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的圖書部
公羊壽,公羊敢之子,公羊高玄孫,西漢齊人,具體生卒、貫藉不詳。漢景帝時公羊壽與胡毋子都著【春秋】於竹帛,並爲之傳。 何休生於公元129年,卒於公元182年,字邵公,是東漢任城樊人,亦即當今的山東省兗州。何休著有【春秋公羊傳解詁】、【春秋漢議】,用春秋大義,辨議朝政。另外還爲【孝經】、【論語】等作了注。 徐彥,唐朝人,生卒貫藉俱不詳。 李學勤,生於公元1933年,卒於公元2019年,畢業於清華哲學系,是古文字學專家,致力於漢代及之前的文獻考古研究。
此本【春秋公羊傳註疏】是以網上公開流行的版本爲基本,再參校李學勤先生主編的【十三經註疏】之【春秋公羊傳註疏】,糾誤補漏,標點、排版則根據電子書的特點,以便於閱讀理解爲原則,排版發布。 【春秋公羊傳註疏】,是漢朝公羊壽所傳【春秋】,即【春秋公羊傳】,同朝何休爲【春秋公羊傳】解詁,得【春秋公羊解詁】,唐朝徐彥爲【春秋公羊解詁】作疏,得【春秋公羊傳註疏】。 李學勤主編的【春秋公羊傳註疏】,其底本是是滿清嘉慶時期,南昌大學堂重印的宋本【十三經註疏】,該書由阮元奉旨主編,雖說是重印,實際上在校注方面做了非常大的改動,如採納了後世的註疏,增刪主編者認爲偽作的地方。滿清對經典史籍的篡改是舉世皆知的,爲了控制道統的話語權,可謂是不擇手段,如將『大一統』理論從春秋學中獨立出來,剔除了其前提如『夷夏大防』基本原則及『尊王攘夷』等核心理論,意圖以滿清疆域的大一統,正當化其政權性質。 本電子書爲了方便讀者閱讀及理解,在編錄排版上用字體的顏色、粗細來區別經、傳、注(解詁)、疏四部分內容,甚至在內容結構上也做了一些修訂,如原文『釋曰』,統一修改爲『解雲』,而一些沒有『解雲』二字開關的疏文,爲了方便讀者閱讀理解,也添加了此二字。以求本文字版【春秋公羊傳註疏】比紙質書籍更便於閱讀。 其中經文用粗體大字,傳文用細體大字,注文用土黃色小字,疏文用灰色小字,以便讀者對四部分內容一目了然,能輕鬆地連貫閱讀各部分內容。 【春秋公羊傳註疏】共二十八卷。戰國公羊高撰,漢何休注,唐徐彥疏。 東漢何休著【春秋公羊解詁】(爲方便閱讀,本站歸十一編);唐代徐彥疏,得二十八卷,因名【春秋公羊傳註疏】。何休研究今文諸經,爲【春秋公羊傳】制定義例,使成爲有條理的今文經學著作。徐彥作疏也保存了唐以前的一些舊說。 【隋書·經籍志】記何休【解詁】爲十一卷;【文獻通考】記徐彥【疏】爲三十卷,今本合刻爲二十八卷者,乃爲宋人所析。何氏【解詁】單行本較多,有汪氏問禮堂仿宋紹熙宋仁仲十二卷本,閩監毛殿江西五本,陸有宋刊十行本,明刊九行本以及同文書局本等。 【春秋公羊傳】又稱【公羊傳】、【公羊春秋】,儒家經典之一,專門闡釋【春秋】微言大義,爲今文經學的重要典籍。 【春秋公羊傳】作者爲公羊高,高爲齊人(今山東),相傳是孔子弟子子夏的學生,專治【春秋】。最初只有口說流傳,西漢景帝時,傳至玄孫(第四代孫)公羊壽時,壽始與齊人胡母生將【春秋公羊傳】『著於帛書』。 【春秋公羊傳】雖爲公羊氏子孫世代口耳相授,但其內容實際上並非盡出一家,傳者亦並非盡爲公羊氏一家。其以問答體逐層逐字闡釋【春秋】經文之書法、義例,主旨爲微言與大義,微言爲後王立法,使其尊周室,親中國,斥夷狄,宣揚了大一統思想,大義則誅亂臣賊子,辨是非,別嫌疑,明善惡,宣揚德義。 其學傳至兩漢,又與讖緯之說相結合,其說解時陷於荒誕無稽,章句繁瑣蔓蕪。有時數十萬言乃至一百餘萬言猶不能解明傳意。 東漢何休受董仲舒余脈,精研今文經學,凡歷十七年乃成【春秋公羊傳解詁】。其書合經傳於一帙,廢除章句之學,依胡母生條例爲【公羊傳】定三科九旨凡例,新周、故宋,以【春秋】當新王,此爲一科三旨;所見異詞,所聞異詞,所傳聞異詞,此爲二科六旨;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四夷,此爲三科,統而並之,則是三科九旨。此外,尚有五始、七等、六輔、二類、五始者爲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是也;七等者爲州、國、氏、人、名、字、子;六輔者爲公輔天子、卿輔公、大夫輔卿、士輔大夫、京是輔君、諸夏輔京師是也;二類者乃人事與災異是也。 由此,何氏系統地闡發了【春秋】中的微言大義。 此書既出,遂成爲今文經學家議政的主要理論依據,並對後來的儒家思想產生了重大影響;同時,亦爲研究戰國秦漢間儒家思想觀點提供了豐富的參考數據。 徐彥爲【公羊傳】作疏,【新唐書·藝文志】失載,【崇文總目】始著錄,稱不著撰人名氏,或雲徐彥,【廣川藏書志】亦記世傳爲徐彥撰,不知時代,意其在貞元、長慶之後。其撰疏始末,現亦毋得詳知。【四庫全書總】據疏中『□之戰』一條猶及見孫炎【爾雅注】完本,定其在宋以前;又據『葬桓王』一條,全襲用楊士勛【穀梁傳疏】,又定其在貞觀以後;據疏中多自設問答,文繁語復,與邱光庭【兼明書】相近,唐末文體,遂依【廣川藏書志】,終定其爲貞元、長慶之後人,此疏亦於其時告成。徐疏爲公羊學發展史上的一部重要之作,對公羊學的發展有承上啟下之功。
