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裴松之

陳壽,裴松之

創作的圖書部

陳壽,生於公元233年,卒於公元297年,是西晉時馬西安漢人,即今四川省南充人,字承祚,是西晉時著名史學家。陳壽自幼好史,對【尚書】【春秋】【史記】【漢書】均有深入的研究,並立志在史學上有所作爲。陳壽初仕蜀漢,任觀閣令史,後因宦官黃皓專權,轉而入晉,任著作郎、治書侍御史。西晉統一後,陳壽作爲西晉官員,以西晉爲正統,並在此原則上撰寫了【三國志】。 裴松之,生於公元372年,卒於公元451年,是東晉時河東聞喜人,即今山西聞喜,字世期。裴松之自幼熟知【論語】【詩經】等經典。初任東晉,後隨劉裕北伐,劉裕其後篡權,史稱南宋,宋文帝時,受命爲【三國志】作注。

[陳壽,裴松之] 創作的圖書部

三國志

陳壽,裴松之
紀傳 已完結 10萬

【三國志】裴松之注,是五胡亂華時期,南朝宋國裴松之,註解西晉史家陳壽所著【三國志】所得的作品。【三國志】是一部紀傳體正史著作,本書記錄了東漢末年,中國政治局面,由統一到分裂,再到統一的過程,是人們研究東漢至西晉期間,中國歷史的重要文獻,滿清時期,史學界將【三國志】列爲廿四史之一。相對於其他正史,【三國志】的內容較爲簡略,缺少一般紀傳體史書具備的『年表』『志』等部分。 【三國志】初爲三部獨立的史書:【魏書】【蜀書】【吳書】。直到北宋,才合併爲【三國志】。合併的原因是在五胡亂華時,北魏也出了一部【魏書】,北宋咸平六年,也就是公元1003年,爲了避免曹魏與北魏相混,將三部史書合爲一部,並取名【三國志】。 【三國志】全書共有六十五卷,其中包括曹魏的【魏書】三十卷,劉備【蜀書】十五卷,並孫吳的【吳書】二十卷。由於【三國志】是西晉史家所著,西晉承自曹魏,因此,【三國志】只爲曹魏做了本紀,以示其正統,而劉蜀、孫吳皆只有列傳。 在陳壽的【三國志】以前,學界已經出現了關於三國的史作,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陳壽編撰【三國志】時,均有參考這三本史作,而其後的裴松之注,亦有參考。 【三國志】關於當時的各國帝王傳紀,【魏書】中有曹操的武帝紀,曹丕的文帝紀,曹叡的明帝紀,【蜀書】中有劉備的先主傳,劉禪的後主傳,【吳書】中有孫權的吳主傳,孫亮的嗣主傳,孫休的嗣主傳,孫皓的嗣主傳。 【三國志】作爲一部正史,作者對於史料的記載,也是十分謹慎的,並對選用的史料,作了考訂。由於參考材料的有限,及寧缺勿濫的原則,【三國志】顯得簡約而精短。而裴松之的校注,則爲【三國志】添加了更豐富的史料,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相關人物傳記史料不足的遺憾。 裴松之由東晉入宋後,任中書侍郎,宋文帝認爲陳壽的【三國志】原書記述過簡,就命令其爲【三國志】作注。裴松之的注主在『尋詳』『周悉』,即補充缺乏的史實,並糾正一些謬誤。其所收集的關於東漢三國時期的史料竟達一百五十多種,其注文字數,甚至達到【三國志】原文的數倍。而民國後,有出學者統計發現,裴注字數其實只有三十二萬左右,而【三國志】字數達到三十六萬。關於這些字數統計,也有學者認爲,實際上今日的【三國志】原文,有許多原是裴注,後混爲正文。 本站的【三國志】裴松之注,以漢川草廬版本爲基本,參校中華書局的版本,爲了方便讀者的閱讀理解,本站的排版,將裴注混插入正文中,並以不同顏色、字體大小區別之。又將除冒號、引號以外的現代漢語標點符號,重新變更爲點號,以美化版面,避免讀者閱讀疲勞。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