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陸英

賈陸英

創作的圖書部

賈陸英,男,1947年3月生,河北省井陘縣人,漢族。曾任中共太原市委副秘書長兼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共太原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太原行政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共太原市八屆市委委員、市十一屆人大代表。曾榮獲太原市先進工作者等稱號。 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顧問,山西當代儒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太原市黨建研究會副會長。 長期從事理論研究、政策研究和黨校教育工作。著有【智慧·人生·境界:國學哲理古今談】、【<論語>札記】、【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融合:中華文化百年走勢探析】。

[賈陸英] 創作的圖書部

論語問答錄

賈陸英
四書 已完結 204萬

【論語問答錄】是賈陸英先生以現代漢語註解並翻譯【論語】的著作。【轉載請註明出處】 【論語問答錄】主要分為四部分,一是【論語】原文,二是對原文詞語的注釋,三是對原文章句的翻譯,四是通過問答的方式對【論語】原文進行解析、評析。賈陸英先生對論語的註解,充分運用了『知行合一』的思維,契合於其長期的生活及工作經驗,其對【論語】的註解,是實證性的,具有普遍意義,極具學習、參考、並應用到生活中的價值。 關於【論語問答錄】的寫作起緣,賈陸英先生在書中【自序】是這樣介紹的:『從2013年11月14日開始,太原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的太原新聞網,開設了【龍城開講·賈陸英說論語】專欄,邀我在這個平台上,逐章逐句講解【論語】。為此,我再一次仔細研讀【論語】,歷時兩年半,完成了約30萬字的【論語問答錄】。』 賈陸英先生還在【自序】中,高度概括了孔子畢生的主要成就。 【論語問答錄】的寫作,主要參考了以下文獻: 楊伯峻,論語譯註,北京:中華書局(局慶紀念版),2007 楊伯峻,孟子譯註,北京:中華書局,2006 錢穆,論語新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南懷瑾,論語別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董金裕、陳訓章,中華文化基礎教材(教師用書),北京:中華書局,2013 匡亞明,孔子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謙遜,逐篇逐章講解【論語】,國際儒學網,2014 湯恩佳,論語聖經,香港:孔教學院,2007 【史記•孔子世家】原文全文及翻譯譯文,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2012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范文瀾,中國通史第一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大學賞析

賈陸英
四書 已完結 8萬

賈陸英先生所著【大學賞析】一書,針對【四書】之一的【大學】,用現代漢語,作了注釋、翻譯,及賞析。賞析的內容,主要立足現實生活,基於【大學】的學說理論,闡發了自己的見解與建議。【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大學】是宋代理學家,朱熹先生從【禮記】獨立出來的一本書,與【中庸】【論語】【孟子】合稱四書。自此【大學】在儒學經典中確立了重要的地位,成為後代科舉考試必讀經典。 【大學賞析】共分為四部分:原文 、注釋、譯文、賞析,其中原文及注釋整合一體,以字體大小及顏色區別開來,以方便讀者理解原文,譯文及賞析分別獨立為一個段落。 作者將【大學】一書,按原章節,分為十五講,其中前十章,分別作十講。這十講分別為:大學之道、克明峻德、棄舊圖新、知其所止、貴在知本、格物致知、真誠做人、正心修身、修身齊家、齊家治國;第十一講至第十五講,為原第十一章分析成五講:平天下之絜矩之道、平天下之民心為重、平天下之德本財末、平天下之舉用賢才、平天下之生財有道。 【大學賞析】原書最後一講『全篇的中心和要點』,在本電子書中提前為前言。讀者在閱讀原書之前,預先閱讀『全篇的中心和要點』,更有利於讀者理解作者的主旨。 賈陸英先生認為,【大學】全書的中心思想是闡述儒家的政治理論,以修身為根本,建構理想的政治和社會。其中【經一章】是全書的綱目,【傳十章】是對綱目的展開論述。 並指出,【大學】一書在儒學傳承實踐中具有重要的意義:總結了先秦時期儒家的道德修養理論及其原則和方法。

