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03|回復: 0

[國學新闻] 京兆韦氏唐代地域文学和家族文学的典型标本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6-8-8 11: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京兆韦氏:唐代地域文学和家族文学的典型标本

万秋霞赵豫云

20160805_002

20160805_002

〖唐代京兆韦氏家族与文学研究〗,王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第一版,70.00元

家族是中古最可注意的社会力量,它不仅参与社会迁变、政权沦替、风俗变异,而且也对一时一地之文化展衍、文思丕变颇具推助之力,是以,治中古文史者,莫不瞩目家族。唐代处于中古与近古转型的关捩点,士族消退与庶民崛起所引发的文学精神内转、接受重心下移等皆为唐代文学研究的重要言说语境。事实上,近年唐代文学研究的走深,也确与家族、地域等一批新视角的介入具有较大关系。这无疑构成了〖唐代京兆韦氏家族与文学研究〗一书的重要学术背景。京兆久为帝乡,韦氏汉唐不绝,衣冠连绵,世为冠族,以韦氏家族为对象,以唐代关中为文学空间,既可对地域文学研究提供微观案例,又可为唐代家族文学发展的规律性探寻提供实证性支撑,因而,以京兆韦氏为论述中心,无疑使该书别具典型性。

王伟博士近年主要致力于中古时期关中文化与文学的发掘与研究,〖唐代京兆韦氏家族与文学研究〗就是他经数年之力而结撰的最新成果。在绪论中,王伟博士将该书研究目标设置为『展现唐代文学的基层状况,为「自下而上」观照唐代文学的整体情况提供家族视角』(见原著第6页),可谓取意乎上。

该书文史并重,视阈宽阔。该书以文学家族为切入点来观照和解决家族文学的内在与外在问题,改变过去文史分论或重史弱文的表述结构,而将历史与文学研究熔于一炉,即在地域、制度的研究中解决文学问题,亦从家族文学自身烛照唐代文学的整体风貌。著作前五章探讨政治、科举、婚姻、地域、家风与韦氏家族的关系,看似以史为主,实则构成后五章之研究基础。唐代士族势力渐趋衰歇,科举影响逐渐增强,家族由尚『品』转入尚『官』,这种历史意识在第三章(婚姻)、第四章(科举)等章节的论述中均有详备论述。另外,该著将传统的静态分析模式转换为更符合文学创作实际的动态分析模式,模式转换必然带来视野的拓展,如附录二『唐代京兆韦氏家族成员活动系年』就是从群体和个体结合的角度,把个人置于群体之下,并从地域文化、家族文化的角度来考察。虽为家族文学专著,然作者视野却不为家族所囿,如对中宗景龙诗坛中韦氏人物的探讨,着意于发掘初唐五七言律诗的成熟与定型(第八章);通过韦庄文学活动的分析,论述的却是杜甫诗歌如何由衰而盛的传播与接受问题(第十章)。社会学研究成果在书中也屡见征引,如第九章『韦应物族内交往诗之家族意识』开篇便引用费孝通有关『差序结构』论说来指引韦应物族内交往诗之家族意识成因之分析。

该书广辑文献,慎用精辨。中古文学研究首先是文献研究。该著文献既广且精,并详加考辩,作者苦心孤诣建立了自己研究所需的资料库,这在附录中有具体呈现。如『唐代京兆韦氏家族成员活动编年』『唐代京兆韦氏士族圈内婚姻情况统计表』『唐代京兆韦氏家族重名者』和『汉唐时期京兆韦氏家族房支、谱系发展图』,显示出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与严谨的学风。这种费时费力的『笨功夫』,却是该著学术品质的有力保障。在对家族代表作家的研究上,如第十一章第一节对韦绚生平及履历的考辨,在征引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最终落实到〖册府元龟〗、〖唐会要〗、白居易〖元稹墓志铭〗等古籍上,并得出较为公允的结论。附录四里对〖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细加梳理,并与相关文献比对,方有『韦氏家族房支、谱系发展图』,可谓『字字得来不寻常』。

该书点面结合,锐意求新。该著纵向梳理韦氏家族的文学和文化活动,再结合教育考试、婚嫁习俗等对其文化、文学表现予以横向研究,可谓纵横相接。在宏观上,通过梳理韦氏的家族谱系,全面把握韦氏家族的政治、文化、学术、家学家风、文学创作等,然后选取存世作品较多的和文学史上较重要的韦氏家族成员进行较细致的分析和评价,大小互见。另外,该书第九章『韦应物诗中的家族情怀』分析韦应物诗歌中的家族精神和家族意识,阐释入微。附录一『唐代京兆韦氏家族重名者考辩』中,作者认为辨析同名同姓者,对作者研究、作品系年至关重要,并对学界忽视这种考订工作提出了批评,然后结合史料和最新出土的碑刻文献等对唐代韦氏家族中重名者详加考辩,此项原创工作自然有补缺之效。此外,作者还在旧说基础上贡献新解。如绪论中『研究意义』一节提出了『层累式』的家族文化建构论,强调具有整合色彩的家族文化观;在第七章第一节考察和总结韦氏家族文学的发展和交往之后,认为中唐时期才是唐代文学真正的全面繁荣时期等。作者从原始材料的搜集、爬梳、归纳入手,或辨析旧说,或提出新见,使该著学术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总体而言,该书是近年家族文学研究中的一部佳作,值得向学界推荐。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