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对于此句,除了结合上一句的内容来理解,更重要的是分析《道德经》如下章节: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谓地无以宁,将恐发;谓神无以灵,将恐歇;谓谷无以盈,将恐竭;谓万物无以生,将恐灭;谓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必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是其以贱为本也?非欤?故致数舆,无舆。是故不欲琭琭若玉,珞珞若石。《第三十九章》 通过比照的阅读和理解,所谓“抱一”实际上就是持有对事物的辩证看法,并采取对自身最为合适的立场。用现在的话来说,即主动占据真正的有利形势。所谓“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所谓“故贵必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谓“故不欲琭琭若玉,珞珞若石。”无一不是言此。 但是对老子的话,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那就是一味的“乐在低处”,至于“高处”则不闻不问,视若无睹。《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亦云:“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在第二十八章里,老子反复强调要正确把握事物的两个侧面,并主张“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并不是抹杀雄与雌,黑与白,荣与辱的“常有”之区别,而是强调在其对立统一的关系。那么作为天子诸侯安得不“雄”?安得不“白”?安得不“荣”?所以老子才对他们强调事物的另一侧面“雌”、“黑”、“辱”,通过调整自身的心态,时时保持一种最根本的立场。 所以这个“抱一”实际上就是正确认识事物的立对统一关系。那么具体针对不同的人,那么这个“抱一”的最终立场可能还是有所区别的。我想老子对于寻常之百姓,则当云:“知其雌,守其雄”、“知其黑,守其白”、“知其辱,守其荣”。 “抱一”这个说法,在《道德经》第十章里也提到过,老子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在前文中已经论及所谓“抱一”,从字面上的解释就是“怀胎”。在老子看来,天地之始,有无相生,一切的事物的对立两面都统一和谐的寓含在其中。虽然惟恍惟惚,但是其中有物,其中有象,其中有信。那么老子也把孔德之容的真知,称之为“大象”。那么这个“抱一”在这里实际上也就是“执大象”。所以《道德经》第三十五章亦云:“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老子在《道德经》里反复讲述的就是这些道理。 比如:老子一再提醒统治者要辩证地认识“上”与“下”的关系: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以静为下。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 又比如说,老子一再指出“强”与“弱”的辩证关系: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拱。故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由是可知,老子所谓的“抱一”或所谓的“大象”,实质上就是对“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一规律的深入认识和把握。《道德经》在第一章中就开门见山,开宗明义的指出:“有”和“无”的关系是“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并进而指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那么正是因为有无的统一而相对的辩证关系,从天地万物之始,这种“玄同”的微妙所在就已经普遍的体现在了万事万物的相对关系之中。故《道德经》第三章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应该说,这是“反者,道之动”这一规律所必然决定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老子的很多道理是针对圣人、天子、侯王来讲的,按照世俗的理解,这些人都是社会的居上位者,相对于平民百姓而言,他们在现实社会中处于尊贵、优越、强势的地位,在正确把握上与下、强与弱、刚与柔等等的关系时,那么老子针对他们自然侧重于强调他们应该加深对其对立面的认识, 突出“下”、“弱”、“柔”的一面,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用今天来说,就是要摆正自己的位子,端正自己的心态,明确自己立身处事之道。老子接下来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