【周禮註疏】文字版由東漢經學家鄭玄爲【周禮】作注,唐朝賈公彥爲鄭注作疏而成。系今人李學勤主編,趙伯雄整理,王文錦審定的,其整理底本爲滿清嘉慶時期的阮本【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 此本【周禮註疏】是以網上公開流行的版本爲基本,再參校李學勤先生主編的【十三經註疏】之【周禮註疏】,糾誤補漏,標點、排版則根據電子書的特點,以便於閱讀理解爲原則,排版發布。 【周禮】,原名【周官】,講述的是周代的官制,即政治制度,相傳西周時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周公旦所著。【周禮】與【儀禮】、【禮記】並稱『三禮』,分爲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官篇目,記載國家的治教禮政刑事六典。上至天文曆象,九州要事;下至民生經濟,草木蟲魚。凡國家制度,政法文教,禮樂兵刑,賦稅度支,膳食衣飾,寢廟車馬,農商醫卜,工藝製作,各種名物、典章、制度,無所不包。 據傳聞,西漢景帝武帝之間,河間獻王劉德從民間徵得一批古書,其中就有【周官】。王莽時,劉歆奏請將【周官】列爲官學,並更名【周禮】。【周禮】成爲官學後,注家蜂湧而起,學術派別林立。東漢鄭玄乃貫通諸家,作【周禮注】,因於鄭玄的學術聲望,【周禮注】取代了諸家之說,並將【周禮】捧爲【三禮】之首。 唐朝時期,賈公彥在鄭玄【周禮注】基礎上,作【周禮疏】 ,後世凡研讀【周禮】者,俱不離此二家。 此次整理,以國家圖書館藏宋八行本【周禮疏】爲底本,參校【唐石經】、【蜀石經】以及歷代善本,並吸收了國內外各家的研究成果,加以標點,可以說,整理後的【周禮註疏】是目前爲止的最好的本子。
此本【周易正義】是簡體橫排本,李學勤主編,【十三經註疏】整理委員會依據中華書局影印四庫阮元刻本,進行校勘、標點、並簡化原文而成。本書收錄了阮刻本原有的附錄。滿清嘉慶廿一年,即公元1816年,阮元主持了南昌學堂進行的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後世稱之阮本。 【周易正義】由魏晉王弼注,唐朝孔穎達疏,李申、盧光明整理,呂紹綱審定,並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十三經註疏】的【周易正義】整理本,雖以阮本爲基礎,但博採前人註記,擇其善者而錄之。校勘方面,主要收錄的除了阮本校勘記,還有孫詒讓的註疏校記,值得注意的是,阮本在校勘過程中,有刻意依據滿清朝廷要求,對唐宋版本進行篡改增刪的行爲,在閱讀的過程中,務必保持思辨,切勿以爲標準版本。 【周易】是儒家十三經之一,又是儒家經典之首,想要研習儒家經典,【周易】的學習首當其衝。隨著時代的發展,經學的復歸,【周易正義】等十三經正義也逐步重返學者之堂。 【周易正義】的註疏較爲通俗易懂,對於有一定文言文閱讀能力,而又是初學的讀者,較爲合適。 【易】本是卜筮之書,以象類思維爲主,是聖賢察天以象物的重典。王弼注後,歷代常有人難其義,至孔穎達奉詔作疏,才又推崇王弼之注,而前人難王弼義者,其說皆廢,蓋以王弼所注爲是。今人學【周易】,從【周易正義】入手,亦可研習其象類思維,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取象於客觀事物,而指導自己的處事行爲。
【毛詩正義】是【毛詩】的註疏,由漢代鄭玄作箋,唐代孔穎達作疏,【毛詩】是【詩經】的傳,由漢代毛亨訓傳。 【毛詩正義】PDF電子是【毛詩正義】的影印本,本書僅供讀者個人學習研究,不得用於非法商業用途。 本書是李學勤主編的【十三經註疏】之一,由龔抗雲、李傳書、胡漸逵、肖永明、夏先培共同整理,以滿清嘉慶時期阮刻本爲底本,進行內容、文字的校勘,並用現代漢語標點標示句讀。 【毛詩正義】所作傳者,初或不定。鄭玄謂『魯人大毛公爲訓詁傳...小毛公爲博士』,是有二毛之說。【隋書·經籍志】謂『漢河間太守毛萇傳,鄭氏箋』,陸璣【毛詩草木蟲魚疏】謂孔子授卜商(子夏),商授曾申,曾申授李克,李克授孟仲子,孟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荀卿,荀卿授毛享,毛享作訓詁傳授毛萇。因此,時人謂毛亨爲大毛公,毛萇爲小毛公,由此得出,【詩經】的傳是毛亨所作。 【毛詩正義】的鄭箋。鄭玄發明【毛詩】,並謂之箋,【博物志】:『毛公嘗爲北海郡守,康成是此郡人,故以爲敬』。這種說法忽略了時間的錯位,鄭玄是漢末之人,毛太守卻是四百年前之人。由此可見,鄭玄爲箋,與『毛公』並無太大關係。 【詩】的名稱演變。【詩】不是一開始就稱爲【詩經】的,孔子刪【詩】,得『詩三百』,以授弟子。孔子所傳的【詩】,躲過秦朝焚書之劫,得以流傳下來,漢代立爲官學五經之一,是謂【詩經】。【詩經】在毛亨作傳後得【毛詩】,漢鄭玄爲【毛詩】作箋,唐孔穎達爲【毛詩】及箋作疏,得【毛詩正義】。 【詩經】,主要記述了三代時期的『風、雅、頌』,其主旨是提倡淳樸、正義的民風,防止邪僻的世風。當時政通和,詩歌即表現得歡樂,且朝野皆然,當時政暴塞,詩歌即表現出怨憤,多刺其弊。詩歌都能發於性情,諧於韻律,無論是唱的人,還是聽的人,都能沁其心肺,因此,孔子概括【詩經】,謂『性無邪』。
