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89|回復: 0

[其他] 李世民【帝范】卷11阅武篇诗解兵甲凶器不可全除不可常用文功武备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12-6 19:3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李世民【帝范】卷11阅武篇诗解兵甲凶器不可全除不可常用文功武备
题文诗:
夫兵甲者,国之凶器.通元经云:善治国者,
不变其故,不易其常;兵者凶器,阴谋逆德,
好用凶器,乱逆之至.土地虽广,好战人彤;
邦国虽安,亟战人殆.肜非保全,之术殆非,
拟寇之方;不可全除,不可常用.兵不可无,
文功武备.必农战,农隙讲武,习威仪也;
是以勾践,轼蛙军士,闻之莫不,怀心乐死,
人致其命,卒成霸业;徐偃弃武,遂以丧邦.
故尸子曰:徐偃王有,筋而无骨,故骃号偃;
越习其威,徐忘其备.孔子:不教人战,
是谓弃之.孙子有曰:兵甲不坚,器械不精,
练习不熟,卒与敌也.故知弧矢,之威以利,
天下此乃,用兵之机.吴子有曰:昔承桑氏,
之国君也,修德废武,以灭其国.有扈氏君,
恃众好勇,以丧社稷.明主鉴必,内修文德,
外治武备.文武兼备,礼义双修,修己治人,
仁以爱民,义以利民,当敌不进,无逮于义;
僵尸而哀,无逮于仁.有备无患,吴子又曰:
道者所以,返本复始,至始至母,至母情真.
义者所以,行事立功.谋者所以,违害就利.
要者所以,保业守成.行不合道,举不合义,
处大居贵,患必及之.是以圣人,绥之以道,
理之以义,动之以礼,抚之以仁,备之以武.
【原文】 十一、阅武篇
夫兵甲者,国之凶器也。土地虽广,好战则人彤;邦国虽安,亟战则人殆。肜非保全之术,殆非拟寇之方;不可以全除,不可以常用。故农隙讲武,习威仪也;是以勾践轼蛙,卒成霸业;徐偃弃武,遂以丧邦。何则?越习其威,徐忘其备。孔子日: 『不教人战,是谓弃之』。故知弧矢之威,以利天下,此用兵之机也。【译文】

兵甲武器这类的东西,是一个国家的凶器,是不得已而用的。从历史上看,土地虽广,如果好于战争,则百姓必然凋残;邦国虽安,如果忘了战争,则民人必然危险。在一个国家里,如果好战而穷兵黩武,民人凋敝,而欲保全,那是很难的啊;如果忘战而上下垂危,盗贼蜂起,而想弭寇,那也是办不到的呀。兵甲这种东西,是保卫一个国家所必备的,不可缺少的,因而不可以全废;可同时兵甲所到之处,荆棘丛生,破坏性大,因而又不可以经常使用。正因为农为立国之本,而兵甲为国家的凶器又不可常用,故只能讲习武事于农之四时间隙,以习上下之威仪。所以春秋时期越国国君勾践见蛙,而俯凭车的横木以敬之,敬其见敌而有怒气的蛙,以激励士兵怒对强敌吴国的士气,终于得士之死力而成霸业;徐偃王是周穆王时徐国的国君,平时好行仁义,连最起码的武事也不讲,完全松懈了斗志,最终被楚兵所灭。为什么会如此呢?这是越王勾践平时习其兵威,而徐偃王完全忘失其武备的缘故。孔子就说过:『用事前未经任何训练的民众去同敌人作战,这就等于拿这些民众去白白地送死。』由此可知,弓箭武器,可以威慑天下。这是用兵的关键所在。

