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45|回復: 0

[史學] 中国古代的死亡诊断方法

[複製鏈接]
裡人 發表於 2010-6-10 11: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浩学历史网
《仪礼》和《荀子》都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仪礼》有“属纩以俟气绝”的记载,“属”即安放,“纩”是新丝棉,意思是拿新丝棉放在临死的人的鼻孔前面,等待他气绝;《荀子》中“A纩听息”,意思也一样,“A”犹言“属”,“息”是气息,也就是呼吸。这便是中国古代有关死亡诊断方法的最早记载。它以呼吸停止作为死亡的标准,而用质地极轻稍有气息便会摆动的新丝绵来检验,以诊断死亡。
    后来民间奉为家礼准则的《家礼大全》,其《丧礼》中,“A纩听息”是一个重要步骤。可见这个死亡诊断方法,在中国古代一直沿用。
    除此以外,古人还认识到心跳停止在死亡诊断中的意义。
    在原始人居住的洞穴里面,曾发现这样的壁画:一头大野牛,一颗心脏,标枪正刺在心脏上面。刺穿心脏使野牛死亡,这就意味着他们在打猎的过程中,已经获得了心脏与死亡有密切关系的知识,也许在那时候就已经有心跳停止就是死亡的模糊概念了。
    至于文字记载,也首见于两千多年前。那时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在《平人气象论》一章中,这么写道: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日死。”
    这就是说,胃经脉的大络叫做虚里,它的脉系从胃贯膈,上络于肺,通过左乳下,跳动可以应衣,这地方是可以测验宗气的。倘若跳动甚剧,好象喘气一般而有断绝之象,这是病在膻中,若见脉象结而移位,是有积滞。“绝不至”,也就是一点儿也不跳动,那是死了。
    从这段经文可以推知,那时候已经有用手按在虚里穴上,也就是左乳下心尖搏动处,以诊断死亡的方法了。文字见于医学的经典著作,看来这是医生才用的方法。
    以停止呼吸和停止心跳作为人类死亡的定义和标准,事实上一直延续到本世纪60年代。
    事实上呼吸停止、心跳停止,也还有再活过来的。在西南非洲卡拉哈里沙漠中,布须曼人多次发现这样的奇迹,呼吸、心跳停止的人被埋在浅墓中,隔不久竟爬了出来,再活下去。苏联著名的物理学家朗道,1962年因车祸心跳停止,其后又恢复了,再活了6年。
    在中国古代,人们已经了解到这种现象,知道所掌握的死亡诊断方法不尽完善,而想出了合理的补救措施。《礼记》就有这样的记载:“或问:‘死三日而后殓者何也?’曰:‘三日而后殓者,俟其生也,三日而生,不生亦不生矣。”那时即规定死后三天才入棺收殓,以防万一再活过来。古人挺聪明,这么做就保险了,要不,中国的棺木坟墓历来坚实,人在其中,是绝不能象布须曼人那样爬出来的。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