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17|回復: 0

[其他] 【贞观政要】卷22慎言语诗解2不言为德大辩若讷多语损气养浩然气不得已言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10-24 16:5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贞观政要卷22慎言语诗解2不言为德大辩若讷多语损气养浩然气不得已言
题文诗:
贞观十六,年太宗每,与公卿言,及古道必,
诘难往复.散骑常侍,刘洎上书,谏曰帝王,
之与凡庶,圣哲庸愚,上下相悬,拟伦斯绝.
是知至愚,而对至圣,以极卑而,极尊,
徒思自强,不可得也.陛下降恩,旨假慈颜,
凝旒以听,其言虚襟,以纳其说,犹恐群下,
未敢对扬,况动神机,纵天辩饰,辞以折理,
援古以排,其议欲令,凡庶何答?臣闻天以,
无言为贵,圣人,不言为德,老子称之,
大辩若讷,庄生称之,至道无文,皆不欲烦.
齐侯读书,轮扁窃议,汉皇慕古,长孺陈讥,
亦不欲劳.多记损心,多语损气,心气内损,
形神外劳,初虽不觉,后必为累.须为社稷,
自爱岂为,性好自伤?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万物成焉!窃以今日,升平皆君,力行所至.
欲其长久,匪由辩博,陛下但当,忘彼爱憎,
慎兹取舍,每事敦朴,无非至公,若贞观之,
初则可矣.至如秦政,强辩自矜,失人,
魏文宏材,亏众望于,虚说,才辩之累,
皎然可知.伏愿陛下,略兹雄辩,浩然养气,
简彼缃图,淡焉怡,固万寿于,南岳,
于东户,天下幸甚,皇恩斯毕.太宗诏曰:
非虑无以,临下非言,无以述虑;比有谈论,
遂至烦多;轻物骄人,恐由兹道;形神心气,
非此为劳;今闻谠言,虚怀以改.不得已言.
【原文】

贞观十六年,太宗每与公卿言及古道,必诘难往复。散骑常侍刘洎上书谏曰:『帝王之与凡庶,圣哲之与庸愚,上下相悬,拟伦斯绝。是知以至愚而对至圣,以极卑而对极尊,徒思自强,不可得也。陛下降恩旨,假慈颜,凝旒①以听其言,虚襟以纳其说,犹恐群下未敢对扬,况动神机,纵天辩,饰辞以折其理,援古以排其议,欲令凡庶何阶应答?臣闻皇天以无言为贵,圣人以不言为德,老子称'大辩若讷」,庄生称'至道无文」,此皆不欲烦也。是以齐侯读书,轮扁窃议②,汉皇慕古,长孺陈讥③,此亦不欲劳也。且多记则损心,多语则损气,心气内损,形神外劳,初虽不觉,后必为累。须为社稷自爱,岂为性好自伤乎?窃以今日升平,皆陛下力行所至。欲其长久,匪由辩博,但当忘彼爱憎,慎兹取舍,每事敦朴,无非至公,若贞观之初,则可矣。至如秦政强辩,失人心于自矜,魏文宏材,亏众望于虚说。此才辩之累,皎然可知。伏愿略兹雄辩,浩然养气,简彼缃图④,淡焉怡悦⑤,固万寿于南岳,齐百姓于东户,则天下幸甚,皇恩斯毕。』太宗手诏答曰:『非虑无以临下,非言无以述虑。比有谈论,遂至烦多。轻物骄人,恐由兹道。形神心气,非此为劳。今闻谠言,虚怀以改。』
【注释】

①凝旒(liú):旒,古代帝王礼帽前后的玉串,在这里有凝神倾听之意。

②窃议:批评。

③讥:指出。

④缃图:书籍。

⑤怡悦:安适愉快。

【译文】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每次和各位公卿大臣谈到古代的治国之道,必然要反复责备辩论。散骑常侍刘洎也上书发表见解,他说:『帝王和平民,圣哲和凡夫,一上一下,如有天壤之别,不可相提并论。因此,我们可以得知极其愚昧的人想要成为圣哲,极其卑下的人想要成为至尊之人,都是不可能的。陛下降下圣旨,大发慈悲,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但还是担心臣下不敢直言,更何况陛下要求臣下谈论天人之际,旁征博引,还要文辞华丽,这叫一般的凡夫俗子如何应对呢?臣听说苍天把不说话看做尊贵,圣人把不说话看做美德。老子认为'真正善辩的人像是言语迟钝一样」,庄子认为'大道不须用文采修饰」。这都是不希望多说话的意思。所以齐桓公读书,轮扁私下议论,认为徒劳无用;汉武帝仰慕古风尊崇儒学,汲黯讥讽说这是外表施行仁义而内心欲望过多;这是不希望他们耗费精神。而且多记事就会损伤心思,多说话就会损伤元气。在内损伤心思、元气,在外损伤形体、精神,即使起初察觉不到,将来一定会受连累。应该为国家爱惜自己,岂能为兴趣损伤自己呢?
    如今天下升平,都是陛下精心治理国家才实现的。想要它长久保持下去,不是靠雄辩能办到的;只能忘掉那些爱憎之情,谨慎进行现实的取舍,做每件事都要踏踏实实,一心为公,像贞观初年一样就行了。至于秦始皇善于强辩,由于自傲而失去人心;魏文帝富有辩才,由于言语空洞而失去声望。这是口才和雄辩带来的拖累,结局是非常清楚的。希望陛下少和别人争论,而要修养浩然正气;少看些古代书籍,而要恬淡轻松。自己像南山一样长寿,把国家治理得像东户时代一样太平,那么天下就特别幸运,皇恩也就遍及天下了。』太宗亲笔,写诏书批复说:『不思考就不能统御臣子;不说话就不能阐述自己的想法。近来和臣子谈论过于频繁,恐怕因此产生轻视别人的骄傲态度:身体、精神、心思和元气,倒不怕劳累。如今听到你忠诚正直的言论,我一定虚心改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