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862|回復: 1

[大成拳(意拳)] 大成拳“软桩”“硬桩”矛盾论析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07-6-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的传承中,因教习方法、途径和各自条件、悟性不同,使许多学者产生了大成拳分“软桩”和“硬桩”两种修习方法的印象。一些修习大成拳的朋友认为,桩的练法,就是以各种桩的外形,在放松的状态下,利用意识导引求力,形体并不很重要,亦即“只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对形体没有具体要求,关键是作到意念真即可,这种风格的桩,被称为“软桩”。另一种所谓的“硬桩”,是指对形体作出严格细致的要求,并强调只要形体达标,意念就会自然贯通达到要求,而不必刻意关注意念练法。笔者认为,大成拳训练,是利用意念活动激发人体拳学本能的方法,达到形神合一的目的,在大成拳体系中,意与形、意与力是高度矛盾统一、互为因果的。所以,对大成拳传习中的不同风格,只要一形成这种“形”、“意”对立或分离地认识,就已表明是尚未入门或已入歧途。姚宗勋先生指出:“意拳不仅仅是意念活动,而最终体现的是物质运动。”意拳之“意”应该是为“改造生理,发挥良能”服务的,如果没有“意”,所有的桩和功法都将成为空形;而如果只重“意”而忽略“形”,那么“意”亦将成为空中楼阁。韩嗣煌先生也曾论述说:“所谓神意,是在一定精神状态及意念活动诱导下自身感觉的体认状态,它与形是不可分的。至于过去拳术界的老话‘只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其意义只不过是告诫学拳者不要单纯模仿老师的动作外形,而要抓住其精神实质,否则会失去拳术训练的灵魂,但这句话绝不是否定合理的外形,这是应当特别指出的。”所以,任何将“意”和“形”分开而论或走极端的做法都是不对的。

在大成拳传承过程中,在“意”与“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的前提下,因各自风格特点的不同,习者具体情况及学习阶段的不同,“意”占主要地位而“形”在次要地位,或“形”占主要地位而“意”在次要地位,都是可以的。正如钟摆,只要它在一个中点两侧的一定范围内摆动,都是正常的,而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就要出现问题了。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大成拳再次复兴之初的一段时期内,许多大成拳爱好者,因只重“意”而没有掌握正确的“形”,或只停留在健身桩阶段未能深入,大多将大成拳的桩功练成了所谓的“软桩”,这样自然影响到桩的训练效果,并一度引起许多人对大成拳技击功能的怀疑。大成拳的有识之士及时发出“不能只重意也要重形”的忠告,经过多年的努力,使这种情况得到好转。有的大成拳家,因为在教授学生站桩要重视“意”的同时,也十分强调桩功对人体各部位要求在训练中的保持和体现,形成了门下未见过面的师兄弟,凭动作外形就能辨认同门的特有现象。但几年后,又有人将“筋骨训练”作为大成拳的惟一核心推了出来,并大肆渲染其技击功用,因此种练法在技击功能方面的确存在见效快的特点,一时也引起了一些轰动和关注,但因终不是正途,其练法不仅在技击造诣上难以深入,对习者的人体健康更是遗害无穷。有的大成拳家注意到这种现象后亦感忧虑,明确指出:“由于常人的动作和用力多少僵滞局部之力,前辈通家才大力倡导放松,这是极为中肯的经验之论,如果无此要求和训练,就无从谈起整体连通。复因矫枉过正,出现了大多数习者一味松懈,企求‘积柔成刚’,一身苦练无功的悲剧。现在又有人过分强调筋长力大,这一片面误导又使不少追求者无所适从,甚至出现错误的长筋拔骨的练法而伤身戕生。”并将芗老密传“松即紧,紧即松,松紧紧松勿过正。物悬挂,晒衣绳,松紧尤如放风筝”之功法口诀及具体练法详解公之于众,及时的提醒使许多大成拳爱好者在功法深入的同时得以免走许多弯路。

王芗斋先生说过:“执着己身,永无是处。离开己身,无物可求”。而所谓“硬桩”、“软桩”,正是分别犯了“执着己身”和“离开己身”之忌。所以,在实作中,修习以上两种桩法的武友往往会感觉到:要么因为只重意念,形体上的劲力很难达到与意念的平衡,虽然身手灵活协调,但内劲不足,是靠技术击打。而如果只注重形体,虽自感力量充沛,但自身较受累,尤其是关节的动转不够灵活,遭遇敏捷的对手往往有力没处用,又出现打不着的困扰。也有聪慧并具有探索精神的大成拳后学想方设法使二者尽量融合,虽然有所收益,但也自感未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这样看来,“软桩”不对,“硬桩”也不对,将二者结合还是不对,大成拳之门还有径可寻吗?古人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我想,在这里似乎可以说“练大成亦如烹小鲜”!比如做肉汤,将肉干烧自然是做不出肉汤的,只将一锅水烧开更是做不出肉汤来,若将烧开的水和烧好的肉放到一起,也还是做不出真正的肉汤,而必须是一开始就要将肉和水放在一起慢慢熬才行。笔者不敢臆测类似情形是否在大成拳创始不久就出现过,但在王芗斋先生《拳道中枢》的“习拳述要”中,有一段极具针对性的话:“要知用力用意乃同出一气之源,互根为用,用意即用力,意即力矣,然非筋肉凝紧注血之力为之力,若非用意支配全体之筋肉松和,永不能得伸缩自如、遒放致用之活力也。”这段话我们应去深刻思悟,否则,错误的练功方法导致的后果,在实作应用中会直接地暴露出来。

