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84|回復: 0

[儒家学说] 老庄新论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6-9-19 06: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二十一章)老子的『道』指的是化育宇宙万物的某种神秘的势能。这势能『周行而不殆』;当其耗损之时万物由『无』显现为『有』,而当其恢复之时万物又由『有』回归于『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章)。前者为『道』之本体,后者为『道』之赋形。『无』以『有』为趋;『有』以『无』为归——而不生不灭的『道』则藉此循环不断实现自我更新,作为内在于『道』的一对矛盾,『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单音相和,前后相随』(二章)。处于显态的一方以处于隐态的一方为依托而发育,潜势耗尽就向对立面转化,从而恢复『道』的内在平衡,譬如植株,当其嫩芽方生之际郁郁葱葱,其中蕴涵蓬勃的生机;新芽以『失道』为代价发荣滋长,当其长成老叶之时即因内在生机耗竭开始枯萎脱落——而恒常的『道』则因自身的轮回永无穷殆之期。这化育万物的神秘的势能总是退居幕后,功成而不居,也唯其如此方可长为天地之主宰。作为宇宙本体的『道』不可言说,可以言说的只是它所显现的形迹,唯有脱略一切具体的形迹才能真正领悟『道』之存在。历史上很多伟大的哲学流派皆强调『人』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以『仁』、『理性』、『自由意志』等等界定『人之为人』;而老子则另辟蹊径,以弥满天地之『道』泯灭了物我界限,从而由一种超越个体的独特视角展开道家的人生哲学、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

早在哲学思想史发端之际〖道德经〗就触及人的『异化』问题。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着重论析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的『异化』,而〖道德经〗探讨的则是某种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的『异化』现象。在老子看来,浑朴蒙昧、纯真稚拙之『无』实为涵养生命的真源,而心智发育由『无』而『有』的过程也正是人类离道失德,自我沦丧的『异化』过程。『载营魄抱一』的婴儿『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五十五章)。此时,内宇宙浑沌幽深、元气淋漓,充满旺盛的生机,而凿开浑沌的正是来自外界的『闻见之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理性随着知识的累积而发育,就像一束光线照亮了原本浑沌幽深的世界,使之日益明晰浅显。『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二十六章),元气耗竭,根本尽丧的浅人渐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外境所异化,终于离开了精神的家园。浑沌幽深的家园原本无美无恶、无善无不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二章)——觉其美善之时已是身在异乡。当『人』意识到外境之存在时也就见到了『我身』之影。『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十三章)——寓于现象界的『我身』目迷五色,往往依其本能臆断利害吉凶,从而堕入『道』之轮回而为变幻莫测的外势所左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七十七章)。脱略『道』之形迹的有道者总是知雄守雌,重新回到浑沌幽深的精神家园,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冷眼旁观外面纷纷扰扰的世界。他们推已及人,『以自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五十四章);因其破除『我身』之执也就超脱了『周行而不殆』的『道』之轮回,从而在变化多端的时势中牢牢把握自身的命运。察察为明之俗人乃是蒙昧无知之婴儿的否定,而返朴归真之智者又是察察为明之俗人的否定,所以〖道德经〗五十五章形容其『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个人的精神发展史乃是群体的精神发展史的一个具体而微的缩影。在文明发生之初,『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八十章)。此时,涵养文明之『道』尚处于浑沌状态之中,犹如含苞的花蕾开始显露无限的生机,为其所凝聚的文明成员相互融洽无间——尚未达到自我意识的『我』只是群体的一员,故而没有私有观念也没有与之相应的礼乐刑政。正是理性发育唤醒了『人』的动物本能及其自我意识,从此才有了人与人、群与群之间永无止尽的冲突和纷争。而浑沌状态的『道』也相应地由『无』而『有』,逐渐显现为道德规范和法律秩序以凝聚日益『异化』的文明成员——当其势能耗竭之际也正是『道』所维系的文明系统开始走向分崩离析之时。『故夫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三十八章)。我们今日归之于『文明进步』的种种现象在老子看来正是孕育文明之势能日益耗竭的朕兆。『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六十五章)。一个政治共同体唯有当其成员之间的利害冲突逐渐消弭而内在凝聚力日益增强之际方能起衰而盛,所以明智的领导人总是绝圣弃智,使人民回到浑朴稚拙、安居乐俗的蒙昧状态以巩固国家的凝聚力。老子以为文明社会压制人性的政治无非『道』随着人类理性的发育不断异化的产物,而理想的政治正是初民社会那种人感觉不到政治存在的政治,所谓『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十七章)——『不知有之』的政治才是政治之本真。为国以正而权争以奇。作为政治哲学的老学将视点从纷繁芜杂的『有』移至其所依托的『无』,强调唯有通过培养无形的潜势才能真正巩固有形的权力——所谓『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十一章)。在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背后隐藏着神秘的『道』之轮回,其由『有』而『无』的势位为柔弱的客位而由『无』而『有』的势位为刚强的主位。在政治角逐中若从长远的而非一时的利害计,应尽可能引诱对手将其权力所依托的潜势耗尽,进而使自己从中占到胜算。因而高明的政治家总是敏锐地调节己身所处的势位,自居客位而将主位让与对手,如此则可反客为主,柔弱胜刚强。没有儒墨『杀身成仁』一类的理想主义精神,老子作为冷静的现实主义者关注的是如何在实际的政治运作中趋利避害——此乃其后学流为申韩的根本原因。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