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15|回復: 0

[思維啟發] 萧萐父·为何中华传统文化不会『后继无人』?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7-1-7 10: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萧萐父·为何中华传统文化不会『后继无人』?

萧萐父·为何中华传统文化不会『后继无人』?

萧萐父

传统,是一个沉重而模糊的概念。古愁莽莽不可说(龚自珍诗句),青史凭谁定是非(林则徐诗句)。传统在历史之流的滚滚风涛里形成,一个古老民族的历史传统,总给人以混茫幽窅的印象,似乎无比丰厚,而又无从把握。概念的模糊性并不妨碍它的认识功能。传统一词广泛流行,但人们对于传统的理解,往往流于把它过去化、凝固化。似乎传统仅仅属于过去,而与现代相距很远,只有离开现代的立足点,才能回头去理解或重现传统。所以,对传统,有恢复或抛弃之说。恢复论者视传统为民族旧文化中某种一脉相承之统绪,即三代以来原于中国文化之一本性而形成的道统之相传,并悲叹其在中国走向近代的文化历程中发生了断裂;因而大声疾呼,要以孔子作〖春秋〗之存亡继绝的精神来恢复中国文化中一贯之传统 。抛弃论者视传统为沉重的枷锁,为陈旧的过时物,强调必须挣脱传统之束缚,才能彻底重建新文化,因此,同样大声疾呼,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最好后继无人 。

果真如此吗?不尽然。

传统,并非已经死去的历史陈迹,而是至今活着的文化生命。它渊源于过去,汇注于现在(经过现实一代人的参与),又奔流向未来。人,作为类存在的社会人,其类特性就在于自由自觉地参与创造历史的活动,人只能生活和思考在他自己不断创造的历史之中,而不可能遗世而独立,也就只能承先启后地处在某种传统之中。全盘西化论和保存国粹论之所以必然落空,就因为两者都把自己身处于其中的历史传统误解为凝固化了的异己的外在物,似乎可以随意抛弃或须加抢救。事实上,传统内在于现实的人们及其对传统的心态中,并不断地被人们评判、理解、复制和重构而成为动态的流程。老黑格尔说:传统并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有如一道洪流,离开它的源头愈远,它就膨胀得愈大。

传统既然流动,必非铁板一块而是多元的。历史的长河宽容殊途百虑之学。所谓罢黜百家、裁判异端的嚎叫,正证明了百家和异端的顽强存在。纵观历史,正宗与异端,精英与大众,主流与支流,神奇与腐朽,从来是相待而有,并行不悖。故粗分为两种文化或大、小传统 者有之,旷观为圣贤之血路,散殊于百家 者有之。譬如水火,相反相生,龙血玄黄,杂以成文。因此,对传统文化整体泛观、单维进化的模式,势必为二分(或三分)剖判、多元衍变的模式所代替。

传统既然多元,总是新旧杂陈,或已死而未僵,或初生而尚丑,或托古以护新,或假新以复旧。正因为情态多样,所以主体参与的历史选择,文化上的整合、重组、熔铸、涵化,破旧立新或推陈出新,乃有可能。在主体自觉地参与下,历史沉积物中的璞与鼠、砒与蜜可能糅混,但不是不可分的,并非只能宿命地接受。传统既然与主体的参与意识相依存,就不可能后继无人。某些传统思想似乎感染了整个民族,化为民族性格,浸入了无意识深层,但也会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地发生着分解和变异。

多元的传统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也只能随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产生变革和发展。因此,传统的继承,并非文物的保管,也不是古学的复兴,更不是对古今文化的肤浅认同,而是按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孟浩然诗句)这一历史的客观进程,基于主体的自觉对历史中形成的传统去进行筛选和评判,去发现自己视为先驱者的开拓的足迹,去探索新旧文化代谢发展的机制、条件和历史根据,从而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历史接合点。对传统文化的选择和继承,与对现今文化的创建和对未来文化的设计及追求,三者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