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00|回復: 0

[墨家] 【墨子】卷8尚贤(中)诗解3使用亲戚爱色不察官不称位智不什益政乱本失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9-1 17:4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墨子】卷8尚贤(中)诗解3使用亲戚爱色不察官不称位不什益政乱本失
题文诗:王公大人,有一衣裳,今不能制,必藉良工;
有一牛羊,不能杀也,必藉良宰.故当若之,
二物者,王公大人,常不,尚贤使能,
以为政也.逮至国乱,社稷危则,不知使能,
以治国家.亲戚则使,无故富贵,面目,
则使.无故富贵,面目佼好,则使,
必智,且有慧哉?若使之治,国家则此,
使不智者,治国家也.国家之乱,可得而知.
且夫王公,大人有爱,其色而使,其心不察,
而与,其爱故不,能治百人,使处乎,
千人之官;不治千人,使处乎,万人之官,
不治万人,此其故何?处若官者,爵高禄厚,
故爱其色,而使之焉!夫不能治,千人者使,
处万人官,此官什倍.夫治之法,将日至也,
日以治之,日不什修,以治之,不什益.
予官什倍,则此治一,弃其九虽,日夜相接,
以治若官,官犹不治,此其故何?王公大人,
不明乎以,尚贤使能,为政也.故以尚贤,
使能为政,而治者夫,若言之谓;以下贤为,
政乱者若,吾言之谓;王公大人,今中实将,
欲治其国,欲修保而,勿失故不,察尚贤为,
政之本欤?贤者兼爱,爱己及人,义以正己,
仁以爱人,贤者精诚,舍己为民,且以尚贤,
为政本者,亦岂独子,墨子言哉?此圣王道,
先王之书,距年之言.曰求,圣君哲人,
裨辅.汤誓:聿求元圣,戮力同心,
以治天下.此言圣不,失以尚贤,使能为政.
【原文】3今王公大人有一衣裳不能制也,必藉良工;有一牛羊不能杀也,必藉良宰。故当若之二物者,王公大人未知以尚贤使能为政也。逮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则不知使能以治之。亲戚则使之,无故富贵、面目佼好则使之(7)。夫无故富贵、面目佼好则使之,岂必智且有慧哉?若使之治国家,则此使不智慧者治国家也。国家之乱,既可得而知已。且夫王公大人有所爱其色而使,其心不察其知,而与其爱。是故不能治百人者,使处乎千人之官;不能治千人者,使处乎万人之官,此其故何也?曰:处若官者,爵高而禄厚,故爱其色而使之焉!夫不能治千人者,使处乎万人之官,则此官什倍也。夫治之法将日至者也,日以治之,日不什修,知以治之,知不什益。而予官什倍,则此治一而弃其九矣。虽日夜相接,以治若官,官犹若不治。此其故何也?则王公大人不明乎以尚贤使能为政也。故以尚贤使能为政而治者,夫若言之谓也;以下贤为政而乱者,若吾言之谓也。今王公大人中实将欲治其国家,欲修保而勿失,故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且以尚贤为政之本者,亦岂独子墨子之言哉?此圣王之道,先王之书,距年之言也。传曰:『求圣君哲人,以裨辅而身。』【汤誓】曰:『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则此言圣之不失以尚贤使能为政也。
注释
(7)佼:通『姣』。
文】
现在的王公大人,有一件衣裳不能制作,必定要借助好的工匠,有一只牛羊不能宰杀,必定要借助好的屠夫,所以遇着上面这两种事情,王公大人也未尝不知道以尚贤使能为重,而一到国家丧乱,社稷倾危,就不知道尚贤使能以治理它。凡是亲戚就任用他,凡是无缘无故得到富贵的,面目生得美丽的就任用他。那些无缘无故得到富贵的,面目生得美丽的就任用,难道这些人都很有智慧吗?如果使他们治理国家,那是使不聪明的人治理国家呀!国家的混乱也就可以知道的了。
    再说王公大人因爱一个人的美貌而任用他,心中并不察知他的智慧而给他以宠爱,所以不能治理百人的,竟让他做一千个人的官;不能治理千人的,竟让他做一万个人的官。这是为什么呢?回答说:做这种官的人,爵位高而俸禄厚,只因爱其美色而给他这个职位。不能治理一百人的,让他做一千人的官;不能治理一千人的,让他做一万人的官,这是授予的官职超过其能力的十倍了。治理国家的原则是,每天都必须去治理。一天的时间不能延长十倍,而其治事的智能也不能增加十倍,那么,这样一来,他就只能治理其中的一份而放弃其他九份了。即使日夜不停地治理官事,官事仍然治不好。这是什么原因呢?是王公大人不明白尚贤使能的缘故呀!所以,因尚贤使能为政而大治的,所说的就是上面这样的话。因下贤不使能为政而混乱的,就象我所说的一样。现在的王公大人,心中真正想治理国家,为什么不去体察尚贤为政这些根本呢?
再说以尚贤使能作为政治的根本,又岂止是墨子这样说的呢?这原是圣王的道理,先王的书,老年人的话。传记说:『求圣君和哲人,以辅助你身。』【汤誓】说:『求到大圣,和他戮力同心,以治天下。』这些都说明圣人不放弃以尚贤使能治理国家。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