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15|回復: 0

[制度研究] 北宋榷茶制度下官府与商人的关系 (5)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1-6-27 15: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中国读史网
以上三个原因的交互作用,必然造成了交引价格节节暴跌。如上表所示,从太平兴国之初的100%,骤然跌到太宗后期至真宗初年的20%,皇v三年又跌到了2―3%。前已述及,引价指数的大小与官府获利的多少成正比,而与商人获利的多少成反比。交引价格的这种持续暴跌到底对谁有利,毋须多加分析就已经非常清楚了。


    天下茶利并非取之不竭,厚之于此,必薄之于彼。如果我们再看一下该时期宋政府茶利收入的变化情况,将会更加一目了然:


    此表可见,在北宋前期东南榷茶的近百年间,国家所获茶利一直呈下降趋势,并基本是与交引价格盘跌同步的。在景德元年引价指数降到15―16%时,担任三司使的丁谓就发出了人称“至论”的慨叹:“边籴才及五十万,而东南三百六十余万茶利尽归商贾!”在天禧五年引价指数为5%时,这一年官府在淮南十三山场“岁才得息钱三万余缗,而官吏廪给不与焉”[41]。尤其是当天圣元年前,镇戎军的引价指数跌至1.8%的最低点时,“蕲州市茶本钱,视镇戎军粟直,反亡本钱三之一,所得不偿。”[42]官府简直把老本都赔进去了!

    2.商人对茶利的过分攘夺,导致了官、商斗争的激烈化,使茶法变革反复无常。自从东南榷茶与边地入中绾连在一起,北宋政府就无可奈何地陷入了这样一个怪圈:

    ┌──→虚估高──┐
    │ ↓
    入中少←──────引价跌

    为获得较多的入中粮草,必须高予虚估;虚估越高,与实值差得越远,引价越贱,不知茶利的“土人”入中者出卖交引获利越寡,势必挫伤其积极性,使入中减少;而入中减少势必又影响军需,官府只得更进一步高抬虚估。这个怪圈恶性循环,螺旋上升,虚估愈高,引价愈跌,其后果就是使官府为换取入中付出了越来越大的代价。为了遏止巨万茶利越来越多地流入商人腰包,北宋政府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

    (1)明令限定虚估率。前文所列茶交引价格变化表中景德二年的一系列数字,就是由盐铁副使林特和刘承guī、李溥等人主持规定的。他们对交引法稍作改良,根据距离远近、交通难易等,统一制定各地虚估比率。开始时略见成效,如景德二三年,年均获利354万贯,比景德元年骤增了70个百分点,但因交引发行量仍大大超过了官茶拥有量,依然没有遏制引价贬值。

    (2)出资回笼交引。如天禧五年,“陕西交引益贱,京师才直五千,有司惜其费茶,于是出内藏钱五十万贯,令x门祗候李德明于京城市而毁之。”[43]从表中可以看出,除皇v三年官收价高于市价之外,大中祥符七年和天禧五年均与市价持平,这对售引者又具多大吸引力呢?再加上政府出资有限,要挽救引价更是杯水车薪。

    (3)用“见钱法”和贴射法取代交引法。如果说限制虚估和回笼交引依旧是在怪圈中打转的话,那么打破怪圈的根本出路便是斩断东南榷茶与边地入中的联系。为此,天圣元年,由权三司使李谘等人主持在河北、陕西等地区部分实行了用现钱而不再用交引来偿付入中的所谓“见钱法”,并把淳化三年曾短期实行过的贴射法再度行于淮南十三山场,其出发点就是“使茶与边籴,各以实钱出纳,不得相为轻重,以绝虚估之弊”[44]。尽管为了照顾商人的利益给予了大量“饶润”,例如商人从园户处买茶140―160斤,只须向官府贴纳100斤的净利钱[45]。但由于商人丧失了从交引贬值中获得的厚利,“豪商大贾不能轩轾为轻重”[46],“怨谤蜂起”。结果这次的见钱、贴射法只实行三年就宣告破产,李谘等人被贬官,参与变法的一批三司属吏甚至被流放到沙门岛[47]。交引法复辟,怪圈再现,入中虚估之弊又起,仅“河北沿边十六州军,自天圣九年至景v二年终,五年便籴粮草,计虚费钱五百六十八万余贯”。景v三年,朝廷不得不再把李谘请出来实行见钱、贴射法。李谘心有余悸,深“恐豪商欲仍旧法,结托权贵,以动朝廷”,请求宋仁宗下诏表示支持[48]。并对商人做出了大大让步:“听商人输钱五分,余为置籍召保,期年半悉偿,失期者倍其数。”[49]商人贩茶只须先纳一半净利,自然成倍地节省了流动资金,应该是相当优惠了;同时见钱、贴射法又使国家收到了“县官滥费自此少矣”的益处[50]。但在“天下商旅无不嗟怨”的咒骂声中[51],庆历二年,见钱、贴射法再被推翻,交引法又恢复了。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