讀者理解其中內容,因此,這兩個版本,都極具閱讀價值。

群書治要

魏徵

這是【群書治要】原文簡體本,依據日本天明影印本校注而成。【群書治要】全書共計五十餘萬字,該書的編撰初衷是為帝皇的『治平』提供學術理論參考,故其所選編的內容及註疏,都十分核心、精細、到位,對初學或無時間充分學習國學經典的人來說,實在是很合適的入門書選。 【群書治要】全書共五十卷,其中卷四春秋左氏傳上、卷十三 漢書一、卷二十 漢書八,三卷均已缺失,餘四十七卷。 【群書治要】是我國首部類書,全書將要收錄的書籍或節選章句,分別按『經』『史』『子』歸類匯編。以相似類別匯編的另一部大型類書,是滿清編撰的【四庫全書】,不同的是,【四庫全書】比【群書治要】多了一個『集』的類別,而且【群書治要】一般只收錄影響較大的典型的書籍,並節選其重要章節,【四庫全書】則是收錄整本書,而且是要號稱收羅天下所有的書籍。【四庫全書】的編撰目的是收集並篡改前人的書籍,收編後再銷毀原書,以期曲解經典,偽化道統,掌控治統,來正當化合理化粉飾美滿清的殖民暴政。 【群書治要】自其成書後,唐末便亡佚,到近代才從日本傳回,時間跨度竟達到千餘年,據考,宋代的學者竟不知道有這麼一本書。滿清嘉慶、民國23年,均得到【群書治要】天明重印本,民國將其編入【叢書集成初編】向社會發行。 至於日本如何得到該書,沒有任何文獻提供相關記錄,唐太宗敕編該書,即見其數量必是屈指可數,甚至是孤本。因此,面對傳言所謂的日本遣唐使獲贈並帶回日本的說法,疑點多多,最重要的疑點是該書只有日本藏有,而國內完全消失,故此說法不宜作為定論面世。 【群書治要】由魏徵、虞世南、褚遂良等人於貞觀初年奉旨敕編。取材於六經、四史、及其他諸子百家,歷史的範圍上溯五帝,下迄魏晉,主旨是『務乎政術,存乎勸戒』,採集了一萬四千多部書籍,共計八萬九千多卷,於貞觀五年匯編成書,前後花費了六年左右的時間。

莊子集釋

郭慶藩

【莊子集釋】是滿清時期郭慶藩編撰的,關於【莊子】的註疏、訓詁的集大成之作。中華書局將之編入【新編諸子集成】第一輯,多年以來一直為學界所重視。滿清大興文字獄,學界多從考據。部分清儒,因不滿於滿清殖民政權對學術的操控,提出『實事求是』的原則,成為學術近代化的標誌。 本書的莊子本文,原根據黎庶昌古逸叢書覆宋本,但校刻不精,錯誤很多。現在根據古逸叢書覆宋本、續古逸叢書影宋本、明世德堂本、道藏成玄英疏本以及四部叢刊所附孫毓修宋趙諫議本校記、近人王叔岷莊子校釋、劉文典莊子補正等書加以校正。凡原刻顯著錯誤衍奪的字,用小一號字體,外加圓括號,校改校補的字,外加方括號,以資識別,校記附於每節之後,闕疑之處,不徑改原文,只註明文字異同。此外,又把陸德明的莊子序錄和焦竑莊子翼所附闕誤一併列入。校勘以外,還標點分段。小段另行起排,大段並留空一行,註解和正文分開,用數字標出,排在各段之後。整理工作中的缺點錯誤在所難免,希望讀者指正。

歷代兒科醫案集成PDF

何世英,侯美玉,職延廣等

【編寫說明】 一、【歷代兒科醫案集成】收集了自漢代至民國期間歷代名醫的兒科醫案。為了真實地反映歷 代醫家的學術思想,所收醫案儘量摘自醫家的原著。 二、【歷代兒科醫案集成】醫案的分類方法系綜合多種中醫傳統分類方法而成,儘量突出中醫 特色。各類之前均有概述,對本類疾病進行簡明介紹;各類醫案均按年代先後進 行編排,以便對歷代醫案進行對照比較;部分醫案酌加編者按語,以供參考。由 於中醫傳統分類方法尚未完全統一,故書中偶可見到兩類疾病互相重疊的情況(如『痙』與『濕溫』中部分內容),宜根據病因、病機和辨證論治的原則互相 參閱。 三、【歷代兒科醫案集成】中藥物的用量均保持原著之本貌,未予更改,以忠實於原著。 四、【歷代兒科醫案集成】後附『現存兒科書目』,系根據【中醫圖書聯合目錄】、【上海中 醫學院中醫書目錄】等編排而成,以供參考。 五、【歷代兒科醫案集成】中醫案出自歷代醫學著作,因時代不同,劑量有古今之異,地域有 南北之別,故學習古人的經驗,應本着『古為今用』的精神,因時因地制宜,靈 活掌握,不宜拘泥成法成方,按圖索驥。 六、由於社會歷史條件限制,【歷代兒科醫案集成】中某些醫案往往反映出一定的迷信色彩或 不良醫風等。為了保持醫案的原貌,除毫不涉及醫理和顯系荒誕無稽者予以修刪 之外,一般未予更改。 七、【歷代兒科醫案集成】中部分醫案之後附有按語、註解等。其中,除『編者按』之外,均 為原著中所固有,如『炳按』為曹炳章之按語,『章按』為章巨膺之按語等。

