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12|回復: 0

[中国方言] 古老语言“盲公话” 不敢讲之后不愿讲了

[複製鏈接]
偷月 發表於 2007-1-29 14: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羊城晚报
这种只在南海赤坎村流传的古老语言后生已不会说,当地政府担心其消亡已申报“非遗”  佛山南海区丹灶镇仙岗村委会赤坎村民小组上了年纪的人至今仍会说一种古老的语言,他们称之为“盲公话”。据说,加上一些出外的村民、外嫁女等,目前村中会说这种话的人仅剩下百余人。为了使这种濒临失传的盲公话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发扬,日前,丹灶镇将赤坎村这种独特的语言作为该镇一个重要文化特色申报南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字读两音 规律易掌握
昨天中午,记者来到赤坎村民小组,刚好在村头遇到会说这种古老语言的两位上年纪的村民,得以一“饱”耳福。
“力淑兰fing6(粤语音,“6”表示声调,下同)”,村民欧炳康一见到记者,就热情地招呼着说。记者一时却不知其所云,一旁的陈伟方老伯笑着解释说:“阿炳叔问你们食饭未?”哦,原来如此,盲公话一个字要拆分成两个音来读,难怪“食饭”两字就要读作四个音。
记者于是像学英语要从ABC学起那样,向两位老先生请教起来。原来,这种古老语言是建立在粤语方言的基础上的,一般来说,盲公话里一个字要拆分成两个音,用反切的方法将每一个字分解成声母与韵母两个音节,并把声母、韵母的位置对调,韵母前加“l”作为新生音节的声母,声母后则加“ing”作为新生音节的韵母。比如说“丹”字,盲公话里的发音便是“lan1ding1”,“灶”字的发音便是“lao3zhi3”。如此看来,这个规律还是容易掌握,但是要很流利说出,须下不少功夫。
起源是个谜 自称“燕子话”
说起盲公话的起源,是哪朝哪代,何位高人传下来的?村里人就众说纷纭了,就连村里年纪最大的老人也无法说清。阿炳叔说:“阿爷的阿爷就传下来了。”听说,过去说这种话的人都是盲人,因此称为“盲公话”。不过,盲公们自己圈内则称他们的话为“燕子话”。“听说广州郊区有许多盲公,是他们传过来的”,对此,阿炳叔并不敢肯定。
素有几大怪 可作撒手锏
“上年纪人才会盲公话,这是一怪;整个仙岗村,甚至整个丹灶,也只有赤坎村小组的人才会说,周边村小组的人无一会说,这又是一怪。”阿炳叔说起盲公话有几怪。由于盲公话是赤坎村独有的语言,因此,赤坎的村民不希望其他人知道他们讲什么的时候,他们就会使出“撒手锏”,用盲公话交谈。
“小时候和邻村的小孩打架,打不过就用盲公话来骂他们,他们听不懂干着急”,陈伟方老伯也回忆起以前的趣事,年轻时他和同村兄弟外出做生意时,也用这种语言交流,“主要是不想让生意对手知道我们的秘密”。
曾是通用语 “失语”文革间
“文革前,盲公话就像现在的白话一样,是赤坎村的通用语言,我们自小便学说盲公话”,年过花甲的陈伟方老伯说,“不过,到文革期间,大家都不敢讲盲公话,怕被批‘封资修’”。时间一晃过了40年,大人不讲,小孩自然不会说,“如今二三十岁的后生仔都不会说啦”,今年58岁的阿炳叔想了想补充道:“只有58岁以上的才会讲。”
时下,村里老人们虽想教后一辈学会盲公话,但年轻人却似乎并不领情,有人说:“学了没什么作用,只能在本村小组交流,倒不如用学这些语言的时间用来学学英语、学学电脑,看看电视什么的。”陈伟方老伯说,他娶了老婆已有47年,但老婆至今也不会盲公话,“她嫌盲公话是盲人使用的话,所以没有学,我们也没有刻意去教她”。“村中懂得说盲公话的人大约只有100人左右了,加上出外或嫁出去的,也是百余人”,陈伟方老伯有些感慨,由于这么多年都很少用盲公话交流,讲起来也不太流利了。
此语将消亡 急急报“非遗”
有位研究民俗的人士说:赤坎村已经没有一个年轻人会说盲公话了,如果这种独特的语言就此消失,这将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
不过,记者日前听闻该镇已向南海区有关部门申报,将盲公话列为南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丹灶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小组已对盲公话作了深入调查了解,并进行了整理汇编,建立原始档案,赤坎村的村民对这项工作也非常支持。该镇一位“非遗”普查的负责人说,普查的目的是把这种语言很好地保留下来,也就是把一种独特的文化保留下来。

作者:晨阳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