【尚書正義】是漢代孔安國所傳孔子宅壁的【古文尚書】,唐孔穎達作疏,今人廖名春、陳明標點整理,呂紹綱審定,並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本PDF電子書是其第一版影印本,本書僅供讀者個人學習研究之用,不得用於非法商業用途。 【尚書正義】是李學勤主編的【十三經註疏】之一,其底本是滿清嘉慶廿一年,即公元1816年,阮元主持的『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學界簡稱『阮本』。 【尚書正義】乃是在阮本的基礎上,采博其他諸家註疏之善者,再用現代漢語標點標示句讀、書名、人名等,若是簡體字本,用橫排,若是繁體字本用豎排。 對於學歷水平低,或普通讀者,我們建議閱讀簡體橫排版本,對於高學歷,或漢語水平稍高的讀者,我們建議使用繁體豎排版本。相對而言,繁體堅持版本在用字、標點等方面更準確,對於電子書閱讀,也更加友善,放大字體的時候,豎排版本的閱讀體驗更加好。 【尚書正義】依託孔安國傳,然而,宋朝朱熹以降,嘗有學者以地名人事之後出而有記載爲由,斥其爲偽書。如梅鷟在【尚書考異】中認爲,【禹貢】所記『瀍水出河南北山』『積石山在金城西南羌中』,其地名俱在孔安國之後才設立。又朱彝尊在【經義考】中,認爲【尚書·序】的『東海駒驪、扶餘、馯貊之屬』有誤,駒驪是漢元帝時始建國,漢武帝時的孔安國必未識其名。以上之確鑿證據,證明【尚書正義】並非孔安國所傳,乃是後人所偽托。 不管如何,我們今天是要學習【尚書正義】的知識,至於真偽,又是他學了,於此當無爲礙。
【周禮註疏】是漢代鄭玄爲【周禮】作注,唐代賈公彥又爲之作疏而成。 【周禮註疏PDF】電子書是今人李學勤主編的【十三經註疏】系列叢書之一【周禮註疏】的影印本,僅供讀者學習研究,不得用於非法商業途徑。 【周禮註疏】由今人趙伯雄整理(添加現代漢語標點,並校對文字內容),王文錦審定。其整理底本是滿清嘉慶阮刻本【重刋宋本十三經註疏】,簡稱阮本。該版本採用宋本十三經爲底本,但對內容做了篡改,後又焚毀原籍,僅存阮本以宣傳滿清政權的正當性,讀者閱讀這些書籍時應當保持警惕的思辨精神,並結合實踐辨證,主要是警惕愚忠愚孝包容之類的思想。 【周禮】一書或謂偽書,理由是典籍記載的最早出處是河間獻王劉歆,發現【古文尚書】的也是劉歆,但【尚書】的典據豐富,而【周禮】托爲周公之書,卻在更早的典籍中無所記載。 或謂【周禮】其實並未經行,鄭樵所著的【通志】記載了孫處的話:『周居攝六年之後,書成歸豐,而實未嘗行....預爲之以待他日之用』。 【周禮】記錄了周公所制之禮,周公制禮之後,西周進入快速發展,國富民強的時代,卻也是事實。幽王時,禮儀乃爲崩壞,孔子言諸侯專伐『十世希不失』。至於周公『制禮』與『【周禮】』的關係,則不得而知。 而像【周禮】等經書爲何集中在漢代『爆發』『復出』,【馬融傳】說,『秦自孝公已下,用商君之法,其政酷烈』,一反【周官】【周禮】,『故始皇禁挾書,特疾惡,欲絕滅之....是以隱藏百年。孝武帝始除挾書之律....時眾儒並出共排,以爲非是』。如此說來,漢代諸書『復出』,也是引起了相當的非議的。
【儀禮註疏】是漢代鄭玄爲【儀禮】作注,唐代賈公彥又爲鄭注作疏而成,是李學勤主編的【十三經註疏】之一。與其他十二經一樣, 本書也同時編錄了簡體橫排本與繁體豎排本,簡體本目錄置前,繁體本目錄置後。 【儀禮註疏】PDF電子書,是今人彭林整理、王文錦審定的,並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儀禮註疏】的影印本。本書僅供讀者學習研究,不得用於非法商業用途。 【儀禮】也是漢代『復出』經典之一,與古文【尚書】同時由劉歆在 孔子宅壁中發現,亦謂古文【儀禮】。今文【儀禮】有三版本,一是 戴德本,二是戴聖本,三是劉向別錄本。二戴本不別尊卑吉凶次第倫 序,鄭玄棄之,而注劉向別錄本,同時又參考校對於古文本。有時取 古文本,則今文本旁註解釋,有時取今文本,則古文本旁註解釋。鄭 玄之後,賈公彥之前,【儀禮】義疏註解者並不止一家,只是多數亡 佚罷了。 【儀禮】歷來難讀,至於【儀禮註疏】,歷代也往往不能得其正解,導致該書在傳寫過程中,脫文誤句不時出現。明末清初的顧炎武曾以唐石刻九經,校對明監本,發現【儀禮】的偽、脫情況特別嚴重。比如,【士昏禮】脫了『婿授綏姆辭曰未教不足與爲禮也』,【鄉射禮】脫去『士鹿中翿旌以獲』,【士虞禮】又脫失『哭止告事畢賓出』,等等。這些脫失,都被顧炎武收錄於其【日知錄】中。 【儀禮註疏】的整理,是以滿清時期的【重刋宋本十三經】,即阮刻本爲底本,再標示現代漢語標點符號。其出版分簡體本、繁體本兩種,簡體以中國大陸的簡化漢字重寫全文,並以橫排、現代標點的方式進行排版刊發;繁體本即保持原文原字原汁,並以漢字的傳統書寫方式即豎排並標點句讀進行排版刊發。本書,即【儀禮註疏】PDF電子書兼錄兩種版本,簡體本足以滿足普通大眾的需求,繁體本即可以流傳後世。 【儀禮註疏】的閱讀理解,其文義應當以繁體本爲准。