本草新編本澄堂初刻影印本PDF

陳士鐸

【本草新編】為清陳士鐸撰(一六八九年)。該書精於論藥,有許多新的藥學見解,現代雖已有該書的校點本,但據校點者的研究,至今國內沒有發現完整的初刊本,今從日本公文書館內閣文庫複製回歸其原刊本,影印出版。 【本草新編】並非國內所無之書,一九九四年柳長華已經校點出版了該書,校點前對【本草新編】進行的調查研究結果是:原書五卷,北京軍事醫學科學院圖書館僅存三卷,其中第一、二卷是刻本,第五卷則為抄本。該本有呂道人、岐伯天師、張機、金以謀的序,李岩評語。另有源於康熙本的日本寬政元(一七八九)東園松田義厚刻本,亦僅存一卷刻本,其餘四卷乃抄配補足。此外,據載上海圖書館藏該書稿本,然經實地考察,此本不存。中國科學院藏該書抄本一種八冊,不分卷次,各卷內容不全。 由此可知,國內至今沒有【本草新編】初刊全本。因此,我們從日本公文書館內閣文庫複製回歸該書的康熙三十年辛未(一六九一)本澄堂刻本。該本五卷六冊,書號:子四四函三號。扉頁作:『康熙辛未年鐫/義烏金孝芑先生訂正/本草新編/本澄堂藏板。』四周單邊,白口,上黑魚尾。上書口書『本草新編』,魚尾下為卷次、藥名、頁碼,書口下書『本澄堂』。每半頁十行,行二十五字。框上為眉批。書前次第有康熙己巳(一六八九)呂道人岩『本草新編序』、同年張機『本草新編敘』、康熙乙巳(一六六五)岐伯天師『本草新編序』、康熙三十年(一六九一)金以謀『本草新編序』。次為目錄、凡例,次為正文五卷。 正文首為藥論附卷,有論五篇,次第為:勸醫六則、七方論、十劑論、辟陶隱居十劑內增入寒熱二劑論、辟繆仲仁十劑內增入升降二劑論。次為各卷單藥諸論,各卷之首題署為:『蒲州李岩評/山陰陳士鐸遠公別號朱華子著/義烏金以謀孝芑甫雲樵子訂梓。』書末有金以謀手跋:『余手訂是書與【石室秘錄】,後先付梓。遠公未嘗有屬予,無所容心,要皆以濟人為急。故或刪繁就簡,不過其太甚,使理歸中正,詞尚和平而已,以謀謹白。』 【本草新編】極具陳士鐸個人特色,作者論藥之時,一本正經,諄諄善誘,惟恐不能盡其心力解答問題,但一到論藥之外,則出語虛玄,不知所云。他在凡例裏說:『是書得於岐天師者十之五,得於長沙太守仲景張夫子者十之二,得於扁鵲秦夫子者十之三。若鐸鄙見,十中無一焉。』其實書中具體論藥從來不提這些死了千百年的老祖宗,所有觀點,絕大多數是他自己的發揮,建議讀者對他書中提到的神仙異人,大可一笑置之,惟着眼於他的藥學學術內容。他之所以抬出神聖,其實還是得意自己的作品超凡脫俗。所以他在凡例裏又說:『此書多得之神助,異想奇思,命筆時有不自知若然而然之象,世有知心,自能深識,不敢誇詡也。』 以上就是複製回歸的康熙三十年本澄堂【本草新編】原刊本。

