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52|回復: 0

[峨眉] 谈峨眉派拳术十八种概说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2-3-16 20: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精武会
        武术网资料    峨眉派拳术,历史悠久,内容浩繁,形式多样,风格奇趣,与少林拳、武当派拳术迥然不一。
        峨眉派拳术是一个大的技术流派,包括许多各具特色的拳种。那种只用三两个拳种就算“峨眉派拳术体系”的说法,是不足凭信的。据目前的了解的四川拳术,已有近四百种之多,其中,属产生于本地的峨眉派拳术有二百几十种。这些拳术的共同特点是:巧打严防,内外兼修,扁侧圆滑,直进疾退,讲究拳礼,体用结合。
        在已经发现的峨眉派拳术中,按照各个拳种的技术内容、击法特色、运动形式、拳艺风格、体育锻炼价值等原则,可分为峨眉高桩拳(约六十余种)、峨眉矮桩拳(有七十余种)、峨眉客架拳(约百余种)、峨眉法象拳(约二十种)四大类。
       1982年12月全国武术工作会议要求我们:“积极发展各种形式和各种流派的武术,深入挖掘整理武术遗产,大力普及,努力提高,积极稳步地向外推广,为实现体育工作的三大任务,为振兴中华做出积极的贡献。”笔者作为长期生活在峨眉山下的武术教育工作者,深感有责任对峨忧虑派武术进行挖掘、整理,同时也为此作过一些调查访问工作。但由于许多拳种年久失传,又缺乏文字、图片记载,尤其是各拳种源流多凭传说,一时难以稽考核实,因之要作出全面系统的整理、研究和继承,实非少数人一朝一夕之功所能奏效。现就笔者初步掌握的材料,仅对十八种峨眉山派拳术的技术内容和风格特点作一个概述,提供一点线索,以引起武术界和业余武术爱好者更多同仁来共同从事峨眉派武术的挖掘、整理工作,使之日臻丰富和完善。本文有错误和遗漏之外,如蒙不吝指正和补充,则不胜感谢之至。
 
一、火龙拳
 
    火龙拳系峨眉派高桩拳种之一。有四个主要拳路:“挨盘(称火龙拳)”;“走盘(称火龙滚)”;“蹲桩”;“四平拳”。后世拳师在此基础上又派生出:“火炼金丹”、“单手”、“二排手”;对练套路有“单扣手”、“挨盘扣手”、“走盘扣手”、“四平拳扣手”、“八法扣手”;此外还有一些器械套路。由于有丰富的内容、多种运动形式和别致的拳风,使火龙拳成为峨眉武术的重要拳种。
    现在所称火龙拳,其内容包括前已提到的四个主要拳路,其中“挨盘”有108动,活动范围较小,只需“拳打卧牛之地”;“走盘”动作与“挨盘”动作完全一样,只是在不停的走动过程中完成各种技击方法,活动范围较广;“蹲桩”是吸取“挨盘”技击精华所编成的基本拳术,人套34动,短小精悍,演练灵活;“四平拳”又是在“蹲桩”基础上吸取更多技击方法编制成的66动套路。因这种拳术,拳打四方八面,脚走四正四偶方向,要求心平、气平、头平、拳平,故曰“四平拳”。
    火龙拳在技法上很讲究,拳架稳准、快速、活变,以步为先,脚走偏门,步绕蛇行,顺势借力,以柔迎刚,以攻带守,侧身防卫,掌指结合,拳肘交替。主要手法为:关、盘、提、破、抰、拔、擒、拦、断、造、剔、撩等。在使用时,“高来用提手,逢中用破手,单边用盘手,伤人用箭手”,充分发挥“五峰六肘”的攻击力,起到“强断筋骨巧打穴”的实战作用。拳艺演练则是步高、招活。主要步法是蛇形绕步、擦滑步、箭步。主要步势有含机步、长山步、登山步等。活动时,拳下藏腿,步中含腿。主要腿法是破腿、蹬腿。整套拳身动似浪波,变化如龙形,偏则滚进,吞吐浮沉,开合大小,柔快轻盈,拧腰转胯,闪展圆滑。“四平拳”队具备上述特点外,还在技法上有独到的地方。它以掌为主,以肘为辅,尤其突出“五峰”(即头峰、肩峰、肘峰、臀峰和膝峰)、“六肘”(包括翻肘、砸肘、鸡克肘、楞克肘、叠压肘和倒坐肘)的进攻击法,因而颇具峨眉武术之特色。
    火龙拳源流之说纷纭,《武林》1982年1期载《峨眉派的火龙拳》,认为火龙拳的产生有三种说法。其实,从火龙拳以蛇形绕步、闪躲圆滑、防护严密、步活身灵等特点来看,与四川民间流传的“火龙舞”(民间叫“耍龙灯”)十分相似。因旧时耍狮舞龙者常兼习“扁挂(即练武术),故火龙拳很可能起源于火龙舞,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据传清嘉年间,我省隆昌县黄林寺僧人精火龙 拳,后为沪州人刘教古所继承,刘后传徒刘松云。据成都老拳师钟方汉、刘震南等人谈称:刘松云授徒众多,主要继承人有宋鹞山、钟俊之、钟润之、张海门等。后宋鹞山传徒侯万里、陈大力、钟方汉等;钟俊之传周开臣等;张海门传徒张玉龙;张玉龙再传傅思齐等;侯万里传刘震南等。至此,火龙拳在广大拳师的继承中逐渐发展成为风格独特的峨眉拳种。目前,成都体院教师周直模已掌握火龙拳的主要拳路。
 
