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60|回復: 0

[古代科技] 宋代数本论学派何以能成立?(1)

[複製鏈接]
真衣 發表於 2012-4-25 15: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国学文化
在中国哲学史上,宋代无疑是一个学派兴起的时代。就宋代道学而言,就有理学派、气学派、心学派、功利学派等。此外还有一个被大家所忽略的学派,即象学派和数学派。作为易学的学派,象数学派早在汉代就已经形成;作为哲学学派,则是到了宋代才正式形成,其标志就是象数学派内部的区分――分为象学派和数学派。象学派代表人物是周敦颐、朱震、来知德、方孔荨⒎揭灾牵数学派代表人物是刘牧、邵雍、张行成、蔡沈。
象学派和数学派形成的关键是“象”和“数”这一对范畴由易学本原论的意义转变为哲学本体论的意义。在易学本原问题上,象学派主张象在数先,象为第一位,数为第二位,由象生数,即卦爻象生成奇偶数。数学派主张数在象先、数为第一位,象为第二位,由数生象,即奇偶数、河洛数生成卦爻象。在哲学本体论问题上,象学派将易学的象本原论提升为哲学的气(象气)本体论,数学派将易学数本原论提升为哲学理(理数)本体论。
象学派的共同特点是象气合一、以象气解易,这一特点从汉代象数学派孟、京即已开始,至宋代才告完成,宋代象学派提出气为世界本原的观点。其中周敦颐将“太极”视为宇宙万物的本原,这个“太极” 就是象气合一、阴阳未分的本始状态,由太极生成阴阳二气,再生成五行之气,二五之气的交感才化生万物。朱震将气与象看成一体关系,认为卦象是对气的模拟,以“象 ”为气聚而可见者,作为宇宙本原的太极为“一气混沌而未判之时”,以气为“天地之大本”,宇宙万物“本于一气”,并主张气是“理” 的前提,是“理”得以存在的依据。明清时期 ,来知德主张气象不离,象的实质即气,气的变化即象;以气的交感为生成万物的根本,认为万物之质为“气化而凝”,“理”随气的聚散而生亡。方以智将象数看成是气化的形式和度数,象数与气合为一体,这个合一的象气就是宇宙本原。并提出“本一气”的观点,认为阴阳五行以及四时、六气、万事万物都是气的自身分化而成,不是母生子关系,而是自身的逻辑展开。
数学派的主要特点是理数合一,以理数解易。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以邵雍、张行成、蔡沈身上,刘牧则仍停留在气本体论上。邵雍开始将数与理相结合并通过理将数提升为哲学本体。在数与理的关系上,认为数出于理、数可穷理,理与数是合一不分的,并提出“理数”一词,“理数”指理具有数的规定性,亦即天地万物生成变化的次序、法则,这个“理”实即条理、物理,亦即表述事物变化逻辑性、规律性的“数”,“数”指事物的次序、度量。这个表述“理” 的“数”即宇宙万物的本原,数是“天地之所以肇者”、“人物之所以生者”、“万事之所以得失者”。
数学派认为:存在于人心中又代表宇宙万物本质的主客统一的“理数”――事物变化的理则即是“太极”, 是宇宙的本原。数本论的“数”即是“理数”,但此“理”不是程朱的天理、性理、本然之理,此“数”也不是毕达哥拉斯的几何之数、形状之数。邵、张、蔡数学派是与理学派、气学派、心学派、功利学派相并列的宋明哲学流派,其数本论是与理本论、气本论、心本论相并列的本体论形态。数学派、数本论在中国哲学及至世界哲学史上独树一帜,然历代对此研究十分匮乏,因而对象数学派尤其是数学派、数本论的纵向发展与横向比较的研究,就显得更加重要 。
一、数与象