莊子集釋PDF

郭慶藩

【莊子集釋】由清朝學者郭慶藩編纂而成,匯集了前賢對【莊子】的『注』、『釋』、『疏』,主要是郭象的【莊子注】、成玄英的【莊子疏】以及陸德明的【莊子音義】,同時徵引清人王念孫、俞樾、盧文弨等人關於【莊子】的訓詁考證與校勘。 清朝是傳統學術側重考證、訓詁、校勘的集大成時期,由於滿清大興文字獄,百家學術話語權掌控在清廷手中,朝野學者均不得提出相左的見解,否則,輕者丟官喪命,重者招致誅族之禍。為了粉飾文字獄,清廷組織學者編纂了【四庫全書】,導致絕大部分考證、校勘出來的作品,被焚毀原稿,經篡改後收錄其中。 【莊子集釋】即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作品。【莊子集釋】的主要貢獻是,精校、考證了【莊子】原文,辨析了古本、異本的正誤,校勘了前人的訛誤,如對陸德明的【莊子音義】中,收錄的司馬彪注,多有糾正、補充,同時考釋了原文中一些事物名詞,辨識了原文中的一些通假字、疑難字及古代事物名稱。 【莊子集釋】的莊子原文,是以黎庶昌的古逸叢書(宋本覆刻)為底本的,由於其中校勘不精,謬誤較多,參考了其他版本後,加以校正,如:明世德堂本、道藏成玄英疏本、孫毓修宋趙諫議本、王叔岷莊子校釋以及劉文典莊子補正等。郭慶藩著【莊子集釋】原書中出現錯誤的字,將以小一號字體,並別以淡藍色,置於考證後的字之前,以示讀者;而校勘補改的字,則在字後以小一號字體,別以淡藍色,加以說明陳述;闕疑之處,不徑改原文,只註明文字異同。

群書治要白話文PDF

魏徵

這是【群書治要白話文】本,原名【文白對照群書治要】,書中編排有兩部分內容,一部分是【群書治要】原文,另一部分是【群書治要】白話文翻譯;兩類部分內容編排在同一頁面裏。編者為了方便閱讀,巧妙地將兩部分內容的編排方式從『上下』結構改為『左右』結構,即左邊是原文,右邊是白話文,讀者可以十分方便地對照着讀。需要注意的是,白話文只翻譯了『群書』的原文,並不翻譯魏徵等注釋的『治要』內容。 【群書治要白話文】是張發祥、柯美成共同主編的,原由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刊行。 【群書治要】是我國第一部類書,所謂類書是指將所有書籍按照某種分類方式進行分類匯編成一本書。【群書治要】是按『經』『史』『子』三個類別對唐以前所有書籍進行匯編的,與之相類似的是滿清時編撰的【四庫全書】,不同的是,【群書治要】的匯編目的是匯集前賢的智慧,儘量還原作者的本義,是選編原書部分章節,以供皇帝鑒閱,而【四庫全書】的匯編目的是收集並篡改前人的書籍,以正當化,並歌頌滿清的殖民政權,偽化、扭曲前賢的學說,是直接收編整本書籍。 【群書治要】自唐末即亡佚,至宋時,人們竟不知有其書。直到公元1786年,日本天明六年,德川家康的後裔尾張藩主家的大納言宗睦重印分發,【群書治要】才得以重回中國。滿清嘉慶、民國23年,均得到【群書治要】天明重印本,民國將其編入【叢書集成初編】向社會發行。 至於日本如何得到該書,沒有任何文獻提供相關記錄,唐太宗敕編該書,即見其數量必是屈指可數,甚至是孤本。因此,面對傳言所謂的日本遣唐使獲贈並帶回日本的說法,疑點多多,最重要的疑點是該書只有日本藏有,而國內完全消失,故此說法不宜作為定論面世。 【群書治要】由魏徵、虞世南、褚遂良等人於貞觀初年奉旨敕編。取材於六經、四史、及其他諸子百家,歷史的範圍上溯五帝,下迄魏晉,主旨是『務乎政術,存乎勸戒』,採集了一萬四千多部書籍,共計八萬九千多卷,於貞觀五年匯編成書,前後花費了六年左右的時間。

