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日报 李白的《静夜思》作于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当时诗人寓居现在的湖北安陆。这首诗被朱炯远《唐诗三百首译注评》推为“千古思乡第一诗”。对这首诗首句“床前明月光”中“床”为何物的争论,据笔者目力所及,已经是一个谈了几十年的老话题了。
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一种是常人理解的“睡床”说,早在清人王琦编注的《李太白全集》中,就持“床”为“睡床”的观点。詹A主编的《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和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对“床”没有做特别注释,看来也认为“床”指睡床。一种是“坐具”说(包含了马未都先生的观点)。
一种是让普通读者颇感意外的“井床”说,也是笔者比较倾向的一种解释。应该说,“井床说”,即将“床”解释为“井口的栏杆”,也不是什么新见解,大约20年前就有学者提出过。比如,1990年出版的金用《唐宋诗词三百首》对李白《静夜思》注释:“床,卧床。古义又作‘井栏’。《韵会》称‘床’,谓‘井干’,井上木栏也。”此处‘床前’指井栏前。耿建华选析的《唐宋诗词精华》(诗卷)注释:“床,旧注多作睡卧之床解,其实床亦有井栏之意。”2007年4月5日《羊城晚报》杨光治先生曾在《古诗文误读何其多》一文都持“井床说。”
很多人对“井床说”持怀疑和否定态度,比如朱炯远《唐诗三百首译注评》言之凿凿,他说:“近年来,又有人对本诗首句‘床前明月光’作出新解释,认为‘床’不作睡床解,而应作井床解。井床者,井边栏杆也。”他指出:“古代虽谓井栏为‘井床’,但在普通场合,在口语之中,尤其在诗作里,提及‘床’时即意下为‘井床’,还应当特别加上这一‘井’字,如唐人唐彦谦的《红叶》诗中便有‘薜荔垂书幌,梧桐坠井床’句。否则‘井床’和‘睡床’不分,岂不要影响语言的表达功能。”我认为此说是值得商榷的,下面,笔者给“井床说”找一些自证和旁证。
首先,“床”指井上围栏,并且“床”字单用的古典文献俯拾即是。如《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三・淮南王篇》:“后园凿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寒浆。”李商隐《富平少侯》诗中“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唐彦谦《红叶》的“梧桐坠井床”;杜甫《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诗中有“风筝吹玉柱,露井冻银床”等诗句中的“床”皆指井栏。李白还有一首诗叫《长干行》:“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小男孩骑着竹马所绕的床显然不是室内的床,而应当是井的围栏。李白还有一首《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怀余对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峥嵘。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玉床金井”连用,“床”非卧具无疑。意思是说寒夜霜浓,井边栏杆因结霜成了“玉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