中庸賞析

賈陸英
四書 已完結 18萬

【中庸賞析】是賈陸英先生,對【中庸】的註解、翻譯及賞析。【轉載請註明出處】 【中庸】原是儒家經典【禮記】的一篇,宋代儒學大家朱熹先生將其獨立成書,並與【論語】【孟子】【大學】合稱【四書】。南宋以後,【四書】成為官方學校必學教材,科舉考試必考內容,其學術思想,對中國社會思想文化形成巨大的影響,直接塑造了中國人民不極端不偏激的思想性格。【中庸】【大學】的獨立成書,是中國學術史上偉大創舉。 【中庸賞析】依原【中庸】三十三章句,分為三十二講,其中第五章併入第四講。這三十二講分別為:天命之謂性、君子而時中、中庸為至德、中道何以不行、執兩用中、聰明反被聰明誤、擇乎中庸則拳拳服膺、白刃可蹈,中庸難得 、什麼是真正的強、君子依乎中庸、君子之道費而隱、道不遠人、君子素其位而行、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道無所不在、天之生物,必因其材、文武之德,周公之禮、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哀公問政、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天下至誠、曲能有誠、心誠則靈、誠者自成、至誠無息、大哉聖人之道、不可自用、自專、王天下有三重、聖人風範、至聖之德、至誠之道、學者入德之路。 賈陸英先生的注釋翻譯,參考了朱熹、錢穆、楊伯峻等先儒的註疏注釋,又結合了其自身的生活實踐,作出的註解,對於大多數讀者而言,是具有參考價值的。 熟讀【中庸】,對於讀者成熟的看待事物、為人處事,是極有裨益的,正所謂『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這是絕大多數人都無法做到的,而能力越高、本事越強的人,卻做的越好。像毛澤東主席在面對毛岸英犧牲消息時,幾乎面如止水,數秒之內,就能理智的定性此事件,究其原因,是『中和』之情,由乎『中和』之性,制約了容易烈化、偏激的欲望,一個人也只有懂得制約自己的欲望,才能達到『中和』的境界。

孝經賞析

賈陸英
孝經 已完結 6萬

【孝經賞析】是賈陸英先生對【孝經】的註解。【轉載請註明出處】 【孝經賞析】原書只有賞析部分,原文及譯文分散融合在賞析部分中,在編錄本電子書時,為方便讀者閱讀理解,經賈陸英先生同意,發佈者摘引了注釋內容較為準確的,公開免費流行於互聯網的『原文+注釋』內容,這部分內容原作者未有署名,摘引本電子書中時,進行了整合,將注釋內容間雜於原文之中,更便於讀者理解。 【孝經賞析】就【孝經】原十八章,撰十八講,另外包括兩章前言:【孝經】概述、【孝經】的當代意義和價值。 關於【孝經】的作者,賈陸英先生贊同歷代學者的看法,即『說法不一』,同時也引述了【四庫全書總目】的觀點:『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及【史記】中司馬遷的觀點:『孔子以為(曾參)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 歷代之所以認為作者不定,是因為該書在先秦並未見流行,而始流行於唐玄宗作注之後,且書中的部分章節歷代受到爭議。也因為如此,【孝經】在宋代以前,並不算是儒家經典,而只是普通儒學著作,在歷代的科舉考試及官方教育機構中,也未列為必讀必考書目,而自宋代開始,【孝經】被列儒家十三經之一。 有一點題外話不得不提的是,明代以後提倡的廿四孝,其內容的爭議程度,較【孝經】有過無不及,此類內容的學習應當謹慎對待。 賈陸英先生認為,【孝經】全書可以分為五部分。 第一部分為第一章,是全篇的宗旨所在,集中概述孝道的義理。 第二部分為二至六章,分別對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的孝道進行闡述。 第三部分為七至十一章,主要論述孝道與治國的關係,強調孝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為十二至十四章,是對第1章中關於『要道』、『至德』、『揚名』三個基本概念的引申和發揮。 第五部分為十五至十八章,分別就『諫諍』、『感應』、『事君』、『喪親』作進一步闡述,是對前三部分內容的發揮和補充。

馬儒融合論

賈陸英
別集 已完結 3萬

【馬儒融合論】是賈陸英先生的作品,內容是探討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融合,即馬克思主義吸取以儒學為主體的傳統文化精華,形成、豐富和發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過程及其成果。 【馬儒融合論】辨析的是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關係,這個話題既是一個敏感的熱點話題,又是一個不容迴避,也迴避不了,必須正面做出回應的重大時代課題。這個問題,由於黨的十八大之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從而引起社會更大的關注、共鳴和反響。 近些年,賈陸英先生對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關係進行了持續探討和研究,寫了專著【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融合——中華文化百年走勢探析】,於2012年7月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這次在華韻國學網重新發佈,依據新時代的新形勢、新情況、新特點,在原著基礎上,作了適當充實、完善、修改和調整。 在【馬儒融合論】中,賈陸英先生關於馬克思主義與儒學關係的辨析,其基本思路是:抓住哲學層面這個核心和切入點,從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文化歷史走勢的角度,探討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關係。 學術界關於馬克思主義與儒學關係的探討,主要有三種觀點:一是對立說,認為馬克思主義與儒學是兩個根本對立的思想體系,水火不相容。二是並存說,認為馬克思主義作為國家意識形態和儒學作為民族主體價值可以二元並存,相輔相成,不存在誰為主導的問題。三是融合說,認為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關係包括雙向建構的兩個方面:其一,儒學經過自我變革,以適應現代社會的新形態發揮其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其二,馬克思主義吸取以儒學為主體的傳統文化精華,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作為黨和國家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我堅持融合說,着重探討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傳統文化、尤其是與儒家文化相融合的問題。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