群書治要譯註PDF

魏徵

【群書治要譯註】是【群書治要】的白話注釋翻譯本,全書採用繁體字編寫,編者署名為『群書治要學習小組』,自主補充了原書缺失的三卷。 【群書治要譯註】內容分為三部分,一是【群書治要】原文,二是字詞注釋部分,三是白話翻譯部分。關於原文,【譯註說明】寫道:『我們依照的是國家文化部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 一九五五年公佈的【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和一九八六年公佈的【簡化字總表】 中認定的規範字。凡是【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出現的異體字,都統一改為規範 字,對原文中的通假字,及人名、地名中的異體字,予以保留。對於原文中明顯的錯訛,如「已己巳」「日曰」「間閒」不分的情況,則依據文義更正,不出校 記。全書採用文化部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一九六四年頒佈的【印刷通用漢字字 型表】規定的新字形』。而關於注釋和翻譯部分,【譯註說明】則寫道:『本書對原文中人名和事、名物制度和詞彙進行注釋,採用隨遇隨注的原則,為 閱讀提供方便,注釋力求簡而精。譯文原則上採用直譯為原則,如果直譯難以表 達原文含義的,則略加發揮』。 此外,【群書治要譯註】還對【群書治要】的入選篇目進行了『題解』。 關於【群書治要】 【群書治要】全書五十卷,共計五十餘萬字(其中卷四春秋左氏傳上、卷十三漢書一、卷二十漢書八,三卷均已缺失,餘四十七卷,【群書治要譯註】依據魏徵等原書編者選文的規律,在沒有考據其他任何相關文獻說明的情況下,自行補充了以上缺失的三卷),該書的編撰初衷是為帝皇的『治平』提供學術理論參考,故其所選編的內容是諸子百家學說裏的精粹,其註疏更是細緻、詳盡,對初學者(如學生)或業餘學者(如民間學者)來說,實在是很合適的入門書選。 【群書治要】自其成書後,唐末便亡佚,到近代才從日本傳回,時間跨度竟達到千餘年,據考,宋代的學者竟不知道有這麼一本書。滿清嘉慶、民國23年,均得到【群書治要】天明重印本,民國將其編入【叢書集成初編】向社會發行。 至於日本如何得到該書,沒有任何文獻提供相關記錄,唐太宗敕編該書,即見其數量必是屈指可數,甚至是孤本。因此,面對傳言所謂的日本遣唐使獲贈並帶回日本的說法,疑點多多,最重要的疑點是該書只有日本藏有,而國內完全消失,故此說法不宜作為定論面世。 【群書治要】由魏徵、虞世南、褚遂良等人於貞觀初年奉旨敕編。取材於六經、四史、及其他諸子百家,歷史的範圍上溯五帝,下迄魏晉,主旨是『務乎政術,存乎勸戒』,採集了一萬四千多部書籍,共計八萬九千多卷,於貞觀五年匯編成書,前後花費了六年左右的時間。

醫古文PDF

段逸山

【醫古文】是我國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規劃教材,是適用於我國高等院校中醫藥類專業的基礎教材。 【醫古文】的編寫宗旨,是培養中醫藥專業人才閱讀理解古代中醫藥文獻的能力,亦即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醫古文】對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的培養是漸進式,由淺入深式的,本教材不但適用於中醫藥專業學生學習,亦適用於民間學者自學,能幫助民間學者快速提升文言文閱讀能力。 【醫古文·編寫說明】指出,作為一門研究古醫藥文獻文法的學科,【醫古文】主要在四方面引導學生逐步掌握古代中醫文獻的閱讀方法:一是中醫常用語槖,二是這些語槖的義項,三是文言文的基礎知識,四是文言文斷句、理解等技能。 為實現這些教學目標,【醫古文】的內容主要分為三部分:上編中醫典故閱讀文選,下編文言文基礎知識,附編簡繁字對照表、異體字整理表。上下兩編的內容,會在其篇、章後設置閱讀實踐,幫助學生掌握該篇、章的知識點,上編所選中醫文獻,文理豐富,醫理明易,對學生的醫學理解,及文言文閱讀理解,都極具啟發性。下編則側重於幫助學生掌握文言文的閱讀理解方法,如字義辨別、文意理解、句讀停頓、譯註解釋等。 民間學者自學本書,應當明確學習方法,要明確學習方法,首先需要知曉三部分內容的教學方法:上編主要是講授文理,即注重文意理解,同時啟蒙醫理,引導學生對中醫藥理論的入門及興趣;下編是由學生課外學習的,在上編的教學課外,自學鞏固。也就是說,上編通過教師的講解教授,學生在下編中反思回顧相關的文言文基礎知識,是可以鞏固學習成效的;但民間學者自學時,並沒有教師的講授,就不宜依照正規教學的學習方式,可以反過來,先學習下編的基礎知識,再利用基礎知識,在上編對文選進行理解、反省,如此亦可實現有效的自學成果。

