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f9 _6 k) j% Z
/ D- \$ H q# d' l- a 古人没有风扇空调,炎炎夏日,或栖于树荫下,或倚靠在水畔亭旁,避暑的方式完全是自然的。古人感怀于大自然赋予自己的清凉世界,于是,便有许多脍炙人口的避暑佳作流传下来。今天,我们捧读这些诗作,仍能感受到当年的诗人消夏之乐趣,不知不觉间,仿佛与诗人一块走进清凉的世界,心头不禁泛起丝丝凉意。 & y, E) y8 d- |/ ^ s0 ~4 Z
& i$ k s+ f% z8 M+ X5 P9 Y) q
坐在树下或走进竹林,是古人们普遍采取的乘凉方式。因此,在众多避暑诗作中,这类作品也最多。南宋杨万里《桑茶坑道中》描写了一个牧牛的小童为避酷暑睡卧柳荫之下的悠闲情趣:“睛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塔水满溪,童子柳荫眠正着,一牛吃过柳荫西。”中唐王维为消暑,抱着古琴走进幽深碧翠的竹林,席地而弹,乐而忘返,给后人留下了千吟不厌的《竹里馆》:“独坐幽莫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q0 r: x+ r _0 I
4 V1 ?. O5 `7 u/ Z" F. ?, a* ~; d 临水之地也是古人避暑的佳处。炎炎夏日,若得一处亭台楼榭桥畔相伴,着实是纳凉人的福气。宋代的杨万里,喜欢流连于荷池纳凉。其《暑热游荷在池上》云:“细草摇头匆忙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对此,大诗人陆游也深有同感:“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塘自在香。”此诗表现的是在莲花池边和柳树荫里月下乘凉的乐趣――杨柳随风飘拂,荷花送来清香,在画桥畔倚床休憩,欣赏船家悠扬的笛声,真是盛夏酷暑时的一种美妙绝伦的享受。 - j6 m- v6 X0 E( r
3 n! G" V9 ~& P 当然,“心静自然凉。”要想在闷热难当的夏日,让自己不心急气躁,关键是保持一份平静的心态。宋代梅尧臣的诗说得好:“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何朔饮,煮茗自忘归。”诗人在花木葱笼、曲径幽深的长廊里品茗纳凉,清以心静,静中生凉,一幅闲适自在的画面犹在眼前。唐代诗人白居易喜欢独坐院中,迎着徐徐清风而自得其乐。他在《消暑》诗中写道:“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 Z, p; D9 ~( l& M6 V0 j, _% Q. z3 M& Y* C: f$ ?1 ?5 B' @+ j
今天,我们翻阅这些诗作,特别是在炎炎夏日,品读古人的纳凉诗句,其实就是在乘古诗的凉意,消自身的暑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