【禮記正義】,漢鄭玄爲【禮記】作注,唐孔穎達又爲鄭注作疏,乃成。【禮記正義】PDF電子書,是今人李學勤主編的【十三經註疏】之一,該書由今人龔抗雲整理,王文錦審定,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其整理底本是滿清時期阮刻本,所謂阮刻本,即是阮元奉滿清朝旨編纂的【重刋宋本十三經註疏】,阮刻本的編纂方式是,徵集民間及官方的相關古籍,對其中內容進行篡改之後錄入【四庫全書】,然後對原古籍集中銷毀。其整理方式有兩種,一是對原文按中國大陸簡化字標準進行全文簡化重寫,並標以中國大陸通行的現代漢語的標點符號,印刷排版模式是橫排;二是保留原文,僅標以台港等地的現代漢語標點符號,印刷排版模式是豎排。 【禮記正義】的來源。【禮記】是一部禮義經典,是研習、闡發【儀禮】的義理文集。【隋書·經籍志】記載,漢河間獻王求自民間得百三十一篇孔子門人及其後學所記的【儀禮】學習論記。劉向考校經學典籍時,檢校得百三十篇,於是爲之次第並敘述。劉向後來又得到【明堂陰陽記】卅三篇,【孔子三朝記】七篇,【王史氏記】廿一篇,【樂記】廿三篇,並前所得百三十篇,乃爲兩百一十四篇。戴德時,將以上的兩百餘篇,刪減爲八十五篇,後人謂之【大戴記】。戴聖又將其刪並爲卌九篇,這就是【小戴記】了。有人說【小戴記】應該是卌六篇,後來的馬融補充爲卌九篇的,但馬融的學生鄭玄卻記述,謂戴聖授橋季卿【禮記章句】四十九篇。鄭玄在【六藝論】中明確說到 :戴聖傳禮四十九篇,則此【禮記】是也。
【孝經註疏】是唐玄宗注【孝經】,宋代邢昺又爲其注作疏而成。此本【孝經註疏】PDF電子書,是今人李學勤主編的【十三經註疏】之,由今人鄧洪波整理,錢遜審定。整理參照的底本,是滿清嘉慶時南昌學堂重刻的【重刋宋本十三經註疏】,該版本也簡稱阮本,概由阮元奉旨編撰。 【孝經】是孔子親自著述,用以教授弟子的『百行之宗』『五教之要』(邢昺【孝經註疏序】語)。【孝經】有古今文兩種版本,今文是鄭玄注本,古文是孔安國注本。鄭玄注本或謂傳自荀昶,但在【鄭志】上沒有說明荀昶的名字,因此實際出處並不明朗。孔安國注本出自劉炫,但【隋書】明確論證了該注本是偽作。 唐玄宗時期,朝廷要求大臣們相互質辨校定,右庶子劉知幾認爲古文確鑿,並陳列了十二條論點駁斥鄭注的今本;同時,國子祭酒司馬貞認爲今本確切,並認爲【閨門章】的章句內容凡俗鄙陋,【庶人章】又『妄加』子曰之語。自此存今廢古,今本流傳開來,唐玄宗所注也是今本。值得注意的是,元代熊禾的【董鼎孝經大義序】認爲,今文本沒有【閨門章】是唐代出現宮闈之亂,導致宮庭亂倫的源頭。明代孫姓學者所作【孝經辨疑】也提到,司馬貞削去【閨門章】,遂成唐朝之國諱(冊封楊貴妃)。 阮本【孝經註疏】仍用唐玄宗所注【孝經】版本。
【春秋公羊傳註疏】,漢代公羊壽爲【春秋】作傳成【春秋公羊傳】(簡稱【公羊傳】),何休爲【公羊傳】解詁作【公羊傳解詁】,唐代徐彥又爲【公羊傳解詁】作疏,乃成【春秋公羊傳註疏】。 【春秋公羊傳註疏】PDF電子書,是今人李學勤主編的【十三經註疏】影印本之一,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由浦衛忠整理,楊向奎審定。整理的底本是滿清嘉慶時期,南昌大學堂重印的宋本【十三經註疏】,該書由阮元奉旨主編,雖說是重印,實際上在校注方面做了非常大的改動,如採納了後世的註疏,增刪主編者認爲偽作的地方。滿清對經典史籍的篡改是舉世皆知的,爲了控制道統的話語權,可謂是不擇手段,如將『大一統』理論從春秋學中獨立出來,剔除了其前提如『夷夏大防』基本原則及『尊王攘夷』等核心理論,意圖以滿清疆域的大一統,正當化其政權性質。 『夷夏大防』是中國人文歷史的基本原則,『尊王攘夷』是興復堯舜文武王道的核心理論,『大一統』只是這些原則、理論的結果之一,『大一統』在失去『夷夏大防』原則,『尊王攘夷』理論的基礎,對現代根本無借鑑的意義,或者說,這樣的『大一統』理論與中國人文歷史上的『大一統』毫不相干。 有人將公羊學解說爲『大義滅親』『撥亂反正』『強化中央集權』,這是強枝弱干、強詞奪理、歪曲偏頗之說,『尊王攘夷』,尊的不是中央集權,而是王道,攘的不是諸侯地方,而是野蠻不化的族群,攘的是背經叛道,施行暴政,違背王道的勢力。 閱讀【春秋公羊傳註疏】時,讀者應當認識到這一點,否則是無法理解公羊學的。 