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01|回復: 0

[医药临床] 对《伤寒论讲义》的几点看法(下)

[複製鏈接]
夏知 發表於 2012-2-16 11: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咽中伤”非咽部受到损伤 “不能语言”非失语之证
  讲义说:“少阴病证见咽部受到损伤,局部溃烂,并波及会厌部则见语言不利,声音不出。此邪热与浊痰阻闭咽喉,熏蒸腐化所致。”
  据报导上海用“苦酒汤”治所谓“慢性咽炎”之效果很好。(见1991年5月20日《中国中医药报》第3版)。患者“咽中伤生疮”,未言及疼痛,不必有“局部溃烂”,只是感咽喉不舒耳。《灵枢·经脉篇》说:“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肾少阴经脉动为属邪所侵,致其咽部今之所谓滤泡增多增大,而为“咽中伤”者,即“咽中生创”也。古代无“疮”字,只作“创”。其“疮”字始见于《玉篇》,且“疮”与“伤”为互训,《说文·人部》说:“伤,创也。”《说文·刃部》则说:“刃,伤也,以刃,从一,创,或从刀,仓声。”是“伤”、“创”二字互训之—例也;《广雅·释诂》卷—上说:“伤,创也。”《广雅·释诂》卷四上则说:“创,伤也。”是“伤”、“创”二字互训之又一例也。“伤”、“创”同义,古人必不复出,疑“生疮”二字为“咽中伤”之古注语误入正文所致。
  《灵柩·忧恚无言》篇说:“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人之运气以为语言时,始则气清而语音如常,稍多说话则气浊痰附,发音难出,此所谓“不能语言”者,此“能”字当读“耐”。古籍中多有以“能”作“耐”读者,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能冬不能夏”,“能夏不能冬”,而《针灸甲乙经》卷六第七载此文则作“耐冬不耐夏”,“耐夏不耐冬”;又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木形之人……能春夏不能秋冬”,“火形之人……能春夏不能秋冬”,“土形之人……能秋冬不能春夏”,“金形之人……能秋冬不能春夏”,“水形之人……能秋冬不能春夏”,而《针灸甲乙经》卷—第十六载此文则作“木形之人……奈春夏不奈秋冬”,“火形之人……奈春夏不奈秋冬”,“土形之人……奈秋冬不奈春夏”,“金形之人……奈秋冬不奈春夏”,“水形之人……奈秋冬不奈春夏”,“奈”与“耐”同。再如《淮南子·地形训》说:“食水者,善游能寒。”庄逵吉注:“唐马总《意林》引此云‘食水者善浮而耐寒’。”《汉书·晁错传》说:“其性能寒。”颜师古注:“能,读曰耐。”其实,《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中“酸削不能行”之“能”,字读“耐”。据此,则此文“不能语言”者,非失语之证,乃谓其有似“失音”也,失音为“声散”,而此则为痰浊附着而声难于扬越也,故仲景下文特申之曰“声不出者”,主之以“苦酒汤”也。
  “宜先治水”的“茯苓甘草汤” 非“治水就是治厥”之方
  讲义说:“既然厥与悸皆为水饮内停所致,张仲景提出‘宜先治水’的法则,用茯苓甘草汤温胃阳以散水饮,水饮去则阳气布达,悸动止而手足温,不治厥而厥自回,这是治病求本的又—范例。”
  《伤寒论》“辨厥阴病”篇说:“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是凡手足逆冷者皆为厥也。《论》中有“四逆汤类”之“手足厥冷”者,有“四逆散”之“手足厥冷”者,有“当归建中汤”之“手足厥冷”者,有“白虎汤”之“手中厥冷”者,有讲义所求的“水饮厥冷”者,还有《素问·五藏生成篇》“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足者为厥”,王冰注:“厥,谓足逆冷也。”等等。仲景于此文未言及“厥”的属性,而讲义中说其是“水饮之厥”则殊为无据。实际上,此条病候,既有“阴阳气不相顺接”的“手足逆冷”,又有“水气凌心”的“心下悸”。于此,仲景特分病势之缓急,先用茯苓甘草汤以去“凌心”之水气,消除其欲渍入胃中而致下利之患,然后再调其“阴阳”使之“顺接”而愈“手足逆冷”之“厥”,是所谓“却治其厥”也。