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74|回復: 0

23、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丝绸之路申遗项目)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2-8-6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中国考古网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位于吐鲁番市东北约40公里的火焰山主峰山腰、木头沟河谷西岸的陡崖上,是回鹘佛教艺术中最重要、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宝库,同时也是一处著名的摩尼教寺院遗迹。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始凿于麴氏高昌国时期(499~640年)。唐西州时期(7~9世纪中叶)发展成伊、西、庭州著名的窟寺――宁戎寺,地属西州属下的前庭县,是西州地区重要的佛教中心。回鹘高昌国时期(9~12世纪),本信仰摩尼教的漠北回鹘王室阪依了当地盛行的佛教,在全面继承高昌原有佛教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创造了窟群壁画艺术中的精华,宁戎寺成为王家寺院,13世纪末沦为民间寺院,15世纪废弃。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国外“探险队”的到来,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再次引起关注。外国探险家在此劫掠了大量的宗教文献和艺术品,轰动世界。其中有17种不同文字书写的手抄本,6种文字的木版印刷品。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现有洞窟83个,其中有壁画的40多个,总面积1200平方米,是高昌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石窟群。洞窟和壁画历经不同时期的重修重绘,早期遗存较少,某些窟室存在重绘现象。洞窟形制分为三种:中心柱式、长方形纵券顶式和弯窿顶带回廊式。唐西州时期以后,运用了土坯在崖壁上起券。回鹘高昌以后,这种洞窟建筑艺术达到了很高水平。部分木构建筑反映了高昌地区对中原建筑技术的借鉴与当地和龟兹文化的融合,是了解古代回鹘社会、文化和艺术等的重要窗口。其中弯窿顶带回廊式洞窟形制是目前新疆境内保存最完整的。
 
20128617192944..jpg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外景


    壁画大致分为三个时期:麴氏高昌时期、唐西州时期、回鹘高昌王国时期。回鹘高昌王国时期的壁画内容最为丰富,壁画多为大型的佛本行经变图。供养像绘于窟门两侧,以回鹘人最多,晚期窟内出现着蒙古服饰的供养人。

    麴氏高昌国〔499~640年〕时期的洞窟有18、29、48号洞窟。18号洞窟为中心柱式大型洞窟,是该窟群现存能看清壁画内内容最早的一洞窟,前室及甬道和隧道下部在高昌回鹘国前期重新修绘,仅隧道上部和顶部完整地保存了早期壁画内容,即绘斗四式平基图案,侧壁绘着圆领通肩式袈裟的千佛,两手在腹前相握的手势有别,顶部和侧壁交界以写实的手法,仿木结构绘出檩、枋等形象逼真。
 
201286172030971..jpg

 

龙腾图


    在历经了麴氏高昌王国的发展之后,柏孜克里克在唐西州时期名叫“宁戎寺”,是新疆地区重要的佛寺中心,久负胜名。北庭大都护杨袭古曾重修寺院,从这一事实说明,柏孜克里克石窟在当时已发展成为西庭地区的一处佛教圣地。属于这时期的洞窟有16、17、25、27、31、42、69号窟。以上洞窟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十一世纪以后重新修绘的,这一时期壁画题材主要是发源于中原地区的大型经变画。盛唐的新画风进入了高昌石窟,将用线造型的艺术技巧推向高峰,画面线条简洁流畅,刚劲有力,寥寥数笔,形神兼备。 
 
    高昌回鹘国时期,宁戎寺成为王家寺院,历代高昌王大都在此建有洞窟。柏孜克里克石窟以高昌回鹘时期的遗存最为丰富,属于这一时期比较典型的洞窟有14、20、31、33、39、 41、82等窟。壁画题材比以前更丰富,有诸佛,千资百态的各种菩萨像、大型经变画、说法图、千佛洞、供养菩萨行列,天龙八部、四大天王像、供养人和供养比丘像及各种装饰图案,并出现了反映释尊前生无数世诚心供佛,终于自身成佛的本生因缘故事,塑绘结合的“鹿野苑初转法”以及密都诸题材。
 
201286171928648..jpg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第20窟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洞窟内保留了诸多不同民族的形象、服饰、文字榜题,证明千佛洞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收东西文化的精髓,同时保持了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对研究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汇集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参考资料:
李树辉:《柏孜克里克石窟寺始建年代及相关史事研究》,《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4卷第1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