二、峨眉余家拳
 
    据余家拳第十六代继承者余绍华说,余家拳自明末清初以来一直是简阳县余家的护家拳,最早由余家武术教师曾文祖(名号“赛燕青”)所传。成为余氏祖传拳术后,至第十四代继承人余发栽、第十五代继传者余鼎山父子时,为了检验家传拳法的实用性,于1916年专程到成都打擂,父子二人均打败熊克武的镖师,名噪一时。后父子在简阳石桥镇被数十人围困,余氏父子凭着过硬的拳法,背靠背地打遍了石桥镇的大街,一时名传蜀中。1918年余氏父子受聘到重庆沙坪坝摆擂,多年未遇敌手。1926年,余发栽老思乡,回到简阳县养马河南华官乡下务农,农闲教孙子余绍华拳术。余鼎山则落脚重庆,开“鼎山茶社”度日,并将余家拳传杨方策等人。余绍华将余家拳传子余森洋,余森洋曾以余家拳代表四川参加1979年在南宁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会,其拳艺受到好评。
    余家拳自成系统,内容丰富。有单练拳术八路,即“拐子”、“探花”、“五官”、“七星”、“霸王腿”、“得胜捶”、“四水归池”、“十字洪拳”。对练套路有“龙虎斗”“掰手”。器械套路有“青龙单刀”、“齐眉棍”、“撒手双锏”、“板登拳”、“沥泉枪”、“春秋大刀”、“三节盘龙棍”、“九节盘龙枪”、“判官笔”等。
    余家拳的特点是:手法多,变换快,直进疾退,以攻为主,攻防结合,架势低矮,劲发刚脆,手银腿毒。主要手型有瓦楞掌、螺丝捶、箭手;手法包括冲、挑、搂、抱、刁、钻、穿、劈以及宰肘、挂肘、顶肘、压肘、架肘、叠肘、坐肘等打击性很强的方法,并掌以云手扰乱对方视线,于变换中进行突然袭击。步法有上步、退步、换步、跃步、盖步、插步、击步等;主要步型是含机步、跪步、仆腿、弓箭步。腿法有弹腿、蹬腿、侧踹腿、后点腿、连环扫腿、鸳鸯脚等。身法尤其突出缩身藏首,吞吐转折,大小开合,绵软中暴发刚、短、快劲。二十多年前,成都体院聘请余绍华传授余家拳。笔者从学,收获很大,深感余家拳堪称峨眉武术一绝。
 