老子道德經注校釋PDF

樓宇烈

【老子道德經注校釋】是樓宇烈先生,對魏晉時期學者王弼所注【老子道德經】進行校釋、編撰而成。 本PDF電子書,是中華書局出版的影印本,本書僅供讀者個人學習研究之用,不得用於商業用途,建議讀者購買紙質書籍。 【老子道德經】成書於春秋時期,為道家創始人李耳(別名老子、老聃)所作,亦名【老子】【道德經】。【道德經】雖然只有短短五千字,後世相關的譯註作品卻汗牛充棟,如今【道德經】的發行量全球前列。 【道德經】的譯註作品中,以王弼注最為流行。【道德經】雖成書於春秋,後世影響也廣遠,然而,在古代,【道德經】的流行卻始自王弼之注。 其中的原因,一是【道德經】本身是帝王之術,歷代並未下流於民間,二是【道德經】的內容較為艱澀,又不適用於人文禮義時代,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世風舉巧智抑禮義,學者才因於現實,理解並註疏【道德經】,三是【道德經】的內容舉天道,卻近於術,不能經世,歷代都是內黃老而外孔孟,內黃老取其馭人之術,外孔孟取其經世之道。 王弼【老子道德經注】的成書背景即是魏晉時期的世風敗壞,人心不古,禮義不行,儒家經典在現實中根本無法應用,士族階層的學術思想也由此日益虛浮,而王弼注一旦成書,即洛陽紙貴,風靡朝野。 然而,歷經兩千餘年的流傳,【道德經】及【老子道德經注】的版本叢生複雜。如【道德經】馬王堆帛書甲本五千三百四十四字,而乙本少兩字外加重文百廿四字,漢代河上公【道德經章句】五千二百零一字,外加重文九十四字,而王弼【老子道德經注】五千一百六十二字,外加重文百零六字。 滿清一朝,又對諸子百家經典進行全面重刊重校重編,不時刻意篡改。【老子道德經注】亦不例外,其較為完整的版本,即清末浙江書局翻刻的明朝華亭張之象本,也是經由滿清武英殿篡改過的。 【道德經】馬王堆帛書出土後,【道德經】的校注工作才有了權威的依據。樓宇烈先生發現,歷代的【道德經】通行本,都經由後人嚴重篡改過。【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即是以【道德經】馬王堆帛書為主要依據進行校堪修訂的。

老子河上公注PDF

河上公

【老子河上公注】簡稱【老子注】,又稱【道德經河上公章句】、【老子河上公章句】。本書編錄四庫本【宋麻沙本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影印本,及今人製作的函古閣【老子河上公章句】PDF電子書。四庫本與中華書局本(參校日本抄本)相異處眾,而日本抄本未經滿清篡改,故以為信,從本站收錄的【老子河上公章句】可以一一悉知其異。今人PDF本製作亦較為簡陋,少有嚴校,常以流行本臆改河上公注本。較為可信者,還是本站收錄的【老子河上公章句】,讀者可以在『國學經典』欄搜索『老子』二字,即得此書(文字版,更便於閱讀)。 【老子河上公注】由兩晉葛洪(三國人葛玄之孫)傳世,葛玄【序】謂漢文帝時河上公所注,【隋志·道家】亦載,而詭吊的是,【隋志·道家】又載戰國河上公注【道德經】二卷,且皆亡佚。有人因此懷疑所謂【老子注】不過是葛玄(葛玄為之序)的偽托之作,葛玄是三國時人,注【道德經】而托諸河上公,後並非不可能;況且,漢始治經以注,唐始治經以疏,絕無可能戰國即有注作。【唐書·劉子玄傳】也認為【老子】並無河上公注者。 【史記•樂毅列傳】記載『太史公曰:始齊之蒯通及主父偃讀樂毅之報....樂臣公學黃帝、老子,其本師號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教樂臣公,樂臣公教蓋公。蓋公教於齊高密、膠西,為曹相國師。』司馬遷此處的記載,要點有二,一是並未指明河上丈人即河上公,二是並未指明河上丈人傳有【老子注】。即便河上丈人就是河上公,其亦未必就傳有【老子】注本,春秋戰國時期為學,但有作傳,未聞作章句之注者。這個中極可能存在的一種可能性是,河上公傳【老子】,而後人為之作注,得【老子注】,並偽托為【老子河上公注】。 【老子河上公注】由南宋『小東萊先生』呂祖謙重校。四庫本並無標點句讀,而函古閣本即有,二本俱為繁體豎排版式。 【老子河上公注】可以說是現存的最早的【道德經】注本,不管其是否偽作,都是漢代興起作注的治學方法之後,流傳至今最早的【老子】注本。

本草新編(圖)

