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是儒家十三經之一,闡釋家、國、天下倫理的經典著作,是國學經典中十分重要的一部。 【孝經】據傳聞是孔子為給曾子闡述孝道所著,但南宋時被質疑為後人附會之作。對【孝經】的註疏,自西漢以降,至於魏晉南北朝之間,有上百家之多。現在流行的【孝經註疏】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孝經註疏】全書共分九卷十八章。 【孝經註疏】是【十三經註疏】裏,篇幅之至少者。【孝經】在漢代有今文、古文兩種版本,今文版本由鄭玄作注,古文版本由孔安國作傳。及至唐代,唐玄宗李隆基整合了兩種版本,並親自作注,命元行沖作疏,以為普及本。 其後鄭孔兩家注傳本失傳。 宋代邢昺以元行沖疏本為基礎,重疏而成【孝經註疏】,【十三經註疏】以為定本收錄。 華韻國學經典網收錄的此版本,以明代泰定本為底本,參校吸納了滿清阮元本(按:此人為滿清欽定的篡改經典的主要人物)等的整理校勘成果,重新進行了勘誤補缺,並加了標點。書後還附有序跋提要,供讀者研究。整理者金良年先生對【註疏】研究多年,頗有心得,是這方面造詣很深的專家。 【孝經】是以孝為核心來闡述儒家的倫理學說的,明確『孝』是天道典範:『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認為孝是人道根本:『人之行,莫大於孝』,因此,國君以孝治國,臣民以孝立家。 對於滿清造謠的『忠孝兩難全』思想,【孝經】早就有所闡發:『忠』是『孝』的發展及擴展,即將家族倫理中的『孝』擴展到君臣倫理:『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 【孝經】對如何行『孝』,也作了系統而詳細的闡釋。
【孝經賞析】是賈陸英先生對【孝經】的註解。【轉載請註明出處】 【孝經賞析】原書只有賞析部分,原文及譯文分散融合在賞析部分中,在編錄本電子書時,為方便讀者閱讀理解,經賈陸英先生同意,發佈者摘引了注釋內容較為準確的,公開免費流行於互聯網的『原文+注釋』內容,這部分內容原作者未有署名,摘引本電子書中時,進行了整合,將注釋內容間雜於原文之中,更便於讀者理解。 【孝經賞析】就【孝經】原十八章,撰十八講,另外包括兩章前言:【孝經】概述、【孝經】的當代意義和價值。 關於【孝經】的作者,賈陸英先生贊同歷代學者的看法,即『說法不一』,同時也引述了【四庫全書總目】的觀點:『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及【史記】中司馬遷的觀點:『孔子以為(曾參)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 歷代之所以認為作者不定,是因為該書在先秦並未見流行,而始流行於唐玄宗作注之後,且書中的部分章節歷代受到爭議。也因為如此,【孝經】在宋代以前,並不算是儒家經典,而只是普通儒學著作,在歷代的科舉考試及官方教育機構中,也未列為必讀必考書目,而自宋代開始,【孝經】被列儒家十三經之一。 有一點題外話不得不提的是,明代以後提倡的廿四孝,其內容的爭議程度,較【孝經】有過無不及,此類內容的學習應當謹慎對待。 賈陸英先生認為,【孝經】全書可以分為五部分。 第一部分為第一章,是全篇的宗旨所在,集中概述孝道的義理。 第二部分為二至六章,分別對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的孝道進行闡述。 第三部分為七至十一章,主要論述孝道與治國的關係,強調孝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為十二至十四章,是對第1章中關於『要道』、『至德』、『揚名』三個基本概念的引申和發揮。 第五部分為十五至十八章,分別就『諫諍』、『感應』、『事君』、『喪親』作進一步闡述,是對前三部分內容的發揮和補充。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