三、峨眉罗汉拳
 
    中华武术瑰丽多姿,少林、武当、峨眉各派同源分流,都是社会的需要,民众的需要,是历史的产物。峨眉罗汉拳就是在这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而成的一种以法为主,以形为辅的拳种。早在明代流行的《峨眉道人拳歌》中就包含着一些罗汉拳动作,峨眉罗汉拳便是在继承这些动作的基础上,加上“十八罗汉”形态和峨眉拳法而形成的法象拳术。
    在浩翰武林中的一株罗汉拳,结出了几种吕味不同的硕果:有的把庙宇中的十八罗汉塑态形象模仿下来,融化于拳法之中,变成象形罗汉拳;有的着力于劈、砸、踢、摔等技击动作,成为实用罗汉拳;有的以练气强筋、通脉和血、练神益寿为宗旨,成为养身罗汉拳。而峨眉罗汉拳,由外练手、眼、身,内修意、气、心,劲力能柔能刚,是一种舒筋理气、以艺养身、以技防身、法象结合的拳术。凡习峨眉拳者,须以武德为先,功艺为本,严禁特技逞强,以艺犯戒,故民间很难看到罗汉拳之流传。
    罗汉拳的产生,其说不一。有人说:如修法师出家灵隐,曾以释迦之禅功与华拳套路运动结合在一起发展为“罗汉拳”,独创一格。其练法则以气为主,以形为辅,创造了“提、托、聚、沉”的呼吸法(见蔡龙云著《华拳的起源及发展》)。上海中西书局出版华山姚氏旧藏秘本《先天罗汉十八手图势》弁言说:“罗汉拳内空秘传,创自天竺僧人达摩”。“至金元时,白玉峰披剃入山,得此十八手,乃融合变化,阐幽发微,增为一百十八手,以符一百十八罗汉之数,至此终将达摩所传之十八手,进号曰先天罗汉拳”。达摩不创内家拳法,亦不会武术。伪托达摩创先天罗汉拳十八手者,显系临摹少林寺壁画十八罗汉图而创拳。其实,先天罗汉拳去掉臆造部分,仍有可取之外。其练法有三:一练气(练吐纳、跌坐、按摩、运气);二练功(练黑沙手、一指禅、铁牛功、龙爪功);三练拳(练架子、练眼力、练手法——包括①拔云见日势;②顺水推舟势;③倒技游龙势;④丹凤展翅势;⑤青龙探爪势;⑥两手擎天势;⑦双龙入海势;⑧混合三才势)。其套路内容,除包括马步、弓步、箭步、殿步外,其动作有混元一气势、仙掌推云势、三盘落地势、两手擎天势、拈花托叶势、瞻前顾后势、仙猿摘果势、偷天换日势、灵猕护脑势、推窗寻月势、敛爪藏锋势、猛虎扑食势、回龙拨水势、倒海排山势、双峰插云势、黑虎攒心势、独贯三台势、寒鸡独步势等。这种罗汉拳着重于舒筋展体、疏畅脉络,调节阴阳,和血补气,是养性、处长身、延年之术。另一种与此大小相同的是武功罗汉拳,以拳脚狠准、功力猛烈为特色。其主要动作有力托华山、力劈华山、顺水推舟、扫堂腿、旋风脚、二起脚、鸳鸯腿、缠丝腿、骑马势等,十分强调攻防格斗技法,因之是实战性较强的拳术。峨眉罗汉豢三十六动,动动有法,势势暗藏进击之法,形中寓法,法隐形中。很早以前,灌县青城山纯阳洞一清道长在传授峨眉罗汉拳时说过:“形似罗汉各显灵,迎化柔刚快如神,侧身疾步不见影,见形出手打不赢,身似舵摆意不断,降龙伏虎拳在精,抛抄举撞拳脚狠,展闪冲砸功宜纯,勾挂弹扫跌扑滚,哼哈二气卧佛撑。”从这段拳诀里可以看出,峨眉罗汉拳在拳理、拳艺、拳法、拳技、拳风、练功方法等诸方面,是兼收并蓄各家之长,而又独树一帜,有自己的特点,成为道家护身养性的传统拳术之一。笔者初习峨眉罗汉拳一套,尚未精进。


四、峨眉剑手
 
    峨眉剑手系峨眉武术矮桩拳路之一,有剑手、剑拳之分。但在套路中均以剑指(即食指、中指伸直、无名指、小指卷握,拇指压于无名指和小指的第一指节骨上)作各种攻击、防守的方法,是典型的点穴拳术。主要手法有戳、插、挖、点、勾、夹、刁、缠等。主要步势是仆步、半马步、含机步、跪步、弓步等,姿势低矮,拳势昆凑。身法讲究拧腰切胯,吞叶浮沉,含缩展伸,时大时小,变化多端。劲道力求畜如搭弓满弦,放似飞弹出膛,力达人体要穴或露出部位,专攻眼、鼻、喉、肋、裆等要害。发力时动作迅猛,聚全身之力于手指袭击要害,防守时要如迅雷不及掩 耳力拨千斤。因此,眼快、手疾、指准、力狠、法毒,是其特点。
    峨眉剑手流传在川北仓溪、阆中、营山县一带。1982年南充地区运动员周新民表演的剑拳以剑指为主,专攻对手穴位,矮桩步稳,与峨眉剑手同类,拳艺、拳技、拳风大同小异。
    峨眉剑手以指为主,动作技法重点攻下三路,长短结合,指中含掌,掌中寓指,一招一势,一形一法均风格奇异。凡练剑手者,均以二指禅、伏虎功、插沙盘、插铁沙子、插钉、拔钉以及挖泥洞、练铁丸功为基本功。
 