数学派主张数在象先、数为第一位象为第二位,在解释《周易》经传、术语命题时,主要采用“数”的分析 方法。从而形成易学及哲学上的数本论学派。
(一) 刘牧象数观
刘牧是图书学的“首倡者”,提出图九书十说,重在以河图洛书之数解释《周易》。在“象”、“数”关系上主张象由数设:“极其数者,为极天地之数也。天地之极数五十有五之谓也。遂定天下之象者,天地之数既设,则象从而定也。”(《易数钩隐图・地四右生天九第八》)通过解释《易传》“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论述天下之象 (包括卦象、物象)来源于天地之数(即一至十中的奇偶数)。如其所说:“夫三画所以成卦者,取天地自然奇偶之数也。”其《易数钩隐图》还认为圣人取法河图洛书所显示的奇偶数而画八卦之象:“夫卦者,天垂自自然之象也,圣人始得之于河图洛书,遂观天地奇偶之数,从而画之,是成八卦,则非率意以画其数也。”这是主张取法河洛之数,与他所谓的“圣人观象画卦,盖案龙图错综之数也”
(《易数钩隐图遗论九事 ・重六十四卦推荡诀第二》)的龙图错综之数相同。此外刘氏还认为大衍之数也是卦爻象的来源,他在《易数钩隐图遗论九事・大衍之数五十第三》章中说:“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蓍之神用也,显阴阳之数,定乾坤之策,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也。”上述天地自然奇偶之数、大衍之数、龙图错综之数、河洛书之数四者之间之间的关系为:“天地之数出于河,是谓龙图者也。”即所谓“戴九履一”的河图数 ,“盖易系所谓参伍以变,错综其数者也。太乃则而象之,遂因四正定五行之数”(《 易数钩隐图遗论九事・太氏授龙马负图第一 》)。而大衍之数五十亦出自天地之数五十五,认为生成万物是木、火、金、水之数,“是以虚五以成五行藏用之道” 。之所以不用土数五,是因为 “土无正位寄王四季”。
《易数钩隐图・序》同样反映了这一思想:“夫卦者,圣人设之,观于象也。象者形而上之应。原其本则形由象生,象由数设。舍其数则 无以见四象所由之宗矣。是故仲尼之赞易也,为举天地之极数,以明成变化而行鬼神之道。则知易之为书,必极数以知其本也。”提出“象由数设”,“极数知本”,将数视为象的宗主和根本。认为“数”先于卦象和万事万物之象而存在,“数”规定事物的变易过程,并构成天地万物的重要因素。刘牧针对韩康伯“非忘象者无以制象,非遗数者无以极数”的观点,提出河洛象数不仅包含阴阳的二气变化法则、五行生成法则,而且包含空间方位与时间进程。认为河洛之数自是世界形成、万物变化的模式,虽然没有将“数”明确看成宇宙万物的本原,但 已有 数本论的萌芽。如其说:“生万物者,木火之数也;成万物者,金水之数 也。”(《易数钩隐图遗论九事・大衍之数五十第三》)但还未将“数”提升为本原论范畴,刘牧本原论仍属于气本论,是汉代象数学派太极元气说的发展所不同的是将数与气结合起来论述太极。
刘牧认为太极是混而为一的元气。他给“太极”画了一幅图。图为十个点(五个白点,五个黑点)围成一个圆圈,并给这幅图作了文字说明:“太极无数与象,今以二仪之气混而为一以画之,盖欲明二仪所从而生也。”(《易数钩隐图遗论九事・太极第一》)“太极者,一气也。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一气所判,是曰两仪 。”(同上)
刘牧虽说“太极无数与象”,却用奇偶数(五白点、五黑点)表现阴阳二仪混而为一的 “气 ”。其“太极”概念,一是用以说明河图洛书以及八卦的根源(朱伯昆《易学哲学史》第二卷。34~38页),二是用以说明世界万物生成的本原。前者是易学问题,后者是哲学问题,对这两个问题,刘牧和其他易学家一样是混而为一进行论述的。仅从第二个意义上看,太极元气是生成万物的本原,其生成过程是,先分生阴阳二气或清浊二气,二气一升一降形成天地,二气相交化生五行,五行具备则万物产生。(刘牧《易数钩隐图・太极生两仪第二》)
就太极而言刘牧反对王弼、韩康伯玄学派观点,认为:“韩氏注以虚一为太极,则未详其所由之宗也,何者?夫太极生两仪,两仪既分,天始生一,肇其有数也……今若以太极为虚一之数,则是大衍之数当五十有四也。不然,则余五之数无所设耳。况乎大衍,衍天地之数也,则明乎后天地之数矣。大衍既后天 之数,则太极不可配虚其一 之位也,明矣,又无不可以无名,必因于有是,则以太极有无之称。”否定以太极为虚一、虚无的思想。这是从筮法上进行否定,认为大衍即天地之数应为五十五,之所以少五,是因为天五不显示于两仪生四象的图式中,大衍之数取天地之用数,而 天五不用,这样大衍之数即为五十。而如果以太极数为虚一,则大衍之数应为五十四(天地之数为五十五减一),与天地之数不吻合。因而不能以不用之一为太极。不用之一,乃“ 天一 ”之数,不是“无”,“天一者,象之始也,有生之宗,为造化之主,故居尊而不动也”(刘牧《易数钩隐图・其用四十有九第十六》)。此是从宇宙本原上认为“天一 ”不仅是象数的肇始,而且是万物有生之宗,造化之主。此“天 一”即“太极”,“太极”不是“无”,而是“气”。太极之气虽不是数,但可以“数”表 示,这就是 包含奇偶天地之“十”数在内的“一”或“天一”。在象数乃至造化天地本源问题上,刘牧是主张数气合一论的。
在数本论易家中,刘牧是气本论者,其后易家 则受理学的影响,将数本论与理本论融为一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