【春秋】記載的歷史時期,起始於春秋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元),終於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 【春秋】之傳,據何注、徐疏記載:子夏傳於公羊高,高傳其子平,平傳其子地,地傳其子敢,敢傳其子壽。到了公羊壽,與齊人胡毋子都,才寫在竹帛上。 【監本附音春秋公羊傳註疏序】說,『孔子有云:「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此二學者,聖人之極致,治世之要務也。」』由此可見,春秋之學,孝經之學,其要不亞於【論語】。然而,【論語】作爲聖賢論道之著述,其爲道義也,而志、行,乃是器用之術。又說:『傳【春秋】者非一,本據亂而作,其中多非常異義可怪之論,至有倍經、任意、反傳違戾者。』則可見往世不重【春秋】,是出於不倡『非常異義』『可怪之論』,是爲了避免『背經』『任意』『反傳』。 但公羊之學,義在尊王,務在攘夷,凡亂世皆當用,未可廢置。
【春秋穀梁傳註疏】是穀梁子再傳弟子爲【春秋】作傳,晉代范甯爲【穀梁傳】撰集解,唐代楊士勛再爲【集解】作疏乃成。 【春秋穀梁傳註疏】PDF電子書是今人李學勤主編的【十三經註疏】的影印本之一。由今人夏先培先生整理,楊向奎先生審定,並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其整理底本是滿清嘉慶時期阮元奉旨主持的【重刋宋本十三經註疏】,簡稱阮本,據稱該書收錄各種典籍時,對內容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篡改。雖阮元自稱是依據前人校勘結論對典籍進行取捨修訂,但任何一種學說,前人的觀點都可能相去迥遠,甚至針鋒相對,南轅北轍。因此,依據前人之說,只是爲自己隨便篡改典籍找個藉口罷了。 夏先培先生的整理主要是在阮本底本之上借用現代漢語標點符號進行標點,然後分繁簡兩種版本進行排版,簡體版本是橫排的,繁體版本是仿宋豎排的。 【春秋穀梁傳】的傳,有人說是穀梁子所作,但書中有引用後人的語句,故必不可能是穀梁子爲之傳。如『尸子曰』,尸子是秦人商鞅的老師,在穀梁子之後。穀梁子是子夏的學生,其【春秋】就是受諸子夏。 穀梁學遠不及於公羊學、左傳學,因此【穀梁傳】一書有所錯佚,甚至後人爲之所作的註疏,亦有錯佚,即不足爲奇。 穀梁學在現代人的解讀來看,認爲其強調的是君王的權威,且王權不應受到限制;又注重君臣職分之別、尊卑之定,並由此各循其禮,達到平治的狀態。又有人說穀梁學並不認可政權的更迭。 這些只是現代人的解讀,有時是十分淺顯而謬誤的,比如現代人就將公羊學解讀爲爲中央集權服務,這是十分可笑的,由此可見現代人對儒家學派,往往局限於時代,而無法探得其實質。 讀者在閱讀【春秋穀梁傳註疏】時,應當多注重【穀梁傳】的原文意旨,再辨識註解的合理及謬誤之處。
【春秋左傳正義】是今人李學勤主編的,龔抗雲、于振波等五人,以滿清嘉慶阮本【重刊十三經註疏】爲底本,標點,校勘,排版而成。本書有兩種版本,一是簡體橫排版,二是繁體豎排版,是本【春秋左傳正義】PDF電子書同時收錄了兩個版本,以方便不同讀者的閱讀習慣。 東周左丘明爲【春秋】作傳,魏晉時期杜預又爲其傳作注,唐朝孔穎達爲杜注作疏,終得【春秋左傳正義】。唐人趙匡謂爲【春秋】作傳的左氏並非左丘明,宋代以後學者,也多有懷疑。 【春秋左傳】見世,不若【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有據可依,傳脈清晰。【春秋左傳註疏校勘記序】說,『春秋左氏傳,漢初未審獻於何時......【說文解字序】分別言之曰:「....又北平侯張倉獻【春秋左氏傳】。」然後【左氏經傳】所自出,始大白於世。』由此看來,【左傳】是否偽作未可定論。唯劉向、劉歆、桓譚以及班固等,一致認同【左傳】爲左丘明所作。 曹魏西晉時,杜預專研於【左傳】,其以漢儒之注【左傳】,大多是相互傳述,又雜引【公羊傳】【穀梁傳】以佐證【左傳】,其認爲漢儒皆不能通透【左傳】,於是就重新給【春秋左傳】作注。 【春秋】是記錄君王日常政務言行的書。而【左傳】實際敘事時期,比【春秋】經文多十三年,比其他兩部傳即多廿六年,結束於『三家滅晉』,古今學者以此認爲【左傳】成書於戰國,隱隱暗喻【左傳】似是一部獨立的史書。 在『書法』上,【春秋】筆法是『微言大義』,以『尊王攘夷』『華夷大防』『民本』等儒學核心思想來評敘史實,而【左傳】更傾向於紀而不評。用西晉王接的話來說就是:『接常謂【左氏】辭義贍富,自是一家書,不主爲經發;【公羊】附經立傳,經所不書,傳不妄發,於文爲儉,通經爲長。』 公元2009年,浙江大學入藏了一批戰國楚簡,該楚簡內容與【左傳】基本相符,由此可以定論【春秋左傳】的成書時間,至少在戰國之前。