五、峨眉六合拳
 
    1981年夏,笔者有幸得访民间九十岁拳师肖书安。肖书安自十二岁起拜新都民间拳师冯成江为师,得峨眉六合拳真传。肖书安于1926年用六合拳法在重庆打擂时,击败许多对手,夺得银章(自动不参加金章比赛)。后被迫来到峨眉山附近行医。
    峨眉六合拳系峨眉武术高桩短打拳路。六合拳很讲究拳掌 的伸、挂、劈、砸、盘、宰、挪、架之生克变化。发劲时常伴以“哼(从口出)”、“哈”(从喉出)、“嗨”(从腹出)的发声,借气催力。主要由“左攻右挂”、“右攻左带”、“右盘左抱”、“右砸左宰”、“左攻右架”、“盘拨伸插”等六种不同的攻防捕击方法组成短小精悍的拳路。由于演练时要求做到:(一)形神结合;(二)手眼追随;(三)身法合顺;(四)上下相顾;(五)气力相催;(六)左右防卫。故名六合拳。这种拳术同少林六合拳或形意之六合拳理大不一样。
    峨眉六合拳的特点是:以小去手开架和收式,桩高步活,手法快猛,攻中寓防,无腿直进、侧退,活动范围很小,体用结合,颇具峨眉武术特色。
    峨眉六合拳历史悠久,盛行于明清之际。清代道光年间,拳师朱沙官精六合拳,曾传技给富顺县罗拜三爷,罗传徒周通武,周传新都人魏登武,魏传张又州,张传冯成江,冯传同乡肖书安。肖未传人,其子肖显容系今日全国业余武术优秀教练员,也未得家传。笔者已拍肖氏六合拳技术照片,尚待整理。
 
六、绿林短打
 
    雅安老叛乱师路军健擅长绿林短打和宰手拳,短小精悍是其特色。拳路中把擒拿、勾挂、提宰、飞翻、腾挪、闪展、吞吐、接拉等技法融为一体,表现出“你忙我忙,两手护胸膛,击打须连续,柔寓刚力强”的攻防技击特点,是峨眉武术川西拳法的典型代表。
    据路氏谈称:本门拳均以小云手开式,其拳理是“人怕盘头(即扰乱视线,难防难攻),树怕扒根”。由于动作不多,技击性强,于健身、防身方便实用,多在群众中流行。主要拳路包括宰手、撬桩、十八手、连成、单鞭捶、六合捶、一字梅花、二字梅花以及毛虎口剑。
    传说绿林短打系清道光年间民间武师金斗子所创。路氏则师承梅武嫡传弟子吴铁成,梅武则直接学艺于金斗子。金斗子技世如何,有一段故事可以说明:一次,金斗子打听到武艺高强的何铁生保钦差大臣到成都府公干,便专程登门拜访,讵奈何不予接见,被挡于虎门外。金怒,从怀中掏出五枚铁钱,摔掷虎门,钱深陷门板而去。何闻讯至虎门,力拔小钱不出。这对臂力过人,又善抓拿功的何铁生来说,确是一次严重警告。何深知金身怀绝技,遂去遍访金斗子于灌县赵公山中。二人畅叙拳艺,甚是投杨,于是一处多年,互学绝技。后来共同吸取各拳路精佛,创编成绿林防身的短打拳术。艺成,何去,金始传绿林短打于梅武。
    绿林小手、宰手均可能派了同志绿林短打,其详情待考。
 
