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72|回復: 0

[儒家文化] 怎样避免孩子『有知识没有文化』的现象

[複製鏈接]
刘余莉 發表於 2023-6-3 21: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自殷王中宗,及我周文王,兹四人迪哲。言此四人皆蹈智明德以临下也。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则皇自敬德。其有告之言小人怨詈者,则大自敬德,增修善政也。

出自〖群书治要〗卷二〖尚书〗

,蹈。,智。,『骂言也』。,大。从殷王中宗、高宗、祖甲到我们周文王,这四人都蹈行智慧。言此四人皆蹈智明德以临下也。说的是这四个人都能蹈行智慧、彰明德行来面对统治下属。有人告诉他们说:『民众埋怨你、詈骂你。』他们就更加恭敬地修持德行。其有告之言小人怨詈者,则大自敬德,增修善政也。倘若有人告诉他们,说民众在怨恨责骂,他们就会更加恭敬,努力修持善政。说明这些人都能做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有知识没有文化

有知识没有文化

为什么古人让人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因为『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遇到事情相互指责、挑剔、抱怨,就会天翻地覆;遇到问题反省自己,这件事错在何处,自己应该承担什么责任,怎样更好地改进,就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而且古人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境随心转。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事环境都是随着转变。人心善,人际关系、物质环境也就善;人心恶,那么人缘、物质环境也就恶。就像戴着黑色眼镜,看谁都是黑色的,戴着黄色眼镜,看谁都是黄色的,这说明自己的心有染污,即使圣人在面前,也可以把圣人看成小人。这不是圣人的问题,而是自己的心出现问题。要想改变人缘、改变环境,就要从自己的心入手,『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真实的原因就在这里。比如,『相由心生』,和自己的心最切近的环境就是自己的相貌、身体,一个人仁慈,表现在外面也是慈眉善目,一看就可亲近、信任;而贼眉鼠眼的人、酒色之徒,从眼睛、脸色上也能够看出来。这就是古人长期观察发现的人和自然环境中有一种密切的关系,通过改变人心,可以改变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对人也会产生相应的影响。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还有一个原因,是『德未修,感未至』。比如,舜的后母、弟弟三番五次要置舜于死地,但是舜从没有想过打击报复,反而常常反省自己的不足:为什么后母要三番五次置我于死地?为什么弟弟对我是如此的态度?后来,舜用自己的智慧、慈悲,转变了后母的态度,感化了家人。〖中庸〗中,孔子称赞舜王说:『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真正有德行的人,福禄寿名都齐全,而自己和有德行的人相比,福禄寿名都不齐全,说明自己的德行还不够。『德未修,感未至』,感化不了身边的人。

此厥弗听,人有乃或诪张为幻,曰:『小人怨汝詈汝。』则信之,此其不听中正之君,有人诳惑之,言小人怨憾诅詈汝,则信受之也。乱罚无罪,杀无辜。怨有同,是丛于厥身。信谗含怒,罚杀无理,则天下同怨雠之,丛聚于其身也。

出自〖群书治要〗卷二〖尚书〗

诪张,孔安国传:『诪张,狂也。』,聚。如果不能听信三王及文王之事,有人欺诳迷惑,说:『小人埋怨你、詈骂你。』你便相信其言。此其不听中正之君,有人诳惑之,言小人怨憾诅詈汝,则信受之也。那些不肯听受中正之道的君王,有人欺骗迷惑他,说小人怨你、骂你,他就会相信并接受。从而乱罚无罪、滥杀无辜,民怨就会共同一致,聚集到他身上来。信谗含怒,罚杀无理,则天下同怨雠之,丛聚于其身也。听信谗言,心怀怒气,刑罚诛杀没有道理可循,那么天下人就会共同怨恨他,与之为仇,怨恨集中在他身上。

乌乎!嗣王其坚于兹!视此乱罚之祸以为戒也。

出自〖群书治要〗卷二〖尚书〗

监,张居正〖尚书直解〗:『监,是视以为法戒。』呜呼!成王,您作为嗣王,要以此为鉴呀!视此乱罚之祸以为戒也。把乱伐无辜所带来的祸患引以为戒。

这一篇题目叫做〖无逸〗,周公劝告成王不要放逸。对于现在年轻人,也非常有启发。与放逸、安乐、享受相反的美德就是勤俭、奋斗、奉献。这也是现代要弘扬的劳动精神。勤俭、奋斗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特征的德目。〖说文解字〗解释:『勤,劳也』,这说明『勤』与『劳』的意思相通,甚至可以说,『勤』的主体意义就是『劳』。曾国藩曾经把『勤』定义为:『勤,不必有过人之精神,竭吾力而已矣。』勤劳,是对所从事的事业尽心竭力、孜孜不倦的态度并为之不懈努力的行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悠久的文明,中华民族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就是因为具有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品质。所以,中华民族也以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而声闻遐迩。

〖说文解字〗解释:『俭,约也。』段玉裁注:『约者,缠束也,不敢放奢之意。』『俭』,即俭约,不奢侈放纵的意思。〖尚书〗中说:『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把『勤』和『俭』连起来阐述,说明古人很早就意识到『勤』和『俭』之间的密切关联。勤劳之人大都生活俭约,只有亲身经历过体力劳动的人,切身体会到烈日炎炎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难,才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当他们读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时,才会产生共鸣,自然就会崇尚俭朴、有节制的生活方式,这就是『习劳知感恩』的道理。在家庭中,如果父母不重视对儿女的劳动教育,孩子不知道感恩、惜福,就会视父母的付出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好吃懒做、坐享其成、不劳而获、花钱如流水等奢侈浪费的品行,结果必然是一事无成,良好的家风、家教、家道也无法承传。

〖政要论〗中说:『历观有国有家者,其得之也,莫不阶于俭约;其失之也,莫不由于奢侈。』中国古人从童蒙教育开始就特别重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弟子规〗中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不去身体力行书本上的教诲,只是学习文字、文章、诗句、文献、文艺,这会滋长自己的浮华傲慢之心,那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孔子说:『力行近乎仁』,陆游也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都是强调书本教育要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培养孩子勤俭、奋斗的劳动精神,这样才能避免培养出的学生『有知识没有文化』『高分低能』『眼高手低』,仅能夸夸其谈,纸上谈兵,而缺少生活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吃苦耐劳、接受挫折、艰苦奋斗的精神。

此外,还要培养孩子奉献的劳动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就开始深入思考人生问题:『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那时候我就想,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从政,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正是这种为祖国、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使得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提出:『我们共产党人讲奉献,就要有一颗为党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心,有了这颗心,就会「痛并快乐着」,再怎么艰苦也是美的、再怎么付出也是甜的,就不会患得患失。』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并且发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的铮铮誓言。

可以说,一切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劳动都是崇高而伟大的,幸福而快乐的。通过志愿劳动、义务劳动等培养时代新人的奉献精神,形成青少年助人为乐的品德,不仅可以避免在劳动中唯利是图、斤斤计较的功利取向,还能培养青少年高尚的道德品格,提升人生的精神境界。所以,全社会都应重视劳动精神的塑造和培养,使之贯穿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全过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