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11|回復: 0

[兩岸四地] 许贻波:“一国两区”是“一国两制”构思的必要延伸

[複製鏈接]
家邻 發表於 2012-6-1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联合早报
   
  ● 许贻波
  最近,台湾总统马英九继就职演说后再次表示,两岸关系的宪法定位就是“一个中华民国,两个地区”,双方互动应当建立在“互不承认主权,互不否认治权”的基础之上。
  早些时候,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在北京也公开提出“一个中国,两个地区”,当时胡锦涛答复,两岸虽然还没有统一,但中国领土和主权没有分裂,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没有改变,确认这一事实,符合两岸现行规定,应该是双方都可以做到的。
  台北当局此时推出“一国两区”,着意以宪法位阶来强调和固化对“一中各表”的不同解读,但也说明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多年来维系双方互信的“九二共识”,多少已经无法适应形势需要;仅仅出于口头表述的这一共识,经常只是作为紧箍咒,来防范两岸逾越红线,擦枪走火,或者作为试剂,来测验台北的反独意向。
两部宪法支撑一个中国架构
  实际上,支撑目前台海“一国”格局的,是两岸现有的两部宪法。根据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领土包括台湾地区;依据台湾的中华民国宪法,中国疆域还涵盖大陆和外蒙古。中国的主权因此属于包括中国大陆和台湾在内的所有中国人。鉴于两岸分治,无论北京还是台北,都无法完整地行使中国主权。
  事实上,中国的主权属于两岸共有。台北认为其宪法定位就是“一个中华民国,两个地区”,实际上承认目前台北无法代表全中国,因为中国领土还包括大陆;同时,对岸也无法代表全中国,因为中国领土还包括台湾。双方只能“互不承认主权”,的确是两岸的政治现状。
  无论大陆宪法,还是台湾宪法,都明白体现了两岸中国人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强烈认同。即便民进党执政时期,也无法公然改宪或废宪。“中华民国宪法”的存在,是挡在台独分裂势力前面的一堵铜墙铁壁,无法逾越。几十年来,两岸因此能够和平相处,共创繁荣。
  大凡存在,必有其道理。随着国共内战硝烟弥散,多少恩怨已随风而逝。谋求实现国家统一,固然需得夙思夜寐;“王业不偏安”,但在双方交流已经走上正轨,两岸还需从正面和积极的角度,来看待“一国两宪”的历史现象;“汉贼不两立”的心态,并不符合当前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
  历史上,秦统一中国后,曾经多次出现几个政权并存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几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既是在维持分裂状态下地区间的政治均衡,也是在为重新统一,而且往往是更大规模的统一蓄积能量,创造条件;更多的族群和土地,因此被纳入新的中国版图。
  拨开“毋忘在莒,反攻大陆”的历史迷雾,我们仍然可以找到对海峡另一边中华民国的客观描述:现在行政中心位于台北的中华民国,是成立于1911年,曾经统治而且代表中国的政权在国共内战后政体的实际延续。1949年播迁后,其辖治范围仅及中国部分领土,即台、澎、金、马,因此仅代表,也仍然代表宝岛2300万中国军民。
  1949年以来两岸隔海分治,或许是上苍在百忙之中留给中国人的一道试炼,有其善意。六十多年来,台湾因此能够恪守市场经济体制,保存中华文化传统,完成民主宪政建设。大陆改革开放后,台商得以携带资金、技术、管理和资讯,协助对岸同胞实现经济腾飞。
  两岸正处于统一前的弥合阶段,双边经贸规模迅速扩大。然而,和平统一是一个渐进和累积的漫长进程,需要有效地整合双方的政府资源,尤其进入政治与军事议题的谈判与协调阶段,两岸将无可避免地需要相互承认对方行政部门的资格与功能;目前经过授权的民间机构只能处理一般的事务性议题。
“一国两区”还需必要的约束条件
  实际上,抗战期间中国就存在两个地区,即国民党管辖的国统区和共产党管辖的若干边区;“一国两区”也可说早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政治。马英九说,在中国历史上,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如今却是首次使用和平解决争端,这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创举。
  应当看到,台北的“一国两区”,是“一中”架构下存在两部宪法和两个政府。这一构想固然如实地反映了客观存在,但在目前台北秉持“不独,不统,不武”的无为政策,尤其台独分裂势力还有很大活动能量和空间的情形下,简单和贸然地把政治现实法理化,也可能导致将两岸分治固态化,甚至形成“两个中国”。
  “一国两区”是否可行,从而成为现实,首先需要必要条件,那就是两岸经过长期的全面交流,已经达致高度的政治互信,能够打破历史遗留的框架。其次需要充分条件,那就是双方对实现国家统一,都承担明确和具体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并为此制定出中长期的规划,步骤和措施。
  如果加以上述条件,“一国两区”和“两个中国”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有着本质的区别。“一国两区”是在“一个中国”的框架下,对两岸现有政治格局给予客观表述,并为迈向中国最终统一形成过渡性安排。它所起的历史作用不是导致国家永久分裂,而是通过构筑平台,来落实从而加快统一进程。
  从历史进程来看,“一个中国”只是一个框架,处于持续不断地演变和进化,可以是进行式,也可以是未来式,在此期间,其内涵正在,也完全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变。两岸关系经年累月,错综复杂,本无完美的理论可言。从这层意义上说,台北推出“一国两区”,对两岸关系不乏有着积极和正面的作用和意义。
  从理论上说,“一国两区”和“一国两制”构思并无矛盾之处。“一国两制”侧重从体制层面来说明两岸在“一国”之下能够和平共处,“一国两区”则着重从法制层面来规划双方在”一国“之下如何实际运作。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国两区”是“一国两制”构思的必要延伸和务实发展,它体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特色。
  “一国两制”的实质,就是在实现中国统一的进程中,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来谋求中华民族利益的最大化。“求同”即迈向统一,“存异”即允许差异,包括政治及经济制度,行政组织及运作方式的不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邓小平当年提出“一国两制”,其实已经为今天的“一国两区”埋下了伏笔。作为伟大的政治家,邓小平的确有着非凡的智慧和前瞻的视野。
  随着双方经济体制差异的减小,以地区来区分两岸的确有其合理之处。然而,囿于岛内政治生态,台北的“一国两区”仅限于对政治现实的静态描述,从而缺乏动态规划。北京对于把两岸现状法理化的构想,因此只能犹豫再三,惟恐一步走错,今后跟着步步错。国台办对此采取冷处理,至今没有正面回应,大概就是出于这层顾虑。
  作者在美国夏威夷州州政府任高级研究员
   
《联合早报》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