“却治其厥”者,“后治其厥”也,是“却”字之为义“后”也、“退”也,与上“先”字为对文,上曰“宜先治水”,此曰“却治其厥”。“先”、“却”二字为对,乃仲景书中行文之常例。前“辨太阳病”篇中有“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之文,《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篇中则有“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和“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皆是其例。且《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中载其后者之文“却”字正作“后”,说“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则是一个十分明显而确切的例证,足以证实此文“却治其厥”的“却”,当训为“后”字之义。何今之学者不究仲景书中行文之例,竟说“却”为无义之副词,致使“宜先治水”的“茯苓甘草汤”成为用于“治水就是治厥”之方。这种曲为之释的注经,使文中“宜先治水”的“先”字自然也成为—个无义之副词,并使仲景先师谆谆告诫人们留心病机趋势的话“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变得毫无意义。我们知道,这是不符合仲景著作原意的。仲景著作的特点是“文字精炼,经验可靠”,是不可能有什么废话的。而且也使[词解]中“却”字“表示继续,相当于再”的解释没有了着落。
  厥阴病无热结旁流证
  讲义说:“此证属阳明里实,故曰‘有燥屎也’。然而,燥屎内结何以反见下利?乃因肠中燥屎阻结,邪热逼迫津液从其旁而下,于是结者自结,下者自下,后世称为热结旁流证。”
  胃中有燥屎属阳明里实,然仲景为何未将其列入阳明病,而归入厥阴病,自有其归入厥阴病的临床证候特征。足厥阴经属肝,肝主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厥阴之至为里急。”腹里筋脉拘急,在“下利”则必为“里急后重”,是乃“痢疾”而非“下水”也,谓“邪热逼迫津液从其旁而下,于是结者自结,下者自下”误也。《温疫论补注·上卷·大便篇》首创“热结旁流证”,说“热结旁流者,以胃家实,内热壅闭,大便闭结,续得下利,纯臭水,全然无粪,日三四度”,而厥阴病无这些症状。
  “必郁冒汗出而解”乃误衍之句
  讲义说:“其人脉见沉迟而非沉微或沉微欲绝,肢冷仅仅是微厥,加之面赤较少,身热又微,说明本证阳气虽虚,假热已见,但虚之不甚,病势较轻。”“虚阳尚能与阴寒相争,乃见郁冒,若能正胜邪却则汗出而解。”
  患者下利而脉象沉迟,沉迟为里寒之象,其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则虚阳上浮,故“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以其为“浮阳”,则面不得为“正赤”而身不得“热甚”也,阳浮于外,则里无阳热之化,故下利之物,则为“清水完谷”,此所谓“假热已见”也。凡见假象者,病必沉重,病轻则无假象,唯有病极,才见假象,此言“虚之不甚,病势较轻”者,误也。虚阳在外,阴寒内盛,则必通脉四逆辈以返阳归根,始有生机,切忌汗出。说“虚阳尚能与阴寒相争,乃见郁冒,若能正胜邪却则汗出而解”,有诡辩之嫌。阴盛格阳,阳已外浮,尚能冀其“汗出而解”?汗出则“阳”亦遂之而“亡”矣!郁冒汗出而解,是治阴虚的一个“损阳和阴法”,见《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篇》。此条“必郁冒汗出而解”七字,乃他篇错简之文误衍于此,当删之,则文通理顺矣。
  最后谈一下有关引文,第一,尽量引用第一手资料,这是尊重学者的首创;第二,首创的学者也应担当社会的责任;第三,这是个道德问题,作者都应该遵守。万一要用第二手资料,也应说清楚。否则,就有剽窃之嫌。D4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