【原文】夫兵甲者,国之凶器也。[【通元真经】云:善治国者,不变其故,不易其常。夫怨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人之所乱也。  阴谋逆德,好用凶器,治人之乱逆之至也。谓授民以凶之器,纳民于事之危,故号凶器。]土地虽广,好战则人彫;邦国虽安,亟战则人殆。[【汉书】主父偃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此之谓也。好,乐也。彫,残也。亟,急也。殆,危也。]彫非保全之术,殆非拟寇之方。[【刘子】曰:彫非保全之术,殆非拟寇之方,其辞义大同。言穷兵黩武,人民凋丧,而欲保全,不其难乎?上下危殆,盗贼蜂起,而欲拟弭,亦莫得也。]不可以全除,不可以常用,[【老子】曰:师之所处,荆棘生焉,故不可常用也。且兵者,守国之备,故不可全除也。故【左传】曰:不备不虞,不足师也。]故农隙讲武,习威仪也。[【左传】曰:三年治兵,辨等列也。春搜、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长幼、习威仪也。搜、苗、狝、狩,四时之猎名也。盖古之兵赋出于农,故讲武于农之四时闲隙,以习上下之威仪也。至三年大训,治其兵事,辨其等第、行列、坐作、进退也。]是以勾践轼蛙,卒成霸业;[按:【吴越春秋】越王勾践将伐吴,自谓未能得士之死力。道见蛙张腹而怒,将有战争之气,即为之轼。其士卒有问于王,曰:君何为敬蛙而为之轼?勾践曰:吾思士卒之怨久矣,而未有称吾意者。今蛙虫无知之物,见敌而有怒气,故为之轼。于是军士闻之,莫不怀心乐死,人致其命。轼,【尸子】作式,【刘子】作揖。式,犹敬也。式,车之横木。勾践见蛙而俯凭车横木以敬之。【论语】凶服者式之,是己。]徐偃弃武,遂以丧邦。[刘向【说苑】曰:王孙厉谓楚文王曰:徐偃王好行仁义之道,汉东诸侯,三十二国尽服矣。王若不伐,楚必事徐王。曰:若信有道,不可伐。对曰:大之伐小,强之伐弱,犹大鱼之吞小鱼也,若虎之食豚也,恶有其理?文王遂兴师伐徐,残之。徐偃王将死,曰:吾修于文德,而不明武备;好行仁义之道,而不知诈人之术。徐偃王将死,曰:古之王者,其有备乎?徐偃王,周穆王时诸侯也。又【尸子】曰:徐偃王有筋而无骨,故骃号偃。按:【说苑】术作心。又裴骃【史记集解】引【尸子】文,下有『骃谓号偃。』由此句,注作『故骃号偃,』误。]何则?越习其威,[勾践习衍其兵威。]徐忘其备。[徐偃王忘失其武备。]孔子曰:不教人战,是谓弃之。[上缺以字,引孔子之言以证之也。言不预教练其民,卒驱之以赴敌,是犹委弃之也。又【孙子兵法】曰:兵甲不坚,器械不精,练习不熟,是以其卒与敌也。与,亦犹弃也。]故知弧矢之威,以利天下。[【易·系辞】曰: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弧,弓也。矢,箭也。世本曰黄帝臣挥作弓,牟夷作矢。]此用兵之机也。[机,要也。言此乃调用兵旅之机要也。] 
 【译述】军队和武器,是国家用来对付凶乱暴虐的工具。一个国家,虽然领土广大,如果喜好战争,那么人口就一定会减少;尽管秩序安定,如果频繁动武,那么国力就一定要衰竭。人口缺乏就难以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国力削弱就难以抵御贼寇的践踏侵凌。因此,战争一事,务求慎重,既不能没有,也不能常用,一定要做到有备无患。所以作君王的要在四季农闲之际,不忘讲解和演习军事。春搜、夏苗、秋狝、冬狩,既是为了打猎,也是为了练兵。历史上,越王勾践将要伐吴复仇,苦于找不到机会鼓舞士气。不料偶尔在路上遇到青蛙张腹而怒,于是认为这是发动战争的征兆。勾践借机行事,以对青蛙表示深切敬意的方式,唤起军心,最终取得了伐吴的胜利。由此可见,只要适逢其时,该战则战,就会扭转乾坤复国兴邦。周穆王时期,有一个叫徐偃王的诸侯,一心只知行仁义之道,不懂得以军事作为防备,别人虽然向他指陈利害,却没有引起重视,结果终因武备松弛而被文王攻灭。徐偃王临死之际,虽痛心疾首,可惜悔之晚矣!为什么勾践明白战争的意义,而徐偃王却忘记武备的作用呢?孔子说:不预先教导和训练百姓,让他们知晓战争的价值,临到不测之时,急忙驱赶他们去迎战,这叫做白白地把人民丢给了敌人。【孙子兵法】也说,军队不强大,装备不精良,练习不熟悉,拿这样的武装去投入战争,也等于是在敌人面前白白送死。所以,只有真正明白战争与武备的含义,才可以退得以守,进得以攻,常居不败,永保太平,这才是战争的深刻价值。
吴子】卷1图国篇诗解1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昔承桑氏之君,修德废武,以灭其国家。有扈氏之君,恃众好勇,以丧其社稷。明主鉴兹,必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故当敌而不进,无逮于义矣;僵尸而哀之,无逮于仁矣。"【译文】从前承桑氏的国君,只许文德,废驰武备,因而亡国。有扈氏的国君仗着兵多,恃勇好战,[不修文德,]也丧失了国家。贤明的君主有鉴于此,必须对内修明文德,对外做好战备。所以,面对敌人而不敢进战,这说不上是义;看着阵亡将士的尸体而悲伤,这说不上是仁。"
吴子】卷1图国2绥之以道理之以义动之以礼抚之以仁
【原文】
吴子曰:"夫道者,所以反本复始。义者,所以行事立功。谋者,所以违害就利。要者,所以保业守成。若行不合道,举不合义,而处大居贵,患必及之。是以圣人绥之以道,理之以义,动之以礼,抚之以仁。此四德者,修之则兴,废之则衰,故成汤讨桀而夏民喜悦,周武伐纣而殷人不非。举顺天人,故能然"

【译文】
吴子说:"'道」是用来恢复人们善良的天性的,'义」是用来建功立业的。'谋」是用来趋利避害的。'要」是用来巩固、保全事业成果的。如果行为不合于'道」,举动不合于'义」,而掌握大权,分居要职,必定祸患无穷。所以,'圣人」用'道」来安抚天下,用'义」来治理国家,用'礼」来动员民众,用'仁」来抚慰民众。这四项美德发扬起来国家就兴盛,废弃了国家就衰亡。所以,商汤讨伐夏桀夏民很高兴,周武王讨伐殷纣殷人却不反对。这是由于他们进行的战争,顺手天理,合乎人情,所以才能这样。"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