【爾雅註疏】是今人李學勤主編的【十三經註疏】系列叢書之一,李傳書整理,以滿清嘉慶阮本【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的【爾雅註疏】爲底本,參校其他版本,並添加現代漢語標點,進行兩種版式的排版,一是簡體橫排,二是繁體豎排。 【爾雅註疏】是晉代郭璞爲【爾雅】作注,宋代邢昺爲郭注作疏而成。【爾雅】是我國第一部類似【辭典】的漢字及語彙解釋專著,本書是按照事物分類、字義歸納的方式對內容進行次序編排。爾是邇的古字,意爲近,雅即是正的意思,整個書名意即接近雅正的漢字、事物名詞的音韻、訓詁規範。 【爾雅】收錄了漢字、事物語彙詞條共計四千三百多條,歸納分類爲兩千零九十一個條目,其條目又分類爲十九個篇目,其中前三個篇目是漢字文字學:『釋詁』、『釋言』、『釋訓』,之後的四個篇目是關於『事』的語彙解釋:『釋親』、『釋宮』、『釋器』、『釋樂』,餘下的十二個條目,是關於『物』的語彙解釋:『釋天』、『釋地』、『釋丘』、『釋山』、『釋水』、『釋草』、『釋木』、『釋蟲』、『釋魚』、『釋鳥』、『釋獸』、『釋畜』。 【爾雅】一書,並非一人蹴就,【大戴禮·孔子三朝記】謂孔子教魯哀公學【爾雅】,張揖【進廣雅表】謂周公著『釋詁』,即見【爾雅】始於周代,而其他篇目,有人說是孔子所增,有人說子夏所增。【永樂大典】載曹粹中【放齋詩說】:『【爾雅】,毛公以前略,鄭康成時則加詳』,但未涉及增著內容作者的論述。
【論語註疏】全稱【論語註疏解經】,是曹魏時期何晏爲【論語集解】,宋代邢昺又集註疏作【論語正義】,滿清阮元校勘修訂爲【論語註疏】。 【論語註疏】PDF電子書是現代學者李學勤主編的【十三經註疏】之一,【論語註疏】的影印本。本書由今人朱漢民整理,張豈之審定。朱漢民的整理是以滿清嘉慶年間,阮元奉旨修篡的,南昌學堂主持的【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爲底本,參校其他版本,並添加現代漢語標點符號。本書的排版分兩種,一是簡體橫排,並使用簡體漢語系統的標點符號,二是繁體豎排,採用港台漢語系統的標點符號。 【論語】素有【齊論】【魯論】之爭,而【齊論】多【問王】【知道】二篇,漢魯共王壞孔子宅,以擴其宮,得【古文論語】,並無此二篇,又分【堯問】下的【子張問】爲一篇,合計廿一篇,篇目如本站延章按本【論語集釋】。 何晏集漢代張禹論,包氏、周氏【章句】,孔安國訓解,馬融訓解,鄭玄注,陳群、王肅、周生烈等【義說】,等,名爲【論語集解】。 北宋真宗咸平二年,邢昺奉旨改定舊疏,集諸家之善,並頒列學官,是爲【論語正義】。 【論語】是孔子平常教授弟子,答辨弟子疑惑,或孔子與人語等諸類的語錄,孔子生平崇尚『述而不作』,逝後學術無所保存,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就將平時的學記相與輯匯,編成【論語】。【論語】是儒學之精要,特別是前四篇,論點基本覆蓋了孔孟之學,像【孔子家語】【孟子】【禮記】等經典的主旨都在【論語】中言及。
【孟子註疏】是漢代趙岐爲【孟子】作注,宋代孫奭爲趙注作疏而成。朱熹考究以爲是南宋士人偽托,宋人陳振孫則認爲孫奭曾奉旨校訂正義,今人考據,認爲孫奭爲【孟子】注音校訂正義,作【孟子音義】。 【孟子註疏】由今人李學勤主編,廖名春、劉佑平整理,錢遜審定。整理底本是滿清時期嘉慶年間,阮元奉旨主編的【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阮元在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時,依據自己的需要,大量地『修訂』了原本,今人在整理的過程中,對其中許多謬誤之處重新修訂。 【孟子註疏】的排版版本有兩種,一是簡體橫排,加簡體現代漢語標點,二是繁體橫排,加繁體現代漢語標點。 【孟子】是孟子所作,有七篇。孟子是子思再傳弟子,其作【孟子】七篇以敘述孔子思想,從內容來看,孟子的思想是孔子思想之正統,又發揚易學數術,往往勝於子夏、曾子之徒。 【孟子】七篇因其書號是諸子,在秦朝焚書坑儒之難中,得以倖存。【漢書·藝文志】記錄謂【孟子】十一篇,趙岐則考證認爲僅七篇是真,其餘四篇爲偽托。東漢之後,此篇漸亡。 孟子的思想,將孔子的『德政』發展爲『仁政』,是德政的具體化,可操作化。三代時,民貴的思想已經十分流行,至於孟子,進一步提出了『君輕』的思想。韓愈認爲孟子是繼承了孔子『道統』的儒家重要人物。