七、虎爪拳
 
    内江地区流传的虎爪拳、虎掌拳、峨眉南拳(原名捉骡拳)等均属虎爪掌系。这种拳术颇具峨眉南拳之特色。
    虎爪拳,虎爪并用,掌指连发,桩法兼备,头、颈、背、胸、腹、腰、臀、胯、膝、踝、足以及拳(凤眼拳)、掌(标掌)、爪(虎爪)、指(一指禅、二指禅)勾手(撮勾、刁勾)、肘(顶、撞、叠、压、砸、翻各种肘部打法)、腕各部处处皆能攻击其对方,防卫自身,充分发挥“一撒通身皆是手”的作用。劲道要求“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实战时讲究“强打晴蜓点水,弱打猛虎扑食,逢强智取,遇弱活拿”等战术。主要手法是抓、拿、撕、扯、拧、点、扭、挫、掌、爪、指变化交叉使用,肘膝交加。攻中有防,防中带攻。中山桩沉隐轻顺,落步一步一法,一法一势,一势一招。劲发短暴,以静制动,以逸待劳。常用爪法是虎指手、分鬃手、封闭手、爬竿手、金标手、翻江手、铁扇手、美女照镜、铁扇迎门、二龙戏珠、仙手摘桃、黑虎掏心、雪花盖顶等。
    虎爪拳以掌卷成虎爪,以掌跟着力,打一掌抓扣一下。发内力用附子劲、中长子午桩为主,每出腿成势要扣膝关足,侧身进击。所以,虎扑适用于打梅花桩擂。
    虎爪拳有三套:一曰单鞭,三十多动;二曰四门,三十多动;三曰拔步,也有三十多动。虎爪拳是单鞭、四门和拔步三路拳的总称。最初的虎爪拳系峨眉高桩拳,上步、退步,步势沉稳。后世拳师改高桩为中长子午桩,使动作低矮、严谨,攻守兼备。攻时出掌发力,力达掌跟带爪勾劲,掌力着攻击部位后,继续伸指延续攻击,使用一指功直奔对方薄弱、裸露部位或重要穴位;防时掌变爪回勾外带或下抓。这种独特手法构成了迥异于其他拳术的拳风。
    练虎爪拳,以掌、指、爪功为主,须练基本功“坠子”。即每天用手抓握下坠棒(铁棒长25公分,直径3公分,重约1.5公斤),每次练半小时,抓握两千次左右。轼力深厚者,再破撕扭各类树皮,打铁沙袋,指插萝卜、豌豆、铁沙等。当然,虎抓拳仍然是体用拳术。
    虎爪拳流行于川中各地。据老拳师黄克明、彭高杰谈称:清代峨眉剑仙肖天露(据说活了一百三十多岁)精虎爪拳,后传谭普年(资中县人,外号谭莽子),谭传赵云山,赵再传种玉书和银宾臣,黄克明与彭高杰分别学艺于钟、银二人。我院教师吴昕已从黄克明处学得虎爪拳三路。
 
八、七步云脚拳
 
    自贡市老拳师攀成章擅长云脚拳。这种拳高桩垫脚(脚跟起踵),在迅猛滑步移动中,进退转换,机动灵活。手法以掌指的穿、插、掏、搂为主,拳击的挂、挡、砸、压为辅,加上拳掌指的击法中踢腿。拳打四方脚走路线莫测,肘膝交加,肩臀并用,闪展腾挪,吞吐自如。尤其是在移动中突然用拳使脚,常以巧取胜,以快打慢,以刚克柔,以动制静。这是颇为别致的峨眉拳术。
    据说,七步云脚拳系清代川南民间武术家罗拜三爷祖传拳术。笔者拍得樊成章所练云脚拳部分技术照片,对其强打、猛进、急闪、快速、多变的特点、价值及练功方法将作进一步的研究。
 
九、峨眉蛇拳
 
    自古以来,四川民间就流传着“龙(蛇)虎斗”游戏,当《白蛇传》神话故事广泛流传后,不少人对白蛇(白素贞)的修炼地——峨眉白龙洞推崇不已。但峨眉蛇拳迟迟未见。直至近年,云阳县梁守渝才将祖父梁苁箱(已故)所传峨眉蛇拳表演出来。据说,梁苁箱年轻时拜一和尚学得蛇拳十路,后经自己刻苦钻研,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梁守渝得祖传蛇拳,其技艺经四川省和全国武术蜀鉴定,不但形态逼真,法隐形中,腰柔桩稳,柔中寓刚,而且以掌、指为主,讲究“出手似毒蛇喷汁,回手似火烧”。身晃、步绕,两手闪变不停,矮桩、急来巧应,运柔克刚;指戳喉与眼,掌插肋中间,上戏珠下掏裆,左右遮挡势不高;落步稳如塔,轻快无翻腾。其特点与江浙一带蛇形拳大不一样。
    据说四川宝龙寺当家和尚静悟禅师所传蛇拳要诀是:身要颤,步要转,两手忽闪神要战;围绕步,步潜身,用手抢喉快为准;龙戏珠,掌插肋勾手啄人勾顶击;脚尖点,虎爪进,急来缓应巧柔还。
    峨眉蛇拳吸取了禅家内功、外功和自然门拳(据传早在唐代,成都西南山上建有一座龙伟的“客浦寺”,是自然门拳的发源地,金刚禅师有七套护山拳,蛇拳就是其中之一)的优点,成为内外兼修的拳术。主要动作有惊蛇出洞、游动爬行、伺机觅食、昂首进击、野展返回、白蛇吐信、风绕绕树、玄蛇盘石、毒蛇喷汁、腾蛇走雾等。
峨眉蛇拳很注意手法的变幻莫测,以插、穿搂、勾、挑、摆、压、按、劈、横、冲等手法交替使用,配合半马步、半跪步、丁步、弓步,形象生动,风格别致。
笔者拍得梁守渝所传峨眉蛇拳一套,备研究之用。
 