陳士鐸

【本草新編】是中醫藥臨床實踐重要參考書籍之一,由偽滿清時中醫名家陳士鐸所著,也名【本草秘錄】,是一本關於中草藥的藥典。 【編錄者案】:注意!本電子書所配草藥圖片僅供參考,不得作為識別草藥的依據,正確的草藥實物圖片應以醫師〔藥師〕見解為準,識別草藥請諮詢相關專業的醫師〔藥師〕!否則後果自負。 中醫學界對【本草新編】的評價甚高,認為書中論述的藥物『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等屬性,均有獨特見解,能闡發前人未曾闡發之處;而且書中關於藥味的配伍選用等臨床應用的宜忌,尤切要點,其臨床指導作用十分重大。 【本草新編】全書分編五卷:宮集、商集、角集、徵集、羽集,另外有四篇序言、凡例十六則、勸醫六則、七方論、十劑論、辟陶隱居十劑內增入寒熱二劑論、辟繆仲醇十劑內增升降二劑論,這些序言、論則等,對【本草新編】的編著宗旨、醫道等作了概述。 【本草新編】的五卷正文收錄了二百七十二種藥,每種藥物的記述均是首先闡述其性味功效,再就醫理辨論藥物的配伍宜忌等。【本草新編】對藥物的藥性辨證主要依據醫理,這是因為醫理是陳士鐸的專長,據考究,陳士鐸曾就【黃帝內經】撰作了【外經微言】,書中對【黃帝內經】記述的醫學理論,從多角度展開了辨證闡釋,時有新見。

老子河上公章句

河上公

【老子河上公章句】又稱【道德經河上公章句】、【老子河上公注】,簡稱【老子注】,由兩晉葛洪(三國人葛玄之孫)傳世,葛玄【序】謂漢文帝時河上公所注,【隋志·道家】亦載,而詭吊的是,【隋志·道家】又載戰國河上公注【道德經】二卷,且皆亡佚。有人因此懷疑所謂【老子注】不過是葛玄(葛玄為之序)的偽托之作,葛玄是三國時人,注【道德經】而托諸河上公,後並非不可能;況且,漢始治經以注,唐始治經以疏,絕無可能戰國即有注作;最重要的依據是【老子】的內容,馬王堆漢墓帛書顯示古本【老子】與流行本在字詞上有很大出入,如【道經】第一章的『常』在帛書裏作『恆』,這表明河上公注本其實是漢代以後的變異版本,『恆』字以避漢代帝皇之諱而改。【唐書·劉子玄傳】也認為【老子】並無河上公注者。 【史記•樂毅列傳】記載『太史公曰:始齊之蒯通及主父偃讀樂毅之報....樂臣公學黃帝、老子,其本師號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教樂臣公,樂臣公教蓋公。蓋公教於齊高密、膠西,為曹相國師。』司馬遷此處的記載,要點有二,一是並未指明河上丈人即河上公,二是並未指明河上丈人傳有【老子注】。即便河上丈人就是河上公,其亦未必就傳有【老子】注本,春秋戰國時期為學,但有作傳,未聞作章句之注者。這個中極可能存在的一種可能性是,河上公傳【老子】,而後人為之作注,得【老子注】,並偽托為【老子河上公章句】。 【老子河上公章句】由南宋『小東萊先生』呂祖謙重校。今人鳳麟以宋麻沙本老子【道德經】影印本為底本,參校中華書局的【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點校本。整理方式為簡體行文,橫排,以現代漢語標點符號標點句讀。 【老子河上公章句】可以說是現存的最早的【道德經】注本,不管其是否偽作,都是漢代興起作注的治學方法之後,流傳至今最早的【老子】注本。 【老子河上公章句】原書並不分章名。編次有河上公章句第一、河上公章句第二、河上公章句第三、河上公章句第四。【老子河上公章句】的特點是,注文簡潔清晰,意境空靈,通俗易懂。

象記法

利瑪竇

【記法】,全稱【西國記法】,或謂之【利瑪竇的記憶宮殿】,實稱【象記法】,顧名思義,即取事物之象形,以意會而記文、字也。此書主旨,乃教人記憶漢字、文言文之法,其法常基於漢字六書,以拆字取象,或會文成象,故讀者之習是法,或融合小學音韻訓詁,乃為便易,且又助於漢字之學習。 【象記法】作者是明朝萬曆廿三年傳教士利瑪竇所著,利瑪竇作為西域之人,原不識一文一字,以傳教之需,十三年而識字作文,又能倒背經典如流,即中土之學士亦不能比之。是見本書之法,必有值得學習之處。 或謂【象記法】時有戲謔之嫌,誠然是言,而以一胡人之資質,冀其學究如中土之才,其望奢甚。所取其書者,強記益憶之法而已,彼不能拆字盡六書,即今學者亦不能乎? 【象記法】全書共歸六篇:即原本篇、明用篇、設位篇、立象篇、定識篇、廣資篇。書中文言文法,甚為正宗,以口語而強省為文者,稀罕難見,吾初讀此書,甚異之,驚嘆利瑪竇以十三年之功,而文法純青如此乎?及至後序,乃了其故,此利氏中土友人刪潤之功也。 為便於讀者閱讀,今取後序置前,是序署名朱鼎澣,即讀者先讀朱序,然後閱文,乃知其原由,不至於迷茫也。 書中大量案舉訓詁漢字之例,蓋其荒謬者甚,自其成書,即未曾流行廣泛,終至佚亡。今本所由者,乃是巴黎圖書館藏版本。 利瑪竇開篇即喻記憶之所在,乃是顱囪後枕骨內之腦髓,無論矣,又以硬軟剛柔喻記憶之深淺恆暫,雖有所合理,終非科學之定論,故不必考究。凡記憶強弱,一在記法,二在用功,古訓有雲,勤能補拙,誠哉是言,讀者請悉之。

