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联合早报
● 韩咏红 北京特派员
在一面表示要增进互信,一面互“亮肌肉”的诡异气氛中,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美国的国事访问将在下周展开。对于本次访问,中国学界、政界普遍呈现现实主义的氛围,中美元首握手言欢的象征性动作,被认为能够减少两国突出的战略互疑,但是中美结构性矛盾依然难望突破。
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受访时形容说,正是由于去年中美双边关系“太糟糕”了,本次元首访问取得成就相对容易。在持续了近一年的紧张之后,双方展现姿态表示控制紧张,已是值得肯定的成果。
本周,中断一年的中美军事交流随着美国防长盖茨访华正式恢复,两军还同意建立联合工作组,研究双边关系发展的指导原则和框架。中美高层表达意愿缓解紧张,淡化分歧的基调,预计将延续到下周胡锦涛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元首峰会。
时殷弘受访时提出,朝鲜问题可能成为胡奥会首要话题。双方可能就前一时期剑拔弩张的朝鲜半岛危机达成某种模糊的原则性共识。之后,两国分别就韩朝施加影响,催生某种形式的对话,化解僵局。
尽管中美对于解决半岛问题的立场存在巨大鸿沟,但时殷弘乐观期待元首会谈可能探索出一些可能的出路。虽然,这些也都是“少数的权宜之计。”
至于中美间的战略性增信释疑,中美恐怕还将继续朝语言与行动“两分法”走势发展。
时殷弘解释说:“战略互信分成两个层次,一个是话语层面,谁都可以讲要消解战略互疑;但是一谈到实质问题,比如说美国公开质问为什么中国研发的东风21航母杀手、歼-20隐形战机,都是针对美国?中国又问美国为什么老到海南三亚、南海一代侦察,为什么把战略武器系统开进黄海?涉及这些问题,双方肯定不会让步,都是无解的。”
何况,即使战略争议能够平静下来,中美有关贸易、汇率的纷争将马上凸显。
预定在19日开始的胡锦涛访美,近期被国际媒体形容为他对美国的首次国事访问。自从2003年就任中国国家主席以来,胡锦涛已数次访美,中国将2006年胡锦涛在美国前总统布什邀请下的访美行程,称作“国事访问”,但是美国定位却只是规格较低的“正式访问”,造成一次访问两国各自表述的局面。下周的胡锦涛访美,终于被明确定为“国事访问”,这是在美国相对优势下滑,中国崛起加速背景下的一次访问,同时也是两国对峙氛围突出的一次元首互动。
谈到中美关系近期走势与未来展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战略研究中心教授王湘穗形容说,高层避免恶语相向,大家是更多使用“肢体语言”说话.
他指出:“实际上都在舞刀弄剑,这边把航母搞过来,这边把飞机(歼-20)飞起来。肢体语言,亮肌肉的事情比较多。”
王湘穗提起美国前国家顾问布里辛斯基与前国务卿基辛格最近先后发表的观点。布里辛斯基主张中美发表第四个联合公报,为中美政治关系定调;基辛格提出,双方应该在现实主义的基础发展关系,为此,中美应该捐弃成见,务实地承认彼此都无法改变对方。
“见底回升易
再创新高难”
王湘穗认为,胡奥会是否促成第四个中美联合公报,可以观察。但是他本人对于中美关系稳定发展并不乐观,因为短期的干扰因素太多。
王湘穗借用民众形容股市的话说,中美关系“见底回升易,再创新高难。”
中国官方对于胡锦涛访美,也采取了审慎的姿态。副外长崔天凯在周三的吹风会上避免给外界制造过高的期望,只是低调表示中美“应该能够达成新的重要共识。”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孙哲对本报指出,2011年是中美两国关系的重要节点,要避免像去年一样,一开年就危机不断。
中国舆论一般认为,美国已对中国形成战略包围,有人主张中国对美更强硬,孙哲的分析是:中美的冲突点增多了,但是美国对华的基本战略没有太大的变化。
因此,他认为双方应该在可能的范围内,努力让胡锦涛访问取得成功,延续中美合作的效应态势,避免一些未解的问题造成双方敌意深化。
他同意要现实主义地看待中美关系。孙哲说:“这是无奈的选择,中美双方都希望握有主动权,但是有些问题,美国与中国都不能主动操盘,大家能做的是设法找出双方战略的契合点。”
《联合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