【孟子註疏】是漢代趙岐爲【孟子】作注,宋代孫奭爲趙注作疏而成。朱熹考究以爲是南宋士人偽托,宋人陳振孫則認爲孫奭曾奉旨校訂正義,今人考據,認爲孫奭爲【孟子】注音校訂正義,作【孟子音義】。 此本【孟子註疏】是以網上公開流行的版本爲基本,再參校李學勤先生主編的【十三經註疏】之【孟子註疏】,糾誤補漏,標點、排版則根據電子書的特點,以便於閱讀理解爲原則,排版發布。整理底本是滿清時期嘉慶年間,阮元奉旨主編的【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阮元在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時,依據自己的需要,大量地『修訂』了原本,今人在整理的過程中,對其中許多謬誤之處重新修訂。 【孟子註疏】的排版版本有兩種,一是簡體橫排,加簡體現代漢語標點,二是繁體橫排,加繁體現代漢語標點。 【孟子】是孟子所作,有七篇。孟子是子思再傳弟子,其作【孟子】七篇以敘述孔子思想,從內容來看,孟子的思想是孔子思想之正統,又發揚易學數術,往往勝於子夏、曾子之徒。 【孟子】七篇因其書號是諸子,在秦朝焚書坑儒之難中,得以倖存。【漢書·藝文志】記錄謂【孟子】十一篇,趙岐則考證認爲僅七篇是真,其餘四篇爲偽托。東漢之後,此篇漸亡。 孟子的思想,將孔子的『德政』發展爲『仁政』,是德政的具體化,可操作化。三代時,民貴的思想已經十分流行,至於孟子,進一步提出了『君輕』的思想。韓愈認爲孟子是繼承了孔子『道統』的儒家重要人物。
【論語註疏】全稱【論語註疏解經】,是曹魏時期何晏爲【論語集解】,宋代邢昺又集註疏作【論語正義】,滿清阮元校勘修訂爲【論語註疏】。 此本【論語註疏】是以網上公開流行的版本爲基本,再參校李學勤先生主編的【十三經註疏】之【論語註疏】,糾誤補漏,標點、排版則根據電子書的特點,以便於閱讀理解爲原則,排版發布。整理底本是以滿清嘉慶年間,阮元奉旨修篡的,南昌學堂主持的【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爲底本,參校其他版本,並添加現代漢語標點符號。本書的排版分兩種,一是簡體橫排,並使用簡體漢語系統的標點符號,二是繁體豎排,採用港台漢語系統的標點符號。 【論語】素有【齊論】【魯論】之爭,而【齊論】多【問王】【知道】二篇,漢魯共王壞孔子宅,以擴其宮,得【古文論語】,並無此二篇,又分【堯問】下的【子張問】爲一篇,合計廿一篇,篇目如本站延章按本【論語集釋】。 何晏集漢代張禹論,包氏、周氏【章句】,孔安國訓解,馬融訓解,鄭玄注,陳群、王肅、周生烈等【義說】,等,名爲【論語集解】。 北宋真宗咸平二年,邢昺奉旨改定舊疏,集諸家之善,並頒列學官,是爲【論語正義】。 【論語】是孔子平常教授弟子,答辨弟子疑惑,或孔子與人語等諸類的語錄,孔子生平崇尚『述而不作』,逝後學術無所保存,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就將平時的學記相與輯匯,編成【論語】。【論語】是儒學之精要,特別是前四篇,論點基本覆蓋了孔孟之學,像【孔子家語】【孟子】【禮記】等經典的主旨都在【論語】中言及。
此本【春秋左傳正義】是以網上公開流行的版本爲底本,再參校李學勤先生主編的【十三經註疏】之【春秋左傳正義】,糾誤補漏,標點、排版則根據電子書的特點,以便於閱讀理解爲原則,排版發布。 李學勤主編的【春秋左傳正義】,由龔抗雲、于振波等五人,以滿清嘉慶阮本【重刊十三經註疏】爲底本,標點,校勘,排版而成。本電子書採取簡體橫排版,以方便不同讀者的閱讀習慣。 爲方便讀者閱讀,本書保留李學勤本的【經】【傳】分離結構,則【經文】及其注文、疏文編排在前,【傳文】及其注文、疏文編列於後,中間以分隔線分隔。 又,李學勤本【春秋左傳正義】部分疏文原文並無『正義曰』三字,本電子書即統一添加。本書雖經嚴謹校對,然而,未能免除文字或內容上的錯漏,懇請讀者在閱讀時,如若發現有錯漏之處,不吝指出、斧正。 東周左丘明爲【春秋】作傳,魏晉時期杜預又爲其傳作注,唐朝孔穎達爲杜注作疏,終得【春秋左傳正義】。唐人趙匡謂爲【春秋】作傳的左氏並非左丘明,宋代以後學者,也多有懷疑。 【春秋左傳】見世,不若【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有據可依,傳脈清晰。【春秋左傳註疏校勘記序】說,『春秋左氏傳,漢初未審獻於何時......【說文解字序】分別言之曰:「....又北平侯張倉獻【春秋左氏傳】。」然後【左氏經傳】所自出,始大白於世。』由此看來,【左傳】是否偽作未可定論。唯劉向、劉歆、桓譚以及班固等,一致認同【左傳】爲左丘明所作。 曹魏西晉時,杜預專研於【左傳】,其以漢儒之注【左傳】,大多是相互傳述,又雜引【公羊傳】【穀梁傳】以佐證【左傳】,其認爲漢儒皆不能通透【左傳】,於是就重新給【春秋左傳】作注。 【春秋】是記錄君王日常政務言行的書。而【左傳】實際敘事時期,比【春秋】經文多十三年,比其他兩部傳即多廿六年,結束於『三家滅晉』,古今學者以此認爲【左傳】成書於戰國,隱隱暗喻【左傳】似是一部獨立的史書。 在『書法』上,【春秋】筆法是『微言大義』,以『尊王攘夷』『華夷大防』『民本』等儒學核心思想來評敘史實,而【左傳】更傾向於紀而不評。用西晉王接的話來說就是:『接常謂【左氏】辭義贍富,自是一家書,不主爲經發;【公羊】附經立傳,經所不書,傳不妄發,於文爲儉,通經爲長。』 公元2009年,浙江大學入藏了一批戰國楚簡,該楚簡內容與【左傳】基本相符,由此可以定論【春秋左傳】的成書時間,至少在戰國之前。
