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03|回復: 0

[医药临床] 学经方 说心得

[複製鏈接]
夏知 發表於 2012-1-6 11: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近日拜读了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毛进军老师的新作《经方心得》,该书系作者为北京“胡希恕名实研究室”举办的经方师承班所作的“经方心得”系列讲座的讲稿,也是作者继《活用经方心法》之后的又一部研究应用《伤寒论》经方辨治的新作。全书共分十讲,主要阐发了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创立的《伤寒论》方证辨证学说,又旁及历代经方医家研究经方的要义。更值得学习的是作者自己学用《伤寒论》六经方证辨证的感悟、心得和创新,及活用经方辨治的临证思路。
  阐理论由浅入深
  作者对条文的解释和病机的分析力求深入浅出,涵义理解力求准确,词句辨析证据充分,旁征博引恰到好处,方证病机紧扣要点。如《伤寒论》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小柴胡汤主之”,这一条少阳病的症状最多,包括四大主症和或然症及小柴胡汤组成,以及煎取法和加减法等。举“往来寒热”为例,指出“病邪在表里之间,正邪分争较为剧烈,一阵儿邪胜,一阵儿正胜,这样一来,寒热就会交替出现,呈休作有时的状态”,寥寥数语道出了少阳病的基本特征和往来寒热的成因。接着阐述了少阳中风的发生途径和病理机制,一是素体虚弱,腠理不固,外邪直中少阳(虚人感冒);二是太阳伤寒日久伤正,但正气还不太虚弱,邪气转入了少阳,而未入里。概括病机为:血气虚损,腠理不密。正如97条所云:“血弱气尽,腠里开,邪气因入……”还有264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指出邪气在诸孔窍和胸腹腔隙间的病位。上述内容使读者看后明白,易于理解和掌握。
  该书对方剂名称的阐释亦很详细,有助于理解汤方,如小青龙汤、真武汤等。以真武汤为例,先从《易经》中的“两仪生四象”谈起,指出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玄武为北方水神,传说是一种龟和蛇组成的灵物,龟是水神。宋代为避讳赵宋先人名讳,改“玄”为“真”,故“玄武”改为“真武”,“真武汤”的原名是“玄武汤”,“真武汤”是治水的,“真武”为水神,故以此为名,寓治水之意在其中是恰如其分的。
  辨方证精细入微
  该书认为,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创立的《伤寒论》方证辨证的学说,经实践检验,最为精确,最为科学,最为实用,称得上是“至道不繁”、“疗效彰明”。作者除精研胡老学说外,更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将其多年来学用《伤寒论》六经方证辨证的感悟、心得和创新及活用经方辨治外感内伤病证的临证思路和经验奉献给读者。
  《伤寒论》的辨证方法多种多样,有经络说、脏腑说、证候说、八纲说、气化说、阶段说等等,致使初学者无所适从。作者见解独到地提出了“六经七证二元辨治法”的方证辨治思路。临床不管病情多么错综复杂和千变万化,都不会越出三阴三阳的表里寒热虚实。具体思路是先辨清六经本证(或一经单病,或二经并病、合病,或三经以上合病),再进一步辨六经病的兼夹证(水、湿、痰、饮、瘀、郁、痞),进而分析兼夹证(一种,或二种,或三种以上)的病机。如此,六经思辨步步落实在方证上,辨证识机,方证相应,药症相对,全面准确,疗效确切。初学者只要肯下功夫,一步一步,掌握精髓,则可执简驭繁,得《伤寒论》之门径。
  该书列举了六经辨证的细则,如表证,太阳病为表阳证,具备恶寒发热,或恶风发热两者并见,分无汗脉浮紧的太阳伤寒证和有汗脉浮缓的太阳中风证。少阴病为表阴证,以恶寒为主,分少阴伤寒证和少阴中风证。上述各证都有各自的临床表现。此外,兼夹证的辨析,更是精细入微,如痰邪致病非常广泛,总结为八大证:咳、喘、悸、眩、呕、满、肿、痛。还有寒热真假、汗出、发热等的辨证都有章可循。为理论联系实际,每讲之中都附有典型病案,寓理论于案例之中,使读者易于辨识和掌握。
  析方药入木三分
  提升中医临床疗效,除了辨证精细准确外,遣方用药亦至关重要。该书作者治学严谨,运用经方每加一味药或减一味药,都有理有据,务求做到方证相应,药症相对,如机器之齿轮,互相紧扣,无一毫之差。如射干麻黄汤与小青龙汤同为治疗咳喘病外寒内饮证的方剂,两方都含麻黄、细辛、五味子,半夏四药,因此均主治寒咳(咳嗽咳痰,色白清稀量多,背部寒冷等)。然两方同中有异,前者含射干、紫菀、冬花,化痰止咳力胜,治气上逆症状(咳,喘,喉中痰鸣)较为突出,饮重于寒,或没有表证者;而后者含麻黄、桂枝等,解表散寒功强,治风寒束表证的症状(恶寒,鼻塞,流清涕,头痛,背痛等)比较显著,寒重于饮,多兼表证者。他如五苓散与茯苓甘草汤、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的鉴别要点等等,都是析证详细,重点突出,易学易辨。
  作者认为,应用经方,一是要辨准方证,紧抓病机,有是证则用是方,有是症则用是药。二是要合乎经方药量之间的配比法度,不仅剂量要尽量合乎原方法度,更要重视方药剂量间的配比,这也是提升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应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时,要遵守麻黄和细辛的药量配比,不要随便打乱。
  作者对药物的炮制、功用等都有独到的理解和阐释。如认为半夏按仲景法炮制,既避免毒性,又提高疗效;细辛能破除伏寒凝结,入阴搜邪,使病理产物与正常机体分离,辨证加入麻黄细辛附子汤等复方中,能治很多大病、怪病、奇病及疑难杂证;又附子为回阳救逆之第一品药,通行十二经,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健运,下补肾阳以益火,并将其与干姜、炙甘草等配伍讲得清晰明白。前述对方剂、药物的分析、应用等既博采历代医家的经验,又有自己的个性特色,令读者掩卷深思,回味无穷。
  书中亦有不尽人意之处,如部分内容重复,但瑕不掩玉,不失为一本学习《伤寒论》的重要参考书。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