道德經

王弼

此版本【道德經】是基於【王弼老子注】的再解讀,【王弼老子注】是樓宇烈先生對王弼的【老子注】進行校勘標點而成。 王弼老子注是王弼創建玄學,將道學從兩漢經學過渡為魏晉玄學的基石。在【老子注】中,王弼創造性地提出了崇本息末的觀念,並奠定了名學的基本原理:本於自然。 王弼老子注在學術上系統地梳理了道儒兩家學說的關係,這不僅促成了漢魏時期道儒二學的相互融通,其對後世的學術方法也有極大影響,如推動了現代解釋學、及中國道學史等學術研究的發展。 玄學的創立,直接影響了道教的發展方向,同時也促進了道學的發展。魏晉開始,士族泛起清談之風,以詭異新奇為尚,文辭修飾更是達到了以文害用的地步,這些社會風貌都與玄學有一定的淵源關係。

素書

黃石公著/張商英注

本文所錄之【素書】,以日本京都大學藏本為準。 經筆者對比四庫版【素書】與日本京都大學藏本,見其用字時而有異,且文句表意甚遠,而以京都大學藏本較合乎道理,合乎文法,故以該版本為正本。【註:京都大學藏本為玄昌(日本慶長時人)校抄本,其中亦有甚多之錯別字,漏抄,今雖以之為正本,然其版本仍需考正。疑錯疑漏之處筆者將標誌之。】 今摘引二版本部分內容陳列如下,供讀者斟酌。 以下為四庫版【素書】原序段摘: 黃石公素書六篇,按,前漢黃石公圯橋所授子房素書,世人多以【三略】為是,蓋傳之者誤也,晉亂有盜發子房冢,於玉枕中獲此書,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秘戒,不許傳於不道不神不聖不賢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傳,亦受其殃。嗚呼,其慎重如此,黃石公得子房而傳之,子房不得其傳而?之,後五百餘年,而盜獲之。自是,【素書】始傳於人間,然其傳者特黃石公之言耳。 以下為京都大學藏本【素書】原序段摘: 黃石公素書六篇,按【前漢列傳】,黃石公圯橋所授子房【素書】。世人多以【三略(略)】為是,蓋傳之者誤也。晉亂有盜發子房冢,於枕中獲此書。凡三百六言,上有秘戒,不許傳於不道不神不聖不賢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嗚呼,其慎重如此,黃石公得子房而傳之,子房不得其傳而葬之。後五百餘年,而盜獲之,自是素書始傳於世間。然其傳者,特黃石公之言耳。 以下為四庫版【素書】原始章摘句: 夫道徳仁義禮,五者一體也。注曰,離而用,則有五,合而渾之,則為一,一之所以貫五,五所以衍一。 以下為京都大學藏本【素書】原始章摘句: 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注曰,離而用之,則有五,合而渾之,則為一;一,所以貫五,五,所以行一。 四庫版之原序大幅增刪原文,且行文不循文法。正文則肆意篡改文字,如原始章張商英注文『五所以行一』更改為『五所以衍一』,其意已遠。