原本【周易正義】由魏晉王弼注,唐朝孔穎達疏。採取橫排簡體的排版方式。 該本【周易正義】是以網上公開流行的版本爲基本,再參校李學勤先生主編的【十三經註疏】之【周易正義】,糾誤補漏,標點、排版則根據電子書的特點,以便於閱讀理解爲原則,排版發布。李學勤先生主編本的底本是滿清四庫阮元刻本,整理方法包括參校更多版本、句讀標點、並簡化原文等。阮本在重刊時對原本【周易正義】進行過修訂。 此本【周易正義】電子書即是以今本【周易正義】影印本爲底本,重新文字化,但在一些文字內容、標點、排版上有所修改,以便有助於讀者閱讀、理解。 今本【周易正義】,雖以阮本爲基礎,但博採前人註記,擇其善者而錄之。校勘方面,主要收錄的除了阮本校勘記,還有孫詒讓的註疏校記,值得注意的是,阮本在校勘過程中,有刻意依據滿清朝廷要求,對唐宋版本進行篡改增刪的行爲,在閱讀的過程中,務必保持思辨,切勿以爲標準版本。 【周易】是儒家十三經之一,又是儒家經典之首,想要研習儒家經典,【周易】的學習首當其衝。隨著時代的發展,經學的復歸,【周易正義】等十三經正義也逐步重返學者之堂。 【周易正義】的註疏較爲通俗易懂,對於有一定文言文閱讀能力,而又是初學的讀者,較爲合適。 【易】本是卜筮之書,以象類思維爲主,是聖賢察天以象物的重典。王弼注後,歷代常有人難其義,至孔穎達奉詔作疏,才又推崇王弼之注,而前人難王弼義者,其說皆廢,蓋以王弼所注爲是。今人學【周易】,從【周易正義】入手,亦可研習其象類思維,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取象於客觀事物,而指導自己的處事行爲。
【尚書正義】是以網上公開流行的版本爲基本,再參校李學勤先生主編的【十三經註疏】之【尚書正義】,糾誤補漏,標點、排版則根據電子書的特點,以便於閱讀理解爲原則,排版發布。 【尚書正義】原本是漢代孔安國爲發現於孔子宅壁的【古文尚書】作傳,又經唐代孔穎達作疏而成。滿清嘉慶時,阮元奉旨編撰並收入【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歷稱阮本。 【尚書正義】在唐代孔穎達作疏成書後,衍生的版本眾多,阮本及今人整理本,都是取其某版本爲主,參校其他版本編撰而成。 【尚書正義】乃是在阮本的基礎上,采博其他諸家註疏之善者,再用現代漢語標點標示句讀、書名、人名等,若是簡體字本,用橫排,若是繁體字本用豎排。 對於學歷水平低,或普通讀者,我們建議閱讀簡體橫排版本,對於高學歷,或漢語水平稍高的讀者,我們建議使用繁體豎排版本。相對而言,繁體堅持版本在用字、標點等方面更準確,對於電子書閱讀,也更加友善,放大字體的時候,豎排版本的閱讀體驗更加好。 【尚書正義】依託孔安國傳,然而,宋朝朱熹以降,嘗有學者以地名人事之後出而有記載爲由,斥其爲偽書。如梅鷟在【尚書考異】中認爲,【禹貢】所記『瀍水出河南北山』『積石山在金城西南羌中』,其地名俱在孔安國之後才設立。又朱彝尊在【經義考】中,認爲【尚書·序】的『東海駒驪、扶餘、馯貊之屬』有誤,駒驪是漢元帝時始建國,漢武帝時的孔安國必未識其名。以上之確鑿證據,證明【尚書正義】並非孔安國所傳,乃是後人所偽托。 不管如何,我們今天是要學習【尚書正義】的知識,至於真偽,又是他學了,於此當無爲礙。
【禮記正義】文字版電子書,是孔門弟子發明【儀禮】義理的筆記文集,漢代鄭玄爲之作注,唐代孔穎達作疏而成。 此本【禮記正義】是以網上公開流行的版本爲基本,再參校李學勤先生主編的【十三經註疏】之【禮記正義】,糾誤補漏,標點、排版則根據電子書的特點,以便於閱讀理解爲原則,排版發布。 李學勤本【禮記正義】由今人龔抗雲整理,王文錦審定。其整理底本是滿清時期的阮刻本,所謂阮刻本,即是阮元奉旨編纂的【重刋宋本十三經註疏】,由於阮元編纂過程中,對宋本進行了大量的校訂修改,又將原書集中銷毀。因此今人整理時,又參校了其他版本,而其排版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對原文按中國大陸簡化字標準進行全文簡化重寫,並標以中國大陸通行的現代漢語的標點符號,印刷排版模式是橫排;二是保留原文,僅標以台港等地的現代漢語標點符號,印刷排版模式是豎排。 【禮記正義】是【禮記】的註疏版本,【禮記】是一部禮義經典,是研習、闡發【儀禮】的義理文集。【隋書·經籍志】記載,漢河間獻王求自民間得百三十一篇孔子門人及其後學所記的【儀禮】學習論記。劉向考校經學典籍時,檢校得百三十篇,於是爲之次第並敘述。劉向後來又得到【明堂陰陽記】卅三篇,【孔子三朝記】七篇,【王史氏記】廿一篇,【樂記】廿三篇,並前所得百三十篇,乃爲兩百一十四篇。戴德時,將以上的兩百餘篇,刪減爲八十五篇,後人謂之【大戴記】。戴聖又將其刪並爲卌九篇,這就是【小戴記】了。有人說【小戴記】應該是卌六篇,後來的馬融補充爲卌九篇的,但馬融的學生鄭玄卻記述,謂戴聖授橋季卿【禮記章句】四十九篇。鄭玄在【六藝論】中明確說到 :戴聖傳禮四十九篇,則此【禮記】是也。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