十、峨眉猴拳
 
    古代仿生拳家吸取猴子轻、灵、浮、猛、快的特点和闯、奔、闪、躲的本性,揉化在踢、打、摔、拿技法之中,创编出法、象结合的猴形拳术。猴拳有着悠久的历史。明代戚继光已在《纪效新书》中记有“猴拳”之名。金铁庵在《醉八仙谱》中指出:“拳法之盛行南方者,以七红、八黑、大小天罡、猴拳最为普遍”。峨眉山风景奇秀,其中峨眉灵猴更是拳家的仿生对象。峨眉猴拳遍及全川,拳路较多。重庆老拳师胡健秋善长猴拳。当代“猴王”肖应鹏即跟从胡健秋学得峨眉猴拳,并经老武术家郑怀贤(郑曾跟赛活猴子孙录堂、活赛猴李尔庆、铁臂猴子金山等人学艺,对猴拳亦颇有心得)指点,其猴拳技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逐步有所发展。其特点是拳路活泼,形态生动,法藏猴形之中。抓、拿、刁、勾、弹、踹、踢、压、摸、爬、滚、打都与猴形紧密结合,创编的套路已达到惟妙惟肖,妙趣横生的境地。主要动作有猿猴出洞、登枝望景、奔闯山林、果园偷桃、藏身吃果、捕击生辉、食桃嬉戏、拳罢变身等,新颖奇异的各种形态与击法相结合,充分体现了缩小、低势、突变、奇巧的风格。
峨眉猴拳还包括猴形拳、猴子拳、子拳、白猿通通拳以及猴棍、猴刀、白猿剑等套路,有待进一步挖掘、整理。
 
十一、峨眉少林拳
 
    自古以来,中原文化强烈地影响和促进着四川文化的发展,四川文化又与中原文化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峨眉少林拳就是这种相互学习的硕果之一。
    少林拳是指以河南省嵩山少林寺所传播的各式长拳为代表的拳术。峨眉派拳师在学习、继承、发展少林拳的主要技法的基础上,又吸取峨眉拳术的特点,创编出拳法刚劲有力,动作开展,拳长、腿快和防中带攻,动作结构严谨,内外兼修,以刚为主的峨眉少林拳。
    峨眉少林拳主要手形有拳、掌、勾手;主要手法为冲、搂、劈、砸、推、穿、贯、压等;主要步型有弓步、马步、仆步、虚步、歇步等;步法有上步、退步、盖步、插步等。身法以拧旋翻转、吞哇浮沉为主;腿法有蹬腿等。峨眉少林拳路动作有顺水推舟、黑虎掏心、力劈华山、太公钓鱼、雪花盖顶、铁扇迎门、仙人摘桃、二龙戏珠、美女抱瓶、迎风掸尘、单峰贯耳、青龙探爪、白蛇吐信、燕子含泥、大鹏展翅、回龙使舵、毒蛇出洞、金刚捣碓、玉带缠腰等。
 