三略

黃石公

【三略】,又稱【黃石公三略】,是中國古代著名兵書,選人用人第一參考書,與六韜統稱六韜三略,較【六韜】更為精深、全面。北宋神宗元豐年間被列【武經七書】之一。舊稱為黃石公所著,傳與漢初張良助漢高祖一統天下,而得以問世,但據【史記·留侯世家】記載,黃石公傳與張良的書為【太公兵法】,而非【三略】,故世人疑其著者。據當今學者考證,【三略】成書於西漢末年,其真實作者已不可考。 【三略】是中國古代第一部專講戰略的兵書,以論述政治戰略為主,兼及軍事戰略。該書問世以來,受到歷代政治家、兵家和學者的重視。南宋晁公武稱其:『論用兵機之妙、嚴明之決,軍可以死易生,國可以存易亡。』該書還先後傳入日本和朝鮮,並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而今,該書被翻譯成各國語言,為其將領必讀書籍。 【三略】分上略(策略)、中略(謀略)、下略(戰略)三卷,共三千八百餘字。現存之最早的刊本為南宋孝宗、光宗年間所刻【武經七書】本,本電子版以【續古逸叢書】影宋【五經七書】為底本,對底本上明顯的錯、衍、脫、誤之處,則參照【五經七書講義】、【五經七書匯解】、【五經七書直解】等進行校改。文中假借字和古體字一般隨文用現代字替代,未替代的在注釋中註明。

周髀算經

佚名

【周髀算經】初名【周髀】,唐初改名【周髀算經】,是中國古代十大算經書籍之一。 【周髀算經】向來被認為是中國最古老的天文學及數學著作,其成書時間,目前公認在黃帝2597年前後,即公元前一世紀。【周髀算經】的內容,是以商高與周公的問答形式陳述而成,主要闡明當時的蓋天說、四分曆法。唐初規定它為國子監明算科的教材之一,故改名【周髀算經】。 【周髀算經】在數學領域的成就,一是勾股定理,二是勾股定理在測量上的應用,三是勾股定理的測量應用在天文計量上的實踐。 【周髀算經】確立天文曆法,揭示日月星辰運行規律,主要運用了氣候上的四季更替,氣候變化,以及地理上的南北有極,晝夜相推等自然現象。 其後的歷代數學家,皆參考【周髀算經】以為基礎,並不斷創新、發展。

飲膳正要

忽思慧

【飲膳正要】為元蒙殖民朝代飲膳太醫忽思慧所撰,該書是一部古代營養學專著,此書著成於元蒙殖民朝代天曆三年(公元1330年)。 全書共三卷。卷一講的是諸般禁忌,聚珍品撰。卷二講的是諸般湯煎,食療諸病及食物相反中毒等。卷三講的是米谷品,獸品、禽品、魚品、果菜品和料物等。 【飲膳正要】記載藥膳方和食療方非常豐富,特別注重闡述各種飲撰的性味與滋補作用,並有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飲酒避忌等內容。它從健康人的實際飲食需要出發,以正常人膳食標準立論,制定了一套飲食衛生法則。 【飲膳正要】還具體闡發了飲食衛生,營養療法,乃至食物中毒的防治等。作者強調營養學的醫療作用,他認為最好少吃藥,平時注意營養調劑;不吃藥也能治病。 【飲膳正要】對春、夏、秋、冬四時所宜"吃什麼東西,都有論述。書中還附有許多插圖,如每種食物的性狀,對身體有什麼好處,能治什麼疾病等,都一一加以說明。書中還提倡講究個人衛生,如對飯後漱口、早晚刷牙、晚上洗腳、薄滋味、戒暴怒等,都有論述。 附錄版畫二十餘幅,文圖並茂,為我國現存第一部完整的飲食衛生和食療專書,也是一部頗有價值的古代食譜。

五策書

五策書,所謂五策者,農事策、內政策、貨殖策、征伐策、籌民策,等帝王治平五要也。 五策書乃今之奇人所著作,多有奇論,以作者所謂,欲通其義,必由於素書、鬼谷之學,然後辨之。是書偏僻漢字繁多,或以文義所需故也,每遇必檢諸國學百科之漢字典。

王雪華講金匱要略

王雪華

【金匱要略方論】是我國東漢時代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的雜病部分,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診治雜病的專書。同時,它也是世界上現存較早的一部診治雜病的專書。所說專書,就意味着它是專講雜病治療學的。作者認為,它既是雜病治療學,也是張仲景雜病的辨證治療學。這本書是張仲景在東漢末年完成並問世,具有首創性,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稱其為經典著作,是我們中醫藥後學者、從業者、研究者的必讀之書。 本書是王雪華【金匱要略】文字稿,共八十全集。

太玄經

揚雄

【太玄經】,漢揚雄撰,也稱【揚子太玄經】,簡稱【太玄】、【玄經】。【太玄經】是作者在精研【周易】的二進制後演繹而出的三進制體系。充分地詮釋了『天,地,人』的互動理念。是世界中最早的三進制體系著作。該書在當世不為人理解,並以語言笑話作者,可作者不予理睬,還笑着說後世將大顯光彩。並繪有玄圖一副,因歷代印刷技術而沒流傳於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