近期,笔者又听到一种说法,有因各种原因练大成拳效果不理想者提出,习大成拳应以学起,习大成拳技击桩非先习形意拳“三体式”不可。其理由是,不如此就达不到形意拳“气贯丹田”和大成拳的“气贯全身”之效。甚至断言,不如此,练出的大成拳肯定不是真正的大成拳。实际上,大成拳与形意拳是具有不同本质属性的两种功夫,所谓事物的本质属性,指的是决定一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并能同其它事物区别开来的属性。大厉拳虽来源于形意拳,但它已经王芗斋先生提炼升华,并融其它中外拳技精华,形成了自己独具的特色和风格,与形意拳已是两种不同的事物。由此,笔者想到同样充满继承与创新关系的史上一个极相似的真实故事:唐代书法大家,其书法,尤其是楷书,影响至为深远,在书坛被尊称为“颜体”。鲁公没世,代有传人,惟清人钱南园学颜是形神兼备,意法具得。钱不追肥厚,务求“颜筋”,故得其骨力神韵。由于钱南园的创造性追摹,他创造了一种崭新的颜体字——“钱颜体”,其笔法之老辣粗犷雄健,乃令学颜者可望而不可及,以至世人有“颜真卿并不能笔笔是颜,唯钱南园方笔笔是颜”的赞誉。书法家刘启林评讲道:“此语貌似荒诞,然细览颜钱二家之作,自然令人恍然大悟:钱弃颜之失而专其精华,又与鲁公人格气质接于千载以上,即处处体现自家个性,又尽是鲁公精神,岂能不笔笔是颜!钱南园之憾恐只是‘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耳!”笔者以为,如果说古老传统的形意拳是“颜体”的话,那么,汲取了形意拳精华又独具自家特色的大成拳,不正是老树新花“笔笔是颜”的“钱颜体”吗?作为优秀拳种的形意拳,由于它独具的风格和魅力,喜爱形意拳的爱好者当然可以去学习和研究形意拳,但若说是为了学习大成拳而非得去先学形意拳,却是大可不必的。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7-6-4 00:17 | 顯示全部樓層

大成拳“软桩”“硬桩”矛盾论析

从练拳效果的所谓“气贯丹田”和“气贯全身”来讲,大成拳家王永祥先生通过几十年的体认证明,大成拳通过简单的形式,进行一系列地人体调整,诸如脊椎的运用、力量的搭配、间架的结构组织、弛张速度、肌肉松紧、神经传导、意识感应、精神发挥、以及带脉、丹田的自然祥和充盈等等,使人体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微循环再到整体均衡,均得到调整锻炼,一样能达到类似效果。还记得在几年前,听到过这样一件事:山西形意拳家郭瑛先生,在看到崔瑞彬先生练拳时,也曾由衷称赞:“体现了形意的真东西!”大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之意。许多事例说明,大成拳与形意拳虽是“异曲”,却可收“同工”之效,这些恐怕都不会仅仅只是一种偶然吧!武学文献中评价说:“深入形意拳三摩地者,仅王芗斋一人而已!”现在,我们既然能有条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前看(能做到此亦属不易),为什么还非要将“巨人”的足迹去重走一遍呢?更何况因为及现实的原因,以我们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在传统的道路上,可能终其一生也再达不到“巨人”曾达到过的高度了!若提出练大成拳必须先练形意拳的武友仍坚持己见,那么我要请问:形意拳又来源于心意拳,你是否还应该从心意拳练起呢?

以上所论,只是本人对学习大成拳中的一些问题的个人意见,仅供大家参考。西哲有言,我们所谓的“真理”,只不过是一些和另一些“意见”,而真正的真理乃是“这些意见的总和”,所以,我们也不妨将各种“意见”综合起来,以便获得真理的整体的印象。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虽说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可在客观上,毕竟“条条道路不相同”,甚至“大不同”,是有宽窄、远近、难易之别的。在探求大成拳精髓的道路上,在继承王芗斋拳学的过程中,更何尝不是如此呢!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