十二、峨眉地功拳
 
    据1980年第3期《体充育史料》(人民体育出版社)载《四川近代传统体育》一文记述:“1898年左右,龙泉驿贫农谢昆山,长于滚打地躺,外号谢打滚,曾在成都数次击败制台衙门镖师韩凤鸣,名噪一时。”“滚打地躺”即峨眉地功拳之一。我院教师陈坚曾以地躺拳获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金牌。
    峨眉地功拳是地面上滚打功夫拳术,以踢打击法为主,各种跌打滚翻技法为辅,是在跌打滚翻中袭击对方、保卫自己的特殊拳术。
    峨眉地功拳的特点是:以拳打脚踢为主,于险急中巧打,于败势中取胜,因势用法,外险内安,攻时猛烈,防守躲闪巧妙。攻上打下,快速有力,身体起伏翻跌变化于瞬间。地功拳以踢打功夫为主,切忌“为跌而跌,为翻而翻”,因为“套无拳,使人烦,拳无法,艺必砸”,要求拳中有法,法藏跌扑滚翻之中。近代地功拳常用九滚十八跌之法。九滚是:抢背、倒跟斗、乌龙绞柱、黄龙滚地、滚堂翻、头翻、加冠、小翻、挺身后翻;十八跌是:甩胯、栽碑、扑地蹦、鲤鱼打挺、小板子、死人腾床、背摔、腾空向前背摔、鸭儿浮水、前扑虎、侧扑虎、跌叉、老头钻被窝、腾空蹬腿翻转摔、直体后跌、摔捶、侧蛮子、拉拉提。因地功拳在不断发展,九滚十跌的内容各时代不完全相同。
    练峨眉地功拳需具备顽强、刻苦、耐劳的精神,结合健全的体魄,精湛的功防跌扑技术和高超的胆略,才能“打得巧,防得早,险中攻,危时封”,才能体现出“惊、险、奇、巧”的特色。
 
十三、缠丝拳
 
    流传在四川各地的缠丝拳有多种,如蚕闭门缠丝、缠丝手、眉丝拳、缠丝拳等,其中有外地传入四川的,也有本地产生的,因此各种缠丝拳风格不一。
    峨眉缠丝拳,以永川张少清祖传四代缠丝拳和川北一带李家十二手滥缠线为代表。老拳师张少清祖传缠丝拳有六根拳路:一曰总桩,二曰八门,三曰六连,四曰猫儿,五曰二路,六曰八卦。这六套拳总的风格是:“缠提断拔随桩变,吞吐浮沉八卦先,缩身藏首缠丝劲,满手半手脆快弹。”因其为祖传拳术,拳诀、拳艺很少外传,永川县急永成学得张家缠丝拳术,其拳理、源流及各套特点尚在整理之中。另一种缠丝拳以流行手武胜县李家为代表。这种缠丝拳有“十二手滥缠丝”、“燕子含泥”等套路。讲究“出步似行犁,行拳如蚕之吐丝,柔软沾缠。”要求“慢拉架子快打拳,以快打慢,以刚打绵,以沾连迎化刚快,变换于一瞬间。”十二手滥缠丝为功力性的基础拳,主要动作有拱手起式,左右拉弓式、窜步三箭、反身遮拦、闭手撩阴、撑补劈挂、斗抄巴拿等。套路动作短小精悍,因每段作直线运动,往返重复,来回为一路。每次共练十二路二十四段,故运动量较大。
    十二手滥缠丝的主要击打手法为:①巴:即贴近敌身的进攻方法。常用挨、靠、挤、贴、沾、连、缠、绕等近距离方法,最迅猛地袭击敌方。②拿:用各种擒拿方法,使敌方失去反抗能力。如反侧关节、点穴、分筋碎骨等。③拦:即直进猛冲快打,讲究“满招、满打”。④造:运用引诱法试探、防护、反攻性手法,直击敌身。
十二手滥缠丝拳的拳风是:“缠丝拳,身直中,脚踏长山手拉弓,巴、拿、抖、造劲刚脆。逢弱急打虎扑羊,遇强柔化攻三关(指点穴、拿关节、插裆肋),防时如铁扇迎门,攻时要拳脚交加。”
    这种缠丝拳据传系明末清初人黄吉川在川北地区广安、岳池、合川一带授拳时所传拳术之一。后有杜占鳌隐居华蓥山,苦练缠丝拳。杜接受杜心源弟兄所聘,传拳于杜家;杜心源后传武胜县李家。李家世代习武,李定邦受祖传缠丝拳,传弟定车;定国传于李毅立。李毅立系重庆市老拳师。
 
十四、鹰鹤拳
 
    在江津、永川一带民间流传着一种鹰鹤拳,系把雄鹰的矫健形态、锐利的鹰爪、翻旋的技能与鹤的沉静轻灵、稳健持久的特性结合于峨眉拳法之中的拳术。这种拳具有鹰抓鹤啄、鹰刁鹤穿、鹰翔鹤立等法象相合,手疾眼快、形神兼备的特点。
    鹰鹤拳,其动必有形,其用必带法,春法变势变。鹰鹤变勾,动如流星赶月,静如圣山峨眉。在用时使敌方难知其法之变换,难知其法力大小,常于突然中猛击。故鹰鹤拳又名阴捉拳。这种拳种将两种不同的水陆飞禽的本性特征吸入拳法之中,变成风格新奇的峨眉拳术。
    鹰鹤拳的拳路为方中华、金鸣凤等人掌握,我院教师温佐惠亦习练此拳。
 
十五、练步拳
 
    在四川各地流传着大练步拳、小练步拳、练步短打和练步拳等风格基本相同的拳路。峨眉练步拳系四川拳师刘崇俊在中央国术馆任教期间,把火龙拳的精华融于峨眉其他拳法之中,创编而成的一种国术馆教材,解放前已有挂图出版,因之在全国有一定影响。
    峨眉练步拳,拳法朴实,拳多腿少,动作刚劲,变化突然,身灵步活,形态优美,格风新颖。
    我院教师王树田于1928年所学峨眉山练步拳,是四川南拳的基础拳路,主要手法有搂、拿、刁、锁、冲、撞、贯、砸、撩、削、劈、砍。主要步型是弓步、虚步、马步、仆步等。步以上步、退步、换步、绕步为主。腿法以破脚为主。这种拳术要求一招一势、一势一法,动静分明,气力结合,较适合于青少年练习,对增强体魄、防身祛病、振奋精神有良好的作用。
 
十六、鹞子拳
 
    峨眉鹞子拳是法象拳术之一种,主要流行于南充地区。近年我院教师杨晓源向老拳师彭高杰学得鹞子拳一路,为挖掘、整理这种传统武术掌握了一定线索。
    鹞子拳是吸取鹞子穿林之闪躲敏捷、鹞子钻天之刚健用力、鹞子翻身之灵巧、鹞子扑食之迅猛等技能,与拳法融为一体,变成动作敏捷,身体挺、展、收、缩、变的拳术。主要手法有抓、拿、啄、刁、抡、劈、撩、挂。主要腿法有蹬、弹、点、踹等。身法中除大小、展缩、吞吐、浮沉外,还有拧旋翻转、俯仰屈伸。鹞子拳以迅猛轻稳、巧拿急抓、快踢猛收为特点。
 
十七、白眉拳
 
    白眉拳在明代就有流传,至今在四川江津县一带尚有拳师传授。据广东省体科所1979年编印《南拳》第一辑记载:“白眉拳据说是四川峨眉山白眉道人传入广州、澳门、香港等地。”白眉拳内容包括小十字、大十字、三门八卦、九步推、十八摩桥功、猛虎出林等。白眉拳的特点是:刚强凶猛,连贯性强,路线宽广。拳法有冲拳、鞭拳、双撞拳和千字箭拳。手法含有碎桥、钻桥、摸桥、背剑、刹桥和封桥等。掌法有托掌、斩掌。腿法有月影侧踢(撑鸡脚)、蹬脚。跳跃有飞步、伏虎等。
    峨眉白眉拳步高势猛,拳快脚狠,以防为主,防中带攻,攻守结合,颇具四川南拳风格。
 
十八、侠拳
 
    在武林中长期流传着“山东出英雄,河北出豪杰,峨眉出侠客”之说。此说有一定根据。在黄鉴衡所著《粤海廿林春秋》(1982年,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载称;侠拳据说是大侠李胡子,从四川峨眉山传入广州来的,故名侠碰撞。流行于广州、南海、顺德等地,港澳亦流行。
    侠拳的初级拳是小罗汉,中级拳是虎鹤双斗,高级拳是大罗汉。此外,还有侠家单刀和左手棍。
    侠拳的特点是:长桥大马,发长劲、直臂飞舞,动作较多,速度快,步高,力猛,尤其是冲锋抛拳更为猛烈。手形有拳、掌、指、爪、钩、凤眼拳等;手法有定拳、鞭槌、抛槌、虎爪、天罡手和独脚穿桥等。步型有弓步、马步、虚步、开立步、跪步、扭马步、仆步、女字步等;步法有三角步、摆步、跳步、铲马。腿法有前蹬腿、后蹬腿、正踩、侧踩、侧踹、打腿、斜飞踢、弹腿、飞踢等。拳势威猛有力,轻巧快速。
    从侠拳步高、势烈、力猛、动作轻巧、快速来看,与峨眉派高桩拳同类。笔者曾见广东人练侠拳,其风格与峨眉拗桩拳(属南拳)很相似。侠拳中大、小罗汉拳与峨眉罗汉拳在拳势猛烈、动作轻巧上相近